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友指中学文言文注释错误上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07:40  华龙网-重庆商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下称人教版)、现在广泛使用(包括我市)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唧唧”是织布声,而网友“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唧唧是叹息声。11月22日,网友“百姓之声ABC2010”在天涯发帖,称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错误多达上千处。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真错了?昨天,记者在“百姓之声ABC2010”指出的上千处错误中挑出10处,请两位语言学家鉴别,其中一位语言学家认为,“百姓之声ABC2010”所说的10处错误注释,有5处的确可判断为是课本出现了错误。

  古文注释 错语多多

  “百姓之声ABC2010”发帖称,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里选了大量古诗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其中不少注释半懂不懂。他称,错误的注释多达上千处。

  这位网友在帖中列举了多处他认为错误的注释,比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他认为是叹息声,而不是教材中注释的织布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府中”,他认为是官府,而不是教材中注释的朝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他认为应是按季节读书,而不是教材中注释的“时常”;“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中的“越”,他认为是“过”,而不是“到”。

  “百姓之声ABC2010”说,一般读者读不懂古文无可厚非,但中学课本的编者们读不懂就不可思议了。他认为,在“读不懂”的背后,是读书的理念有问题。“很多人读文言文,常用的一个方法——猜,而不是去查字典、翻古籍深究。”

  10处注释 5处判错

  昨天,本报联系上两位语言学专家,并从“百姓之声ABC2010”所说的“错误注释”中,挑出10个请他们鉴定。

  语言学专家、曾给央视春晚把文字关的《说文解字》编辑、出版过《字误百解》的黄安靖鉴别后认为,“百姓之声ABC2010”所说的10处错处,有5处有道理,应可认定是教材注释错误,另5处则应是“百姓之声ABC2010”自己搞错了。他表示,希望“百姓之声ABC2010”将挑出的“4000注释错误”寄给《说文解字》,他们进行鉴别后,将有道理的地方发表出来。

  身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咨询委员的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李行健先生说,他会认真进行研究,本周四将回复本报记者,告知教材注释是否有错。

  此外,本报记者还联系了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该司一名工作人员让记者将材料发给人民教育出版社。“如果确有错误,会采纳意见,进行修改。”同时,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会上网查看“百姓之声ABC2010”的帖子,关注此事。

  昨天,本报记者未能联系上人民教育出版社。

  挑错网友是位中医

  昨天,本报记者还联系到网友“百姓之声ABC2010”。这位网友家住辽宁省辽阳市,名叫侯锡满,是一位年过五旬的中医,平时常翻看些古老的药书。

  侯锡满告诉记者,2000年,儿子读高中,让他看一篇古文的意思,他发现有注释搞错了,从那之后,他便开始给人教版的教材挑错。为查证教材中的注释是否有错,他常常去翻古籍。

  侯锡满称,他曾就注释错误一事,致信人教社,但得到的回应不尽如人意。侯锡满的一些朋友甚至打算凑钱让他状告出版社,但他认为这样没用。他说:“网上发帖,是希望引起网友关注,改变‘注释错误’的现状。”侯锡满的妻子冷文芝是位物理老师,她说,她很支持丈夫钻故纸堆给教材挑错的做法。

  昨天,重庆网友“朱利叶”在网帖中回复称,她女儿正读中学,压根没想过花钱买的教科书会有错误。一名自称是重庆中学生的网友则说:“教材有错,让我怎么学?”重庆市一中语文高级教师王海洋则告诉本报记者,他在教学中,偶尔也发现人教版的语文教材有错误。他说,面对错误时,他会告知学生正确的注释,但不排除一些老师跟着书本错误地教学生。

  链接

  黄安靖认为教材注释错误的5处:

  (一)府

  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初中语文课本(九年级上册)注:“府中”指朝廷中。

  “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府中”这里指相府,是丞相办公的地方,是官署,“府”不能讲成朝廷。

  (二)时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注:“时习”是时常地复习。

  “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时习”是按季节诵习,古文中,“时”也有被解释为时常。

  (三)唧唧

  《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册)注:“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

  “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唧唧”是叹息声,“唧唧复唧唧”,是说木兰因心里想着父亲被征兵的事,所以并未纺织,而发出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四)越

  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下册)注:“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到。

  “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越明年”是过了明年。“到”有达于某一点,到达,达到和往等意思。“越”从不具有上述意义。

  (五)粟

  苏轼《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注:“一粟”指一颗米粒。

  “百姓之声ABC2010”认为:“粟”是指粟米一样的沙粒。海里没有庄稼,不可能有米粒,“渺沧海之一粟”,意思是(我和你)小得像大海中粟米一样的沙粒。

  记者 聂超

  网友声音

  “erythematosus”:编教材的也是人,是人就会犯错误。

  “凡鸟”:现在做学问严谨的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还知道“古文”二字怎么写,到了下一代恐怕这个词要收进博物馆了。

  “文山紫芝”:真为中国古典文字被糟蹋成这样感到悲哀。

  “五五12345”:现在还有多少教科书在“误人子弟”,长期下去怎么了得。

  “rui_cota”:想起一篇文章,“茴字有四种写法”。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