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孟家山村 种菜铺就致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00:00  兰州晚报

记者 滕效宏  稿件来源:

  

孟家山村种菜铺就致富路
种植户在采摘芹菜

  本报讯早晨五六点钟,西固区孟家山村村民董保英就走进自家的蔬菜大棚。芹菜长得非常旺盛,望去绿茵茵一片。董保英和前来给她帮忙的邻居开始采摘成熟的芹菜,两个多小时过去了,董保英把精心挑选的一捆捆新鲜芹菜搬上三马子,等太阳升起来时,董保英已经在西部市场开始批发了。“我们的芹菜当天采摘当天上市,品质新鲜,每斤批发价格1元。”这是记者昨日前往晚报村——孟家山村采访时,蔬菜种植户对记者如是说。

  种植蔬菜

  年人均纯收入8000元

  在孟家山村里,刘宗成算是一个种植蔬菜的老户了。他说,从1987年开始,他便开始尝试着种植蔬菜,结果收成不错,渐渐的,他就不再种植粮食作物了,自家承包地里全部改种蔬菜,一年收入3万多元。“我可以说是种植蔬菜的老户了,这几年菜价高,种菜比较划算,并且对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我们摸索出了一套措施和辨认的方法,比如西红柿的叶霉病、芹菜的叶斑病一看就知道,村里种菜的个个都是农业‘专家’。”刘宗成笑着说。

  “你看我培育的西红柿苗子个头多大呀!”村民孟学涛正在侍弄着已经培育好的西红柿苗子,他是村里第一批发展温室大棚的村民,目前有6个大棚,3亩多地,一年收入近10万元。孟学涛是个有心人,他在种植蔬菜中自己培育了一种辣椒品种叫线椒,其外形细而长,适合山区生长,成了该村的“招牌菜”。

  “我们村种植蔬菜有20多年了,种粮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孟学礼向记者介绍,孟家山村属典型的城郊村,96户村民,1096亩地,是一个农业比重占到90%以上的小山村。这几年,该村靠发展大棚蔬菜种植,让村民走上了富裕路,其主导品种是西红柿,占全村蔬菜播种总面积的26%以上,户均2.5亩。村民来自西红柿种植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多元,占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近一半。但是在过去,这个村的种植以粮食为主,村民辛苦一年仅够维持生计。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一系列国家惠农政策的鼓舞下,村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水利、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以日光温室、高架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提高产业装备水平和土地利用效率,变一年一茬为一年多茬,目前,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达8000元。土地的高效率利用,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在孟家山村,小二楼已不再是“独特的风景”,小车、摩托车已越来越多地开进农家。

  蔬菜村

  创办文化墙

  每当夜幕降临,在孟家山村的文化广场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老人和孩子们在健身器材前锻炼身体。温馨的场景,让人久久不愿离去。而更多的村民则驻足于村文化广场的文化墙前,对文化墙上的计生、科技、农村保险等各类内容仔细阅读。

  当日,记者在孟家山村了解到,他们创办的文化墙如今变成了村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道亮丽风景。生动活泼的普法园地,图文并茂宣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知识,非常吸引“眼球”。“这些文化墙既营造了一种遵纪守法的氛围,也对我们农民群众起到了引导教育作用。”该村刘老先生说。白天,前来文化墙阅读的群众络绎不绝;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乡亲们饭后来广场漫步休闲,在新安装的LED太阳能路灯的映衬下,孩子们嬉戏玩耍,到处呈现出一片和谐的景象。

  当地村民高兴地说,政府为他们建了文化广场,配备各种活动器材,又为他们修建了文化墙,内容丰富,这下他们可有了娱乐休闲的好地方了,政府为他们想的可真周到呀!

  记者了解到,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孟家山村委会特别重视村文化建设和村民的健康,利用有限的资金为村图书室配备大量科技图书,村卫生所也给全村400多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全体村民的健康状况在村“两委”班子成员以及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心中一目了然。“现在可好了,家里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只要到村卫生所去检查,便可得到治疗,而且还会记录下来的。”村主任孟占兵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