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环境治理制度化 聚源根治脏乱差

  

环境治理制度化聚源根治脏乱差
在都江堰市聚源镇,街面上看不见一块纸屑,临街雨棚的大小一致,商铺店招的尺寸也是“制式”规格。作为“5·12”大地震极重灾区,聚源镇在灾后重建中,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使其成为一项长期的惠民工程。制度化,使聚源镇在环境治理中走上了长效之路。

  投入2000万根治脏乱差

  “街边不能放啊,我帮您抬进去。”聚兴路边,一位文明劝导员帮店主把出摊占道的桌子抬进了店内,并对店主进行了口头教育。

  从去年开始,聚源镇新增了15名文明劝导员,均由已婚妇女组成,居民们亲切地称她们为“妈妈劝导员”。她们与城管执法人员一起,长期对车辆乱停、垃圾乱丢、摊位乱摆、广告乱贴、河道乱污、工地乱象、市场乱象、违章乱建“八乱”现象进行劝导。“这种和谐处理,时间上必须保证,我们有几个月没休过周末了。”一位“妈妈劝导员”说。“5·12”大地震后,聚源镇干部群众的全部精力都投入灾后重建中,“一段时间内,街上招牌横的、竖的五花八门,车辆乱停,垃圾乱丢等现象非常严重。”聚源镇副镇长黄文说,从去年3月起,聚源镇开始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先后投入2000万元大力治理“八乱”行为,执法和保洁人员增加了50多人,新增两台洒水车,增加绿化面积2万多平米,彻底根治了脏、乱、差。

  建长效机制制度化治理

  旧集镇改造新建成的A区外,外立面的雨棚高度距离窗户上沿均为30厘米,伸展长度70厘米,面积大小和位置高低都是统一规格,颜色也都是蓝白色。“商铺的店招,我们也有规定,都是70厘米宽,跨度以铺面两个立柱的中线为准。”黄文说,住宅的防护栏也全部统一为内置式,“聚源建筑的外貌,现在都是统一的。”目前,聚源镇政府已与500多户商家签订了《城市管理“门前双五包”责任书》,实施了政府与商家的有效互动。

  持续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年多来,聚源镇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但这在黄文眼中,只是一个短期战役。“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环境治理也是一个长期的惠民工程。”黄文说,聚源镇即将实施保洁社会化管理和垃圾清运袋装化管理,“垃圾桶洗得再干净也不好看,以后街上将不再放置垃圾桶,只留果屑箱,工作人员将定时定点收取袋装垃圾。”

  黄文表示,环境治理要形成一项长期制度执行下去,还要进一步完善规划、执行、考核机制,让每个聚源人都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杨坤早报记者陈昊摄影方炜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