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留下原住民,才能保护“活”的老城南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07:05  南京晨报

  通过江苏省人大立法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今天起正式实施,有媒体评价,南京缺位了28年的老城保护终于纳入法制轨道。在南京,关于历史文化保护争议最大的当数老城南,就在一周前,《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规划》出台,废弃原先的大拆大建,而是系统保护,并提出了“原住民”适当回迁的概念。老城南的居民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却又产生了新的苦恼,该何去何从?是搬走?还是回迁?专家指出,老城南规划应该尽快制定配套细则,将高高在上的规划落地,让老百姓真正放下心来。记者昨天走访了老城南部分片区,采访了部分“坚守”的居民,对于这个住了几十年的家,他们愿意走还是愿意留?

  【希望原地安置型】

  7口人挤在39平方米房内

  7口人挤在39平方米房里,何时才是个头?走过整治一新的甘熙故居,墙上贴满昆曲《牡丹亭》的莺莺燕燕,一拐弯,就是大板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里破破烂烂,矮小的房子,狭窄的小巷。经过去年的拆迁,大部分居民已经搬走。大板巷81号就剩下了杨秀珍一户。

  75岁的杨秀珍,和自己的大儿子一家、小儿子一家挤在这里,“连门廊、过道总共也就39平方米,房产证上登记的才19平方米。”老太太住在最靠街隔出来的一个单间,说是单间,只能放下一张床,两个人进去就转不开身。老太太一辈子的家当都在里面,床上、床下摆满了包裹,却不见一件家电。

  老太太的大儿子一家三口住隔壁,总共10平方米不到。“儿子都25岁了,只能跟我们挤在这个弹丸之地。”大儿媳妇丁志萍一肚子委屈。记者看到,在这黑乎乎的10平方米里,地面上摆着一张床,空中搭了一个棚子,摇摇晃晃的,有一个简单的梯子爬上去,棚子与顶棚只剩下半米不到的空间,上去必须猫着腰。“儿子上班早,就住楼下,我们两口子住上面。”丁志萍的腿有点跛,耳朵也不大好,跟记者说着说着就容易激动。“我嫁过来就住这,20多年了,漏雨透风,真是没法住下去了!”边说,她随手就从墙上抽了几块砖出来,“政府应该来看看,这房子怎么住啊,还能住人啊?”丁志萍的声音越来越高,老公在旁边无奈地劝着,她介绍自己是残疾人,没有工作,老公脑梗,下岗在家,老太太也不工作,全家只能吃低保。另一个房间也只有10平方米左右,住着老太太小儿子一家三口,也是“上下楼”结构。

  早就住够了,为啥周围的邻居都搬走了,这一家子却还在坚守?因为“离开了这里,我们连个遮风挡雨的落脚点都没有”。杨秀珍告诉记者,去年拆迁队就来谈了,只能按照房产证上19平方米补偿,每平方米补偿标准7000多,总共拿到的补偿款也就十四五万,“你说说我们去哪个地方能买个房子?孙子这么大了,没房子怎么结婚?”

  看到报纸上登出老城南规划,不再大拆大建,一家子长舒一口气,不需要担心楼上的瓦片有一天会被强行拆走。但是新的问题摆在眼前,这房子是不能住了,那住到哪里呢?“我看到报纸上说部分人可以回迁,我们太困难了,还能申请房子修好后回迁?我们人多房子少,能不能把后院已经拆了的房子盖起来,给我们住,我们的困难也就解决了!”临走的时候,丁志萍再三叮嘱记者帮她呼吁呼吁,她害怕儿子因为没有房子只能打光棍。

  【希望留下型】

  祖辈住了80年

  自己出钱维修也愿意

  别家住得都很紧巴,想搬走,家住绒庄巷58号的老太太胡瑞贞住得挺宽敞,79岁的她从生下来就住在这个房子里,到现在儿子、女儿、孙子仍然住在这个四进的大宅子里,“住习惯了,街坊邻居都喜欢到我这来串门。”老太太说,她喜欢老城南的文化,小时候就在这摸鱼抓虾,以后也没离开这,买菜、进城、串门、上医院都方便。“老城南的人啊,喜欢热闹,大家一起住了这么多年,每家每户都很熟悉。”

  而自从去年拆迁开始,她觉得这里人变了,对于拆迁费多少再好的朋友也不说,本来玩得好好的老姐妹,第一天还一起聊天串门,当天深夜就偷偷搬走了,“挺伤心的,老街坊走了好多”。胡瑞贞去年也差点搬走,但是在拆迁问题上一直没谈拢,“一会说拆院子,一会又说不拆,一直没定下来”。而早着这之前,老太太原本打算自己出钱装修一下,也搞个卫生间、下水道,过上现代生活。现在新规划出来了,老太太更不想走了,不过她现在倒是有个顾虑,周围房子政府出钱维修,那她不搬走的话,这房子怎么办?谁来负责维修呢?如果自己维修的话,政府有没有补贴呢?

  【希望迁走型】

  2人挤20平方米

  29岁的儿子苦等婚房

  中午时间,29岁的王斌在家门口的巷子里洗着衣服。王斌胖胖的肚子,即将进入而立之年的他,外表看上去文质彬彬。从生下来就住在老城南绒庄巷,但是他坦承,“这里住够了,再也不想住了”。的确,到现在还挤在10平方米的平房里,屋内没有卫生间,白天黑夜只能出来上公厕,空调也无法使用,对于任何一个80后,都很难熬。

  与大板巷杨秀珍家不同,因为家里人少,王斌和母亲江瑞兰住两间房,一人10平方米。记者看到,他们的家很干净,东西很少,摆放得很有条理,房里还摆着电视、冰箱。

  “只要给我个房子,哪怕是住在马群、江宁、浦口我也愿意。”母亲江瑞兰是插队知青,对老城南没有那么深的感情,她一心想要解决的是儿子的婚房,没有婚房就没有人愿意跟儿子结婚,这对于做母亲的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伤痛。“我们人少,房子小,拆迁款就十多万,到哪里能买房啊?”作为母亲,57岁的江瑞兰不要拆迁款,她只希望政府能给她一个房子安置,哪怕是六七十平方米,或者再小点,儿子能结婚就行了。

  ■规划意见

  试点部分居民回迁

  南京的老城南保护与复兴走过了漫长的过程,经过几次大的拆迁,老城南几乎消失殆尽。2006年全国16位著名专家、2009年29位本地学者联名呼吁,残缺的老城南才得以从“大拆大建”中幸存。那剩下的还没有搬走的居民何去何从?是拆迁后搬走,还是先行搬走修缮后再回迁?

  根据老城南的规划,业内人士解读为“强调展示,弱化居住”的规划理念。老城南一家负责历史街区开发的公司的相关人士介绍,老城南剩下的居民还是要继续谈判、搬走,既定政策不变,“回迁的问题很复杂,什么人是原住民?怎么回迁?回迁后怎么解困?但是会考虑部分试点进行回迁。”

  规划局副局长刘青昊也表示,老城南保护与复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善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改善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经适房、产权调换房、中低价商品房等,其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区域,也会做居民回迁的尝试。但有些区域现在人口密度非常大,情况也千差万别,要都回迁不现实。

  刘青昊表示,目前关于原住民、文化延续、回迁等问题,还需政府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

  ■专家意见

  有意愿的居民应该回迁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近日曾表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绝对不评选那种只保留了躯壳,而丢掉历史文化内涵,将原有居民大量外迁,搞成专供参观的旅游景点街道。”

  南京民国建筑研究的权威专家刘先觉对此观点深表赞同,他认为,建筑是死的,人是活的,建筑只有让人住在里面,才是活的文化。“再说,老城南很多民风、民俗,必须有人在才能保留。”他坚持认为,已经迁走的可以不需考虑,但是剩下来的人,应该让他们回迁到这里,“六七个人给十几万的拆迁款,你让他去哪住?到安徽也买不到房子!”而居住权、生存权,却恰恰是一个人最应该享有的权利。

  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是老南京文史的专家,也参与了此次规划的专家会议,他觉得规划是好的,规划中尊重原住民的权益,但是对于剩下的居民到底是搬还是留,哪些人搬,哪些人留,没有一个标准,为此他呼吁,配套标准要尽快出台,让老百姓可以放心、公平地选择。

  在居民的去留问题上,他建议有产权的居民应留在原住地或待房屋修缮好后回迁,无需远迁郊区。而何为原住民,专家们有个共识,一是有产权,二是居住在此较长时间,比如三十年、五十年。

  由于历史街区确实普遍存在的居住密度过分密集的情况,建议可按照居民去留自愿的原则,通过保障性住房、产权置换、产权制度改革、解除外面有房的空挂户租赁关系等多种方式予以解决。“现在剩下的人密度也不大了,不少多层的房子已经腾空了,可以将这些人安置到多层里”。

  应出台细则

  鼓励居民出资维修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承担历史建筑维护、修缮费用确有困难的,所有人、使用人、管理人可以向所在的区、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补贴,由区、县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报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补贴费用从保护资金中列支。”像绒庄巷胡老太太这样,很多老城南居民得知新规划鼓励他们修缮自己的住所,都纷纷提出想自己出钱,修得古色古香,然而目前申请补贴却“申报无门”,没有政府部门负责。

  “只有出台具体细则,明确修缮的补贴标准,向哪个部门申请补贴,保护条例才能真正起到效果。”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薛冰说,老房子的修缮大概每平方米需要500元,很多老房子只要花几万元,老百姓就能告别因为房屋年久失修、雨天漏雨的“苦日子”。但是新的规划,将按院落复建一个个老宅子,除了治理漏雨,维修的标准绝不止几万块。对此,刘先觉认为,这个钱也应该由政府出。“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法规,谁使用谁维护,这主要是针对单位的,单位可以出资维修。对于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家庭困难的,应该由政府出资。”他认为,就像小区出新、街道出新,政府出资一样,政府本就有维护资金,应该惠及老城南。不过历史街区的开发公司对此却不领情,“我们也不是慈善机构,产权是你的,如果你要继续住,维修的钱当然是你出!”一位开发公司人士对记者坦言。

  作者:刘海琴/来源:南京晨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