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蜀都惠园”收尾 1700多户“老东郊”年内迁新居

  本月18日,位于水碾河的原地搬迁安置小区“蜀都惠园”启动选房工作,这意味着不久后,1700多户“老东郊”将在年内迁入这个新居。

  这1700多户居民,仅仅是受益于东郊惠民工程的“老东郊”中的一部分。“锦绣东方”、“蜀都惠园”……随着一个个安置小区的建成,越来越多的“老东郊”从过去老旧狭窄的房屋中搬了出来,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在为成都工业的发展辛苦打拼了几十年之后,这些为成都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东郊”们,也终于享受到了居住条件的改善。不仅如此,政府还配套出台了“政策拼盘”,从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为“老东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彻底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房屋老旧

  “老东郊”生活艰难

  位于水碾河家乐福双桥店对面的“蜀都惠园”小区,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远远望去,这个小区外观时尚大方,与周边的商品房相比也丝毫不逊色;而在小区里面,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环境相当优美。此前,当东郊惠民工程首个安置房项目“锦绣东方”交付使用时,环境也同样美丽,鲜花和绿草簇拥着喷水池、羽毛球场的塑胶地面整洁漂亮……

  “这样的环境,说实话以前想都没有想过。”说话的人叫刘钢,在攀成钢工作多年的他,被人称为“老东郊”。

  在成华区,被称为“老东郊”的人还有不少。作为过去成都市的老工业基地,川棉厂、刃具厂、攀成钢等企业曾在这里创造了辉煌,成为当时成都经济快速发展当之无愧的“引擎”之一。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过去的“东郊”如今已经普遍都在成都的三环路以内,已是成都市区的范围。于是,不少企业开始往外搬迁,在过去工厂的土地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东郊”的模样大变。

  然而,东郊企业虽然搬迁,但企业过去的生活区却依然保留了下来,那些在东郊企业干了几十年的“老东郊”们,依然还居住在这里。

  只是,这些房子早已经变得破旧不堪,而且还往往是一大家人挤在一个不到40平方米的狭小房屋内,“我们家过去就是这样,5个人住在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由于没有足够的房间,晚上睡觉还得在客厅睡,中间还得拉出一块布来隔开。”刘钢说。

  搬新家,这成为了数万名“老东郊”共同的迫切愿望。

  受益惠民工程

  “老东郊”搬进新家

  实现愿望的机会最初出现在2007年8月8日。当时,成都市在成华区启动了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并选定川棉厂、五冶、攀成钢生活区首批试点,但由于安置条件等方面原因,改造工程一度进展缓慢。

  “原本以为马上就可以搬新家了,但是当时的方案却不太让大家满意,新家眼看就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刘钢说。

  所幸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2007年底,在成都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东郊惠民工程的思路出现了大调整,整体基调为:要长远统筹考虑,政策上要尽最大努力倾斜,要办成一个让困难群众住房条件、生活条件都明显改善的好事。随后,由近千名机关人员组成的东郊危旧房入户调查101个工作组,走家串户,逐个了解居民意愿。入户调查结果显示,97.22%的群众愿意搬迁改造;76.95%的群众人均住房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40%以上的群众希望政府出台包括住房、就业、养老、医疗、社保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政策……

  调查结果证明,“老东郊”们有着迫切的搬家改造的愿望,但关键是政府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把好事办好。随后,新政策被确定为,不仅要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还要解决他们的就业、社保、医疗、教育等诸多生活困难。

  2008年1月9日,《成华区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搬迁安置实施办法》正式出台,启动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相比第一套方案,实施办法大大增加了安置惠民面积,还提出了“一补四不补”的惠民政策,其中“一补”是指超过了安置标准面积的部分由被改造房屋所有人按成本价补房款,如果一次性付款可获得30%的优惠;“四不补”是指:被改造住房的套内建筑面积不补钱、惠民套内建筑面积不补钱、因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6平方米而补足的面积不补钱、公摊面积不补钱。同时,安置房的惠民面积也大大增加。政策规定,原地安置惠民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就近安置由原来的15平方米增加至25平方米;异地安置由原来的30平方米增加至40平方米。

  旧房变新房,小房变大房……这一新政策让“老东郊”们激动不已。

  政策打拼盘

  “老东郊”后顾无忧

  不仅如此,成都市还为东郊惠民工程特别推出了一个“政策拼盘”,将对安置居民在住房、医疗、就业、社保、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一网打尽,彻底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政策拼盘”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其中,在就业方面,要求相关部门在成都市五冶-攀成钢生活区、川棉厂生活区、量具刃具厂生活区内,有就业工作站随着东郊企业生活区危旧房改造惠民工程的进展,在几大片区内流动,专为东郊产业工人送岗位。搬迁户中的下岗失业人员,还能享受免费职业技能培训2次/年。在医疗救助方面,对搬迁户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费用减免优惠,同时实行定点医院住院、手术费用减免优惠。在学生就读方面,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入学,同时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最后在救助方面,配套政策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同时实行定点医院住院、手术费用减免优惠。

  除此之外,“拼盘”还要求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大学进行救助,以及对特殊独生子女家庭实施救助等等。

  “基本上我们操心的问题,都妥善地给我们解决了。”刘钢笑着说。很快,东郊惠民工程得以顺利地推进,越来越多的“老东郊”与政府成功签约,告别了自己破旧的老房子,住进了崭新的新房。

  “东郊惠民工程,让更多的市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圆了安居梦。”市房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据了解,东郊惠民工程包括万年场片区(川棉厂生活区)、双林路片区(五冶-攀成钢生活区)、府青路立交桥片区(量具刃具厂生活区)、府青路片区、建设路片区5大片区的企业生活区,1.8万户住户、7.8万余人进行搬迁改造,计划3年内基本完成、5年内全面完成。

  同时,2000年开始,成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在短短10年时间内,拆迁面积就达到了1485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城;26.9万户,80多万人搬出环境质量差的危旧房,喜迁新居;人均住房面积从改造前的12.6平方米,升至近30平方米,户均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35.3平方米,升至80余平方米。成都商报记者 赵素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