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川资中公民镇艾滋病感染者谈艾滋像开玩笑

四川资中公民镇艾滋病感染者谈艾滋像开玩笑
走在公民镇的街道上,感染者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四川资中公民镇艾滋病感染者谈艾滋像开玩笑
感染者(右)和村民打牌喝茶

  世界艾滋病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探访资中县公民镇艾滋病感染者生活现状

  在这里,人人都知道他们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却照常可以与健康人一起打麻将、喝茶、喝酒;走出这里,他们找工作连连遭拒,连住旅馆的资格都被剥夺……

  在距离资中县城半个多小时车程的公民镇,生活着40多名艾滋病感染者。近10年来,感染者们在这里认识艾滋、对抗艾滋、宣传艾滋。对他们而言,这里是获得生存空间的“世外桃源”,但一走出这里,则是另一番世界。

  镇里

  谈艾滋轻松得像开玩笑

  公民镇卫生院一楼的一间办公室里,濮存昕题写的“公民家园”横幅挂在墙上。这里,就是被国际上称为“艾滋阴霾中的灯塔”的地方,近10年来,每月20日前后,都有几十名艾滋病感染者带着家属聚集此处,专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培训防护知识、生产技能。

  昨日是“世界艾滋病日”,40多名感染者从各个村到这里,准备过这个特殊的“节日”。他们中,包括几名已经与体内的艾滋病毒“战

  斗”了16年左右,如今身体情况良好的感染者。“我们真的是捡到活了10多年。”这一句只有他们才能深刻体会的“玩笑”,让活动室内气氛顿时轻松。

  “早就不把这当病了。”对他们来说,唯一能提醒自己身份的,是每天早晚都需要服用的抗艾药物。

  “哎,每天两顿药,吃得要发吐了!”感染者李元笑着摆摆头。但正是这政府免费发放的抗艾药,让他们至今可以健康地活着。

  与健康居民一起喝酒喝茶

  最初得知他们有艾滋时,镇上大部分居民很恐慌。

  2002年以后,随着政府在当地加大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镇上居民几乎都知道,说话、吃饭、喝茶、握手等不会传染艾滋病。但如果手上有伤口,他们也特别注意,减少与感染者的接触。这点,感染者们都很理解。李元去茶馆喝茶时,也会自己带上杯子,“他们能接受我们,我们也该自觉体谅,就当是回报。”

  40多岁的健康居民杨文超有一群感染者朋友,每天傍晚,他们

  会聚集在卫生院附近的街角,喝茶、喝酒、划拳,轮流做东。

  昨日下午3点,杨文超坐在家门前,与路过的感染者赵阳打招呼,“一会儿喝哈,今天我请客。”

  “打了几十年交道,都是从小耍到大的。”杨文超点燃一根烟,挨个介绍他的这群朋友。

  “魏五儿走的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一起喝酒,第二天就没了。八妹儿死了快3年,现在她老公又结了一个。”说起那些离开的旧友,杨文超使劲吸了一口烟。

  镇外

  外出打工从不敢表露身份

  在镇上,感染者们如同“透明人”一样可以轻松愉快地生活。而在镇外,他们则尽量沉默。因为稍有暴露,就可能把对方“吓”得尖叫。

  尽管镇上的生存环境很好,但为了养家糊口,很多感染者还是得外出打工。现在在江苏当包工头的李元就是一个感染者,但这一身份只有他最好的一个朋友知道。“有些大老板一听,吓得嘴巴都张大了,‘啊,艾滋’,搞得连生意都做不成。”李元绘声绘色地讲着自己曾经的遭遇。

  去年,黄明与另外两名感染者在成都一家旅馆登记住宿时,忘了

  带身份证。服务员小姐说“出示其他证件也可以,只要能证明你的身份”。他只好把随身携带的“艾滋病感染者证明”摸出来,谁知对方脸色马上大变,说什么也不让他们住宿。

  39岁的感染者范贤每次找工作时,都会主动交代自己是感染者。“我是出于好意,想让他们多注意一点。”但这种好意换来的却都是无情的拒绝。渐渐地,他只好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外面要达到公民镇对艾滋病的接受程度,不晓得要好多年。我也不想出去,但是要挣钱给娃娃啊。”

  为了儿女婚嫁尽量少“亮相”

  “公民家园”有一个由感染者组成的剧团,前几年,为了宣传普及艾滋病知识,争取生存空间,他们曾高调地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舞台上。

  公民镇的“艾滋明星”李玉海就是剧团成员之一。如今,他有着自己的木材生意,成了公民镇典型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叫他“李总”。

  资中县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吴晓敏说,前日中央电视台去采访李玉海时被他拒绝了,因为女儿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所以李玉海夫妻对女儿的婚嫁问题尤为重视,“我是无所谓了,但不能毁了她的幸福。”

  而和他同为感染者的兄弟李元则不必因此操心娃娃的婚嫁。他18岁的儿子今年9月份结婚,女方也是公民镇的人,对他家情况很了解,觉得没什么。李元如今正等着抱孙子呢。

  “如果都找公民镇的结婚,当然没啥担心的。”另一名感染者王英说,她女儿在湖南打工耍了个男朋友,如今自己不敢“亮相”太多,就是怕对方父母过于担心。

  在公民镇,如今有35名艾滋病家庭子女,最大的22岁,最小的只有5岁。他们也是“公民家园”的重点关注人群,享受定期免费体检、书本书包、疫苗接种、特殊补贴等,并且有工作人员定期随访,进行心理关怀。

  愿望

  早日结束“黑户”身份

  “公民家园”项目主任杨俊每天一人忙里忙外。今年,已陆续有3名艾滋病人去世,有2名感染者发病。每当有人发病时,其他感染者都会去探望、照顾。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

  “想得开,每人迟早要走那一步。”感染者李元平静地说,“现在可以好好活。”在“公民家园”,他们比其他地区的感染者有了更多“好好活”的机会。

  杨俊对“家园”的未来还有一些担忧:“公民家园”是在2002年中英合作项目中开始的,2006年项目结束后资金断了,之后由疾控中心将经费划到公民镇卫生院账户上,再由卫生院给“公民家园”。“没有申请注册社会团体,我们现在相当于是‘黑户’,没有账户接受捐助。”杨俊担心艾滋病人团体申报是否会有一些特殊“门槛”。

  昨日,记者从资中县民政局了解到,并不存在这样的“门槛”,他们建议“公民家园”最好申报民办非企业单位,比如俱乐部、中心、馆等,一般只需要从业人员5至10人即可申请,手续较简便。得知这个消息后,杨俊说马上准备材料,下周去申报办理,结束近10年来“黑户”的尴尬。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晓娜罗暄 摄影吴小川

  (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及子女均用化名)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