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稳定物价23条措施解读:恶性炒作将严厉查处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30日11:27  南方日报
漫画。 漫画。

  ●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

  ●低收入群体保障标准将与物价挂钩

  ●重点打击哄抬价格

  5000万元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和冷库储备设施建设;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等违法行为;严控政府调价项目;建立低收入居民临时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继续降低部分偏高的药品价格……

  随着国务院稳定物价的“国16条”(即《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横空出世,11月25日,广东也出台了备受关注的“粤23条”(即《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近日,记者走访了省物价局等相关部门,对“粤23条”进行深度解读。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互为补充政府不能无限制地干预市场,调控物价应该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对于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调控物价,目前有不少人表示担忧。广东省物价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95%以上的商品价格都已放开。虽然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具有调节供需、调整价格的能力,但仍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的宏观调控。

  “‘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要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政府不能无限制地干预市场,调控物价应该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广东省物价局局长孙庆奇说,物价部门的原则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措并举,保价安民”,肯定不会饮鸩止渴。

  此次出台的“粤23条”,最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更多地从扩大生产、保障供应、促进流通等方面,解决供需矛盾,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如省政府今年将安排5000万元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和冷库储备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

  恶性炒作事件将被严厉查处对性质恶劣、问题严重、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除给予经济处罚之外,还要公开曝光

  孙庆奇表示,今年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前段时间大蒜、绿豆等农产品较大幅度上涨,主要是少数经营者采取串通、哄抬、囤积等不正当手段操纵价格。“这些违法违规行为,背离了价值规律和真实的市场供求关系,扰乱了正常市场经济秩序,我们肯定会严厉打击。”

  “粤23条”明确要求,一方面要健全价格监管法规,尽快出台定价成本监审地方性法规,制定重要农副产品价格分类管理办法,加强对农副产品的价格监管,规范流通秩序;另一方面要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反价格垄断执法,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事件,维护市场和价格秩序。对性质恶劣、问题严重、影响极坏的典型案件,除给予经济处罚之外,还要公开曝光,保持对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坚决刹住恶性炒作和乱涨价之风。

  政府调价项目会被严控除国家和省部署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外,其他新提价项目一律从严控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精神,“粤23条”提出了“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除国家和省部署的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外,其他新提价项目一律从严控制。

  据了解,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价格仍处于低价甚至无价的状态,还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因此,加快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纠正被扭曲的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信号,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

  “但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孙庆奇表示,改革要结合实际,把握好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并统筹协调,审慎出台。同时,要清理和取消不合理的涉及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的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和不合理的价格。

  保障标准将与物价挂钩自12月1日起,广东将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320种药品实行降价,平均降幅28.7%

  “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影响是最大的。”孙庆奇认为,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来确保低收入家庭在物价上涨时得到补贴。“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导各地加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目前,广州、佛山、惠州等市已经建立了低收入居民临时生活补助联动机制。而与此同时,省物价局还将研究出台一批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价格惠民措施。如继续降低部分偏高的药品价格。自12月1日起,广东将对列入政府定价目录的320种药品实行降价,平均降幅28.7%,降价金额近9亿元。在第一批480种常见病处方药列入政府最高限价管理的基础上,近期将500种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预计明年价格预期调控目标略高于今年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上涨可能性并不大

  7月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10月CPI达到近24个月以来的最高位。特别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引发了部分居民对通胀的担忧。

  “这种担心可以理解,但也要客观看待。”孙庆奇表示,一方面,当前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较多,去年以来货币供应快速增长的滞后效应、国际市场的输入性影响、劳动力和资源要素价格的上升、农副产品生产的周期变化,以及天气因素等,都可能形成价格上涨压力,预计明年的价格预期调控目标会略高于今年。

  但孙庆奇也指出,从供求状况和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来看,价格水平全面持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省晚稻生产丰收在望,蔬菜、水果、糖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比去年明显提高,畜牧业生产保持平稳,使市场供应得到充分保障。

  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专家剖析

  稳定价格要靠市场也要靠调控

  日前,广东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稳定物价“国16条”的部署中颁发了“粤23条”。对于这一系列政策的背景与原理应如何看待,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了广东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价格协会副会长、中国价格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文武汉。

  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用行政手段调节物价?

  南方日报:随着国务院稳定物价“国16条”的推出,各地也相继出台了调控物价的政策措施。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行政手段调节物价值得商榷。对于这一问题您怎么看?

  文武汉: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积极调节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又是一种盲目事后调节。所以发展市场经济,政府既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自觉进行调控、监管,把无形和有形两只手的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持市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市场价格也一样,政府要在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自觉做好市场价格的调控和监管。“粤23条”就是在保持市场价格稳定中,把无形和有形两只手调控价格有机结合起来的得力措施。它抓住了维持消费品价格稳定最根本的办法,确保充足的消费品供应,特别是要有足够的粮、油、肉、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的供应。

  运用经济手段调控物价关键抓什么?

  南方日报:具体来看,“粤23条”中作为调控物价最主要办法的经济手段有哪些政策?它的重点和关键在哪里?

  文武汉:“粤23条”中的经济手段,首先是发挥价格调节基金的作用,重点用于三个方面:一是“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支持重要农副产品储备,对承担肉油菜储备任务的生产经营企业给予适当补贴;三是用于保障价格应急调控需求,在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时,对在大型集贸市场或超市建立直销门店和调运农副产品,并以低于市场价格投放市场的生产经营者给予适当补贴。

  过去在改革中已建立起省级物价调控领导小组,对价格实行综合调控、监管效果突出,但后来因种种原因曾一度停止。现在已建立起由省府分管领导总召集人的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价格调控、监管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省物价局。这种制度从领导力量和组织措施上,为实现价格调控、监管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牛思远

  部门行动

  广东每周两次进行农副产品市场监测分析

  针对近期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快,省经信委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将开展“农超对接”工作,组织农副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市场监测,以抑制物价。

  此前,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但国家出台相关措施以来,我省农副产品价格总体已逐步开始回落,特别是蔬菜批发价格回落明显。据省经信委对生活必需品监测系统显示,目前蔬菜批发价格已由10月初的5.02元/公斤回落至4.4元/公斤,回落约15%。

  省经信委有关人士称,广东已在省内开展“农超对接”工作,组织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对接,建立稳定的直接采购关系,从而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此同时,该委可以联合农业等部门,组织珠三角等农副产品主要销区企业与我省及省外农副产品主要产区进行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保证珠三角地区农副产品市场供应。

  据称,省经信委已经开始对部分农副产品每周两次进行市场监测分析,掌握市场动态。下一步,该委还可以与物价、农业等部门配合,对涉及城乡居民日常消费密切相关的粮油、猪肉、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及购销情况加强监测,定期在省内主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引导居民理性消费。

  广东拥有省级冻肉储备8300吨左右,分布在广州、佛山、韶关、湛江、汕头等5个市。省经信委将加强对省级冻肉储备管理,必要时由政府以合理价格向储备企业购买后投放市场,确保市场供应。南方日报记者景小华  实习生冯嘉扬

  链接

  预计元旦春节期间

  粤蔬菜供应量增价稳

  记者昨日从省农业厅了解到,为贯彻落实“国16条”和“粤23条”通知精神,全省计划今年冬种蔬菜面积达到710万亩,同比增长4.6%。入冬以来,我省冬种蔬菜种植面积将有所增加,预计元旦、春节期间我省蔬菜市场供应总量增加、价格平稳。

  “粤23条“指出,“扩大全省大中城市郊区常年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加快建立一批现代化蔬菜生产基地。”

  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调研员梁国新告诉记者,我省正在抓紧制定粤西全国冬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力争建成全国市民冬季“菜篮子”。各级农业部门强化指导服务,将冬种蔬菜种植计划落实到镇、到村。茂名、阳江、湛江等市灾区,结合灾后农业复产,合理规划布局,进一步扩大冬种蔬菜种植面积,增加蔬菜供应。

  梁国新介绍,全省将形成五大商品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农业部的部署,我省将加大蔬菜标准园创建力度,计划“十二五”末,全省建成蔬菜标准园100个,示范带动蔬菜生产向标准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 谢庆裕  通讯员 粤农信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广东 稳定物价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