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们的生活在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02日06:49  浙江日报

  记者 李扬 方海 包璇漪

  见习记者 董颖

  两个多月前,我们曾来到泰顺、文成、开化、松阳、庆元、景宁等6个重点欠发达县,近距离触摸生活在这些偏远山区和欠发达村镇村民的生存状态。现在,我们再次来到他们中间,虽然他们的脸庞不再陌生,但村民们对新生活的渴求和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仍然令我们震撼和惊喜。我们仿佛看到,他们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接近现实。

  农家乐 高山菜 生态游

  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让“望竹农庄”庄主张玉仙一家忙得不亦乐乎。

  56岁的张玉仙与丈夫经营的农家乐,地处开化县齐溪镇里秧田村。这里是浙、皖、赣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村民向来以伐薪烧炭为生。现在,这里凭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钱江源头的“卖点”,成了著名景点,一批批农家乐应运而生。

  目前,仅有320人的里秧田村,像张玉仙家这样的农家乐有13家,游客又带动了农产品销售,自家养的鸡鸭鱼和地里种的萝卜、青菜、豆荚都成了抢手货。

  从“砍树”到“看树”,齐溪人这种谋生手段的改变,为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现在,齐溪镇有各种农家乐30多家,可同时容纳2000多人食宿。为此,县公交公司最近专门开通一条通往里秧田村农家乐专线,每天6时多从开化县城出发,午后又从里秧田返回。今年1至10月,开化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实现直接营业收入1677万元、游客购物等间接收入1140万元。

  在松阳县的谢村乡,我们则惊讶于这里大片大片的菜园子。

  谢村乡11个行政村,散落在海拔500多米的山间,山上郁郁葱葱,植被很好;山涧泉水叮咚,景致迷人。这样的好山、好水、好空气,正是种植高山蔬菜的最佳环境。在当地政府扶持和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全乡有4个村种植高山四季豆,每年出产200多万公斤。

  在谢村乡大甫村,记者正好赶上采摘四季豆的旺季,有8班人来村里收购,每斤收购价2.1元至3元,最高卖到了3.6元。当地购销户李叶高说,他做四季豆生意已有三四年,每年收购3个月,每天购销2000公斤到5000公斤,一季下来,购销量大约在25万公斤左右,大都拉到松阳和杭州销售。谢村四季豆在这些地方很有名气,非常走俏。“只是这里的地太少,否则还可以大发展。”他有些惋惜地说。

  春天采茶,夏天摘豆,这已经成为谢村乡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妙图景。

  这次采访,我们走过不少经济欠发达县和乡村,大都像开化县一样,不是水源保护地,就是生态屏障区和交通不便的深山林区。但所到之处,都在致力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高山蔬菜和各种对环境要求高的特种种养业。“过去,山里农民把靠山吃山单纯理解为砍树卖钱,现在发现,生态才是最好的资源。”齐溪镇镇长张友良说。

  技术 品牌 能人

  山坡地里长出新财富

  在泰顺县联云乡,人们不一定知道乡党委书记、乡长的名字,但一定知道毛定平。他是箬阳村茶叶合作社主任,炒制的“三杯香”茶叶名闻全国。

  联云乡地处泰顺与文成交界处,是泰顺县重点欠发达乡之一,平均海拔500米。由于大山阻隔,这里的农民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是典型的传统农业乡。

  毛定平早年在生产队学过炒茶,“三杯香”是这里的传统名茶,后来渐渐衰落了。守着大山过穷日子,这让毛定平很纠结,老想着给乡亲们探出一条致富路。他考虑到当地的现实和环境,最后决定拣起老本行,重振“三杯香”。

  在寂静的大山里,毛定平孤身一人,从选育茶树品种开始,一步步探索实践,有人曾经称他“疯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几年努力,他终于摸索出一套从茶树品种、栽培技术到茶叶炒制的经验和方法,“三杯香”重新飘香。

  名茶开发成功后,他马上想到要同乡亲们一起分享成果,就在村里牵头成立茶叶合作社,一下子吸收了51户社员,开发480亩茶园。毛定平无偿向他们提供种苗和技术,包销他们的产品。现在,“三杯香”已成为箬阳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多的农家一年收入十几万元,少的也有几万元。

  新源村村委会主任黄加峰也是这样一位致富带头人。

  联云乡新源村与文成的仰山村同处一座山上,“仰山杨梅”是当地非常著名的农产品,采摘季节,顾客从杭州、上海赶来,每斤卖到20多元仍供不应求,在当地有“一颗杨梅值三个鸡蛋”的佳话。(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黄加峰从中受到启发,带头成立杨梅合作社,首批45户社员,筹资17万元,在村西的山坡上改造500亩杨梅基地,专门从隔壁的仰山村请来技术人员,对杨梅种植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现在,昔日的荒坡成了新源村的摇钱树,最少的农户每年也有五六千元收入。

  技术、品牌加能人,山坡地里长出新财富。如今,各种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样本,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一大批农民走上创业创富之路。

  联云乡现在有名茶基地2000亩、杨梅基地1500亩,还涌现出一批高山蔬菜和高山特种养殖专业户,除了茶叶、杨梅,这里的高山椒、高山西瓜和肉鸡、肉猪、山羊等,也非常有名气。箬阳村80后村民毛海和另辟蹊径,依托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养孔雀,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下山 移民 搬迁

  换一个地方去发展

  离文成县城不远的巨屿镇,新近又迁来一户新居民,叫林炳良。他来自文成县西部的云湖乡驮加村,因为一时还盖不起房,现在还租住他人房子。

  “要不是经济困难,我早就搬出来了。”林炳良说,巨屿镇交通便利,找工作容易,生活很快会好起来的。他打算做做搬运工,一天赚五六十元没问题,妻子帮鞋厂做来料加工,一个月也能挣个1000多元,“这样, 3年后我就能盖起自己的新房。”林炳良信心满满。

  云湖乡是文成最偏远的乡之一,有“温州水缸”之称的珊湖水库区居于乡的中央,全乡5600多人散落在水库四周的大山里,山水阻隔,许多村庄成了孤岛,给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这样的困境,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农民搬迁下山,异地脱贫。

  从2006年开始,文成县在经济和交通相对发达的黄坦、珊溪、巨屿等镇设立下山移民安置点,云湖乡先后有2000多名农民走出大山。

  日前,记者来到巨屿镇方前村。这里的居民全是从云湖乡上坪村搬迁来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整个村俨然成了来料加工一条街,下山的农民通过这种方式融入工业社会,找到安身立命之本。

  村民张潘玉,原是云湖乡郑云村人,搬迁下山有5年,孩子在巨屿中学读书。她告诉记者,刚开始踩鞋帮每月只能挣五六百元,如今她一年收入有两万元。同一个加工点,陆丽云夫妇每月能挣到8000多元。“比起在外务工省去了很多生活开支,日子越过越甜了。”陆丽云边忙着手里的活边说。

  不过,在巨屿镇最有名的要数郭成。他是早期的下山移民,现在做来料加工经纪人,从温州、瑞安等地的大企业接来单子,然后分发给这些新移民加工。他说:“只要肯干,很快就会富起来的。”今年1至10月,经他手发放的加工费就有400多万元。

  下山脱贫,异地发展,已成为生存条件过于恶劣、居住过于偏远和分散地区农民的新选择。光文成县,目前就有 9983户、 40651人实施异地搬迁,生产生活条件都比原来有改善。

  “有了致富门路,老百姓就能下得来、稳得住。”文成县副县长钟方成说,3年来,文成县共投入省、市、县下山农民补助资金2799.08万元,用于直补农户和下山搬迁小区配套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在下山搬迁小区设立来料加工企业19家,安排下山搬迁农民就业1417人,年发放加工工资2216万元。

  树挪死,人挪活。可以展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在这样的转移和搬迁中走上脱贫创富之路。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