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二代”话题热炒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04:24  大众网-齐鲁晚报

  

“二代”话题热炒背后

  谁抢到饭碗?靠“爸爸”。(CFP供图)

  从浙江义乌两名“富二代”飙车相撞,到河北保定一名“官二代”撞人后叫嚣“我爸是李刚”;从宁波17名“富二代”聚众吸毒,到事业单位限招“官二代”……近来,“富二代”、“官二代”事件频频被曝光,由此展开的对“二代”群体的质疑和争论也不断升温。

  而在这些质疑和争论的背后,是人们担心,社会优质资源将被少数人垄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二代”称谓表达的是一种情绪

  在普通百姓眼中,判断“二代”的标准自有一套。网友加菲猫在论坛里说道:“时下的‘富二代’,父辈家产应该在千万以上级别吧;‘官二代’的父辈不论官位大小,关键要有实权,就像李启铭,他的父亲李刚只是区一级的公安局副局长。”

  “官二代”一词是近期才在媒体上频繁出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大鹏对“官二代”做了深刻而特别的解释:“并不是说官员的后代就是‘官二代’,‘官二代’是作为一个特定时代里特定的问题出现的,这里的关键是‘官’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官场体制或官场形态,等于把公权变成了私人的东西而世袭,触及了社会制度中最基本的底线。”

  社会学专家陈锐关注“二代”群体多年,他告诉记者,目前,学术界对“富二代”、“官二代”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它只是人们对不劳而获、滥用家庭资源的年轻人的一个讽刺称谓。“你无法从背景、特征上去定义他们。因为‘二代’这个词表达的只是一种情绪。”

  并不都是“纨绔子弟”

  “富二代”、“官二代”就是“纨绔子弟”、“养尊处优”的代名词吗?还是社会对他们的成见太深?

  有社会学家将“二代”们分为四类:一是“纨绔子弟败家型”,父母不愿意让子女吃苦,生活条件上的优越使“二代”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二是“父衰子落型”,父辈的钱或权以特殊方式得来,来得快去得也快,没等子女“登上舞台”,就变为平民了;三是“顺其自然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不是很高,后辈的发展也不瘟不火;四是“知识成功型”,父母意识到事业的发展与知识分不开,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些孩子也非常珍惜,努力学习,不断获得成功。

  对于“二代”群体的竞争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陆建华给出了积极评价:“二代”脚下是铺好的台阶,这使得他们天然在社会竞争力上要强于普通人。这是一个“马太效应”,即越有资源的人,越可以利用资源为自己、为孩子创造机会。很多“二代”都比父辈优秀得多,他们的优势在于一开始起点就高。

  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也认为:“对大部分‘富二代’、‘官二代’来说,一方面,他们要面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压力,另一方面,父辈的期许和身边人的质疑,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奋斗。”

  “奋斗”与“爸爸”的较量

  专家们认为,在“二代”标签的背后,是这个社会早已弥漫的仇富、仇官心理的进一步放大:人们担心,社会的优质资源将日益被少数人垄断,大部分人会失去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陈锐认为,“二代”话题背后折射出大家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关心,不管是财富资源还是权力资本。从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人们对社会资源分配的要求,已经从“我能分到什么”,演变成了“我能分到多少”。这时,突然有人发现一部分人不用很努力即可坐拥这些资源,毫无疑问会激发公众的不满。

  一边是大量的平民子弟过着“蚁族”、“蜗居”的生活,一边是富豪和官员家庭的孩子在享受父辈积累的财富和人脉资源的荫庇,不平、不满和愤恨的情绪很容易在社会上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石秀印说,从人们的生活体验来看,是奋斗管用还是“爸爸”管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会产生不同的社会心理和行动。

  比如,一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根据公平标准与合理规则能够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抱有期待,产生创新活力。相反,如果底层群体的希望由“身份”决定,他们对于自己的前景和这个社会就会丧失希望。所以,关注“二代”问题,打破“身份”藩篱,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的必要基础。

  本版稿件据《环球人物》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