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改的30%令人想起教育的4%

  □邓海建

  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张茅透露,计划到“十二五”末,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达到国际水平。据悉,医改启动一年多来,各级政府已投入5000多亿元人民币。

  张茅先生给我们勾画了一个美好愿景,令人期待。不算少的政府投入也让人欣慰。诚然,从投入到显效总有个过程,而且不可能对所有人立竿见影。但问题是,就社会普遍的舆情反馈来看,看病贵与看病难之上的纠结似乎并未有明显的纾解,那些“已经落实到位的措施和资金”究竟还要沉默多久呢?“制度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比较玄乎,但“钱到哪里去了”总是有案可稽的———也许有个现象可以回答后面这个问题:眼下,全国各地掀起“医院回购风”,“卖医院”风气渐退,“买医院”潮流又起,一些当初被“革”出去的公立医院,如今又被“改”回来了。那笔当年以“卖医院收入”入账的支出,估计也算在医改投入上了吧;至于买卖之间的差价,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可是,“买医院”的投入,就算是当了冤大头,也只是当年失误的成本,与医改有多大干系呢?

  医改需要投入和政策,但这些必须是扎扎实实的东西,不能东拉西扯李代桃僵,更不能是数字游戏或纸上论道。此前有数据显示,政府卫生投入占全社会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已由1991年的23%下降到2001年的15%,而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在此期间却由39%上升到61%。“把个人承担看病费用的比例减至30%以下”,等于减轻了一半负担,对几毛钱的鸡毛菜都敏感的老百姓,不可能对此无知无觉。

  医改的这个“30%”,不禁令人想起教育的“4%”,担忧还是有的。教育部官方网站此前公布过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提出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这个目标从1993年首次提出以来,一直成为不可抵达的传说。百年大计上的硬指标都难以实现,有这样的“坏榜样”在,比较说不清楚的“30%”果真能几年实现?

  对于医改,其实公众并没有多少奢望,只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不是空谈,只要眼下地方职能部门对医改的狂热不只是为了争夺“3年8500亿”的蛋糕,“30%”或者多一点,接轨或者不接轨,谁又会当真计较呢。

  【网友声音】

  ●上海网友中药引子:比例是下降了,但费用会不会更高呢?

  ●山东威海网友压死骆驼的锚:医药不分家就永无宁日。医是一种技术,他关乎学识与经验。现在却颠倒了———医生不值钱,值钱的是药!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