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抗议“艾滋孤儿”读书不是文明社会应有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04:47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抗议“艾滋孤儿”读书

  不是文明社会应有之举

  □朱四倍

  阿龙是广西省柳州市牛车坪村的一名艾滋孤儿,阿龙6岁,父母均因艾滋病去世。今年9月,阿龙的奶奶送阿龙去学校读一年级,有家长得知后,向学校写联名信表示抗议,这些反对声最终使得阿龙无法入学。

  尽管社会各个方面都给广西艾滋孤儿给予了关注,但是,其就读普通小学遭家长联名抗议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在当前的语境中,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而是一个被社会加以定义的问题——已经被高度道德化。

  我们不但可以从科学上证明“校园中发生血液传播的概率并不高”,也有事实证明艾滋病孩子在普通的学校生活、学习,并没有给身边的同学老师造成任何影响,但是,这一切都很难让家长们放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上难以接受。这在笔者看来,就是对艾滋病孩子进行道德审判的必然结果。

  对于艾滋病,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两种观点,一种是把艾滋病感染者视为“道德败坏者咎由自取”。另一种观点是防治艾滋病主要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健康权,健康权是一种基本人权,体现出医疗公平等。这种思维的内在逻辑是人首先是社会的主人,因此人的权利的实现程度是评价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成效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根本指标。但是,广西艾滋孤儿就读普通小学遭家长联名抗议告诉我们,对艾滋感染者的歧视已经刻板化。

  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最终需要依靠科学战胜它,需要我们从生活、制度和文明的根源上战胜它。广西艾滋孤儿就读普通小学遭家长联名抗议是由歧视带来的社会排斥,这不利于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因此,需集中政府、社会、民众三方面的力量,加以解决。

  笔者以为,我们必须明确艾滋病只是一种疾病,艾滋病感染者仅仅是病人。防治艾滋病工作必须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于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因为人人生而平等。我们知道,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艾滋病的危害其实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因为艾滋病虽然属于慢性传染病,但是它却被赋予了太多的道德含义,甚至某些旨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也在不自觉地强化着这种道德含义。这加剧了艾滋病恐慌,造成了社会歧视。

  因此,面对广西艾滋孤儿就读普通小学遭家长联名抗议,就需要理性地抛弃高度道德化对待艾滋病的现实,不应对之进行道德审判,这是消除歧视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排斥的起点。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