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农村因青壮劳力外出面临空巢及发展困局

山东农村场景 山东农村场景

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农村难见40岁以下青壮年 年轻人都到城市打工农村难见40岁以下青壮年

  市委书记李群:当前,青岛正经受着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等新一轮浪潮深刻洗礼……

  胶南凤敦村、胶州葛家庄村、即墨堤前村、莱西曲家庄村、平度侯家站村……这是一个个在我们看来普通而又陌生的乡村名字,带着些乡土味。这些乡村,或许有我们父母辈的老朋友,或许有我们儿时的记忆,更或许就是我们现在的居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整个社会都能感觉到乡村十几年来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变化。高速工业化越来越多渗透到乡村,当一个个工业园区在城镇周边落脚的时候,农村青年怀揣着各自的梦想聚集到那里,城镇被注入新的活力……

  在农村青年离开乡村后,老幼妇孺开始支撑起日常的生活,农村老了;农村青年来到城镇后,投身于各行各业,城镇进步了。结果,这些乡村朋友的去与留,把农村和城市的命运连在了一起,他们离开乡村,城市的粮仓谁来经营?他们离开城市,各行各业的用工又有谁来填补?所有这些问题看似很枯燥,实则命中整个社会的根基,关乎全部市民的利益。

  历时数日,《城市信报》的记者们走访了青岛周边的10余个农村,采访20多位农村青年,为的就是将上述这些问题详细呈现,努力求解。田野

  ◎样本一胶南市凤敦村

  九成年轻人外出打工

  总人口:1480人

  外出青年:540人左右

  留守青年:60人左右

  讲述人:丁发希、李明花

  11月25日,中午的阳光温暖明媚,大场镇凤敦村的屋头街边,很多老人正在聊天,他们或坐或站,偶尔见到几个“鼻涕孩儿”跑来跑去。凤敦村村支部书记徐电志说,“村里现有1480个人,18~40岁左右的青年人有600人左右,外出打工的占了九成。”

  胡同里一位大爷独自在屋外收拾柴草,用草叉挑着豆秆吃力地往高高的草垛上摞,“没办法啊,孩子们都不在家,这活我们不干谁干?”老人叫丁发希,他热情地把记者领到屋子里,他的老伴正在里屋的缝纫机前缝补。

  “我现在60岁了,在这个村生活了一辈子,有两个儿子,大的38岁,小的33岁,一个在物业公司干领导,一个在信用社工作,儿子们从中专毕业之后就留在了胶南市区。”

  两位老人独自生活10多年了,说起年轻人出去打工的问题,丁发希认为很平常,“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啊,现在哪家的孩子在家才奇怪呢!”

  丁发希回忆说,“这都多少年了,我想想,好像从1990年就有这个苗头,1992年开始明显地往外走了,那时候,很多人都羡慕城镇户口,还有花2000块钱买‘户口’的。孩子们出去上学再回村里,街坊邻居们都笑话的,还是城里好,看到的多,见识也多。我们家是儿子还好说,要是女孩儿家在农村,找个好婆家都不好找。”

  一番打听后,村里老人领着记者到了丁明军家,他是现在难得的留在家的年轻人。碰巧丈夫不在家,39岁的李明花穿着围裙在刺绣机器上忙活,

  她告诉记者,丈夫高中毕业后,在外面零零散散地打了两年工,他们成家以后又干起了超市,三年前,他们用自己积攒的积蓄,花了十几万元进了一台刺绣机器,开始接单子给人干刺绣的活。

  “这个也不用雇人,自己忙活得过来,也分淡旺季,出口活多的时候,一年挣个三四万没问题,加上开的超市,还有一亩八分地种着,不谦虚地说,这些收入在农村生活得有滋有味。”

  “但很多时候,也羡慕那些待在城里的年轻人,看他们回来打扮得那么洋气,拎回来一些我们都没见过的东西,再看看我们在家里土里土气的,接触的都是大爷大娘,想找个年轻人说话都找不到。”

  当记者问她,有没有出去发展的准备时,她告诉记者,已经在家里那么长时间了,习惯了,外面的情况也不了解,农村毕竟是家,没有大发展但是踏实,饿不着。

  ◎样本二胶州市葛家庄村

  街上走的都是老头儿

  总人口:733人

  外出青年:100人左右

  留守青年:50人左右

  讲述人:田立军、纪业昱

  胶州胶东街道葛家庄的村支部书记田立军跟记者说,村里一共有235户,733人,20~40岁的有150人,约100人在外面工作。现在村里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一共有700多亩地,平均起来每人只有8分地,只能种点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人多地少,多数年轻人肯定就要出去打工赚钱。”

  说起待在村里的人,62岁的纪业昱也能算“半个”年轻人了。纪大爷负责大桶水的装桶工作,有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外地。“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我这身体还挺硬朗的,在家也闲不住,就在这边做点小活。”

  纪大爷笑呵呵地跟记者说,这个村人口本来就不多,现在更空了。“以前村里还能看到不少年轻人在路上来回走,现在全是老头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呢?

  “得有二三十年了,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这一辈人里面比较聪明就有人往外走了,慢慢地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大部分人都到外边了。”纪大爷说,后来孩子们都考学,在外边上学的直接就留下了,有的回青岛也在市区工作了。

  “年轻人基本上都出去忙工作了。有回村办企业的,基本上也不在村里待着。”纪大爷说,自己村里从事建筑的人特别多,有人在外边包了活就带出去了。

  “大多数村民也没出去太远,现在胶州经济发展得不错,很多工厂要雇人。”田立军说,很多村民都在胶州市里工作,男的主要是搞建筑、进机械厂,女的主要是从事一些缝纫、服装等方面的工作。“现在机动车多了,开车上下班,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下班,纪大爷说,这也让村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白天和晚上的人口能差一半多。白天年轻人出去上班了,孩子们也上学去了,村里几乎就没多少人。晚上就都回来了。”

  “休息的时候还好一点,平常村里几乎没年轻人,站街晒太阳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纪大爷说,现在50多岁的男劳力也都到外边找活干了,村里除了老人就是孩子,有些妇女有时候也在家里。“幸亏村里像我这么个年纪的人还有不少,也能找人唠嗑。”

  像葛家庄这样的村在胶州市究竟能占多大的比例呢?记者通过向多个部门了解,胶州市差不多六成以上的村庄都和葛家庄的情况类似,这些村庄的多数青壮年都在外工作。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城镇化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