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的故事 善始善终 “一瓶水换口井”工程验收合格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03:45  东方今报

  

爱的故事善始善终

  爱的故事 善始善终

  还记得八个月前的爱心接力,一位老奶奶扔下一万元后离去的背影,记得今报保安拿出自己微薄的收入,记得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现场感动落泪,记得爱心企业的无私捐款……

  这是个爱心接力的故事,今报和网友一起,创造了奇迹,用一瓶水换来西南旱灾地区的一口井。

  如今,所有愿望,都实现了。这口井,这流淌的甘甜,在改变着川滇边界苗族同胞的生活方式。

  最近我看了电影 《第36个故事》:朵儿和妹妹在台北开了一家咖啡店,在咖啡店开展以物换物服务,吸引了很多游客,姐姐说:“在这个城市里,一定有人少了骨瓷,也一定有人多了骨瓷;一定有人少了沙发,也一定有人多了沙发,只是还没找到彼此而已——这就是城市,这就是城市日复一日的故事……”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城市里,是网友茄子最初用一瓶水,帮我们找到了彼此,写下了这段充满爱心的故事。8个月的时间,我们“善始善终”。

  今报和大家一起,和所有广电媒体一起,继续寻找见证这个城市里每一段精彩的故事。

  一瓶水换口井,这是东方今报与新浪河南今年3月29日起策划的大型爱心活动,在“白毛女”的家乡四川省宜宾县凤仪乡民族村,百米“河南爱心井”,从此改变了当地饮水困难的面貌。11月29日,四川省宜宾县慈善总会发来报告,对这项工程验收完毕。 □今报记者 邵聪/文图

  【考察】

  水源充足,水质有保障

  四川省宜宾县慈善总会特地给今报以及新浪河南网友寄来验收报告,该报告对工程进行了概括——

  民族村苗族同胞居住海拔1300米山顶,两组各打一口井,其中一口井深近100米。并各建一个蓄水池,蓄水量达50立方米。建设配套管道设施,从蓄水池将水通到各家各户。

  修建蓄水池、管道安装、水窖工程花84575元,打深水井2万元,合计104575元。为民族村苗族小学购买书包、校服、文化活动设施、学习用品,花费16951元。为江安县两个特困家庭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各打一口井,花费6000元。该工程正式完工。

  工程结束后,11月10日,网友茄子与今报记者一同赴四川宜宾县凤仪乡民族村,考察已经完工的饮水工程。

  在民族小学附近的山洼里,记者看到了“河南爱心井”碑,凡参加过“一瓶水换口井”活动的网友,其名字都被刻在上面。

  就在这碑旁,一口百米深井被保护在矮砖墙内。记者打开井盖看到,水已接近井口。

  在附近的山顶上,有一个大的蓄水池。蓄水池建好后用土覆盖,这样可以确保池内水四季清澈不变质。

  【反响】海拔1300米上再无旱情

  记者挨家访问村民,看到每家都装有水表及水龙头。据介绍,安装水表是为了计算用水量,以便各户分摊电费——将井水抽到蓄水池,需要花费一定的电费,这些电费由村民分摊。

  居民水缸里的水很清澈,村民们笑着说:“再也不用吃浑水了!明年再旱,我们也不怕。”

  凤仪乡党委书记罗青对记者说:“在海拔1300米的山上打百米深的井,我们创造了纪录。这下,你们也看到了,也可以放心了,因为你们的爱心,我们海拔1300米山上的300多户村民从此不怕旱了。”

  网友茄子表示:“之所以千里迢迢再赴四川,就是为了将好事办好,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成功了。”

  ■ 时光倒流

  一瓶水换口井记录

  ●2010年1月至4月,西南旱灾,四川省宜宾县凤仪乡民族村人畜饮水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

  ●3月29日零时19分,河南网友茄子通过新浪河南发帖,希望用手中的一瓶水换来灾区的一口井。这一愿望得到了东方今报、新浪河南以及其他广电媒体的全程跟踪。12天筹集127526元。

  ●4月16日,带着河南电视台民星在行动的爱心,今报记者与网友茄子一行到达宜宾,初步确定打井地和打井方案,并拟定有关协议。

  ●5月30日,确定全村打两口井。

  ●6月28日,打井工程启动。

  ●7月13日,宜宾县凤仪乡民族村将打出的第一桶水寄到今报。

  ●10月,工程基本完工,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将爱心款全部拨付到宜宾县慈善总会。

  ●11月10日,今报记者与网友茄子一行实地验收水井,了解村民用水情况。

  ●11月29日,试运行后的水井工程通过宜宾县慈善总会官方验收。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