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锋精神,在国际维和战场绽放 解放军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1日17:37  云南网

  

雷锋精神,在国际维和战场绽放解放军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新时期践行雷锋精神纪实

  不论是3.5学雷锋日,还是平时,走乡入户打扫卫生、修理电器、理发是官兵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孙自彬 摄

  点击进入高清图》》》》》

  是谁,为了守卫一方和平远渡重洋,将千疮百孔的土地当成自己的家乡?

  是谁,头顶飞弹,脚踏雷火,穿梭在炮火硝烟中救死扶伤?

  是谁,面对诱惑不动心,面对考验不变色;有了危险向前冲,有了困难抢着上?

  是谁,让成千上万的异国百姓记住了在遥远的东边,有个叫中国的地方?

  是他们,一群臂章上有着一方鲜艳红色的军人——由解放军驻滇某集团军工兵团为主组建的我国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

  这个团是雷锋生前所在团队的“姊妹团”。近年来,该团始终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建团育人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开展学雷锋活动47年不间断,先后被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评为“学雷锋先进集体”,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

  2006年4月10日,我国首批赴黎巴嫩维和工兵营开始执行国际维和任务,标志着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团队走出国门的同时,也将传承了数十年的雷锋精神带到了国际维和战场。

  4年多来,该团官兵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但高质量完成了各项急难险重任务,还为雷锋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将雷锋精神誉播海外。

  身处异国他乡,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官兵们血管里始终流淌着人民军队的豪迈品格,像“钉子”一样铆在前方——

  向前,为那一抹和平的阳光

  在被称作“中东雷场”的黎巴嫩,工兵营维和官兵自觉将这片被战火反复犁耙的土地作为践行雷锋精神的主战场,用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诠释着他们纯洁、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对和平的向往。

  2006年12月15日傍晚,官兵满身疲惫返回营地,正准备吃晚饭时,当地村民前来求助,请求帮助排弹。

  官兵们二话没说,擦干汗水立即出发。来到现场,只见一枚带着引信、重约200余公斤的未爆航弹斜插在房屋顶上,楼体因承载过重摇摇欲坠。时任连长陈代荣认真检查安全性能后,指挥工程车用钢丝绳将航弹固定好往上拉。由于卡得太紧,钢丝绳拉断了,航弹却纹丝未动。陈连长便找来十字镐一点点地轻轻敲打,不足半立方米的废墟清理,竟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航弹取出。随后,他们又对屋内外进行搜索,共搜出6枚未爆炸弹。

  危险解除,村民们看着大汗淋漓的中国军人,自发拿来珍藏的水果、薄饼等食物慰问官兵,并一再邀请他们到家中做客,但被官兵婉言谢绝。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日记》中的这段话被维和官兵记在笔记本上,更记在了他们的心坎上。

  维和官兵每天“在刀尖上跳舞”,甘愿做一颗祖国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始终把岗位“铆”在雷场,把生命搁在一旁,只是为了地中海上空那一抹期盼已久的和平阳光。

  每当战火稍弱,他们就顶着四处飞舞的炮弹去实施人道主义救援;

  每当危险来临,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每当人民有难,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第一时间出现在人民的身旁。

  他们早已将人民军队的宗旨融入了血脉,升华为一种信仰,这种信仰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种族,像“钉子”一样铆在前方。

  一次,一名外军上尉到工兵营求援,请求中国工兵排除他们在营区附近发现的3枚集束炸弹。

  在路上,排爆组官兵问他,为什么不叫自己的部队排除。上尉摊开双手,无奈地说,由于最近排爆小组事故频发,这几枚集束炸弹的状态又十分危险,自己没有信心将其排除,这才决定求助于你们。

  两名中国作业手到现场后,小心卡住炸弹击针,慢慢推回保险销,使火帽和击针错位,再用小木棍代替保险栓固定住保险销……不到10分钟,集束炸弹全部排除。

  艺高人胆大。维和官兵正是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精湛的专业技能,才敢频繁“与死神打交道”:他们参加过上世纪末的中越边境大扫雷,先后3次远赴海外进行扫雷教学。截至目前,维和官兵共排查疑似雷区、爆炸物散落区178万余平方米,排除未爆弹9200余枚,地雷560余枚,各种金属物50余万件,且实现了零伤亡,创造了世界奇迹。

  扫雷资质认证是参与国际扫雷行动的“准入证”,维和官兵只用6个月,就完成了35万字的《扫雷标准作业程序》编写工作,顺利通过联合国扫雷资质认证考核,成为我军首支通过国际扫雷资质认证的队伍,而一个外国工兵营为此花了整整3年。

  “如果没有中国营在蓝线扫雷,所有联黎部队也就失去了意义,都可以打背包回家了!”2009年5月,联黎部队副司令巴达莱准将曾先后三次到工兵营扫雷连作业场,他对时任营长聂学政说,你们以严明的纪律、过硬的技能,实现了扫雷排爆的零伤亡记录,决定了中国军人在黎巴嫩的地位和作用。 <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