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从一线经济图景看中国转型发展四大走向

  ○迎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稿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交汇点上,叩问“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将如何作答?“春江水暖鸭先知。”新华社记者近日走访各地,从一线经济图景感知中国转型发展四大走向。

  结构调整成当务之急

  33岁的王科是安徽人,不久前他辞去了在富士康深圳基地的科研工作,带着妻子来到山城重庆,开始了他们在IT产业的创业之路。

  在重庆市经信委主任沐华平看来,王科要成功创业“问题不大”。他的说法是有凭据的。本月初,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宏基签约入驻重庆,加上此前入驻的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3家代工企业和120多家零部件企业,一个“大”而“新”的全流程产业集群雏形初现,并将取代汽摩产业成为拉动这座老工业城市发展的“火车头”。

  重庆谋求的华丽转型是各地正在努力的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说,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从微观到宏观,结构调整成为中国“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题词。

  “中国制造”谋求创新发展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千万件衬衫换取一架飞机”“产量顶到天花板、价格趴在地板上”的窘境成为国人之痛。“中国创造”何时能笑傲全球?

  在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车间,一台机床仅用2分半钟就能完成一台汽车发动机的缸体加工,而用普通机床则需要2个多小时。沈阳机床董事长、总经理关锡友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完全自主开发出来的机床,价钱只有进口机床的1/2乃至1/3!”

  关锡友说,当年他曾组织技术人员去国外考察,但是平时关系很好的同行却紧闭大门,将技术人员拒之门外。“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技术创新能力作支撑,我们将没有任何话语权,而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

  呼唤两型社会建设提速

  近几个月,在节能减排考核目标的压力之下,拉闸限电在多地“上演”,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这是中国经济的阵痛还是长痛?

  “节能减排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保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室主任张晓晶说,“拉闸限电折射出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而主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发展理念尚未真正确立。”

  事实证明,两型社会建设和经济效益并非对立的,而是可以兼得的。

  站在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办公大楼向窗外望去,青山掩映的松花江潺潺流淌,野鸭、苍鹭、丹顶鹤等水鸟往来嬉戏。

  吉化曾被誉为“共和国化工长子”,但能耗问题曾让企业陷入困境。近年来吉化关停淘汰98套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生产装置,主体生产装置减少一大半,产品种类也精简了90%。

  竞合中迈向全球产业链高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水乳交融。“后危机时代正在改变国际经济格局,新一轮国际分工中,中国必须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在国际竞合中走向产业链高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晋斌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

  走进合肥新站开发试验区,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厂区被包围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工地中。自从11月中旬我国首条第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在这里实现量产,困扰我国彩电行业多年的“缺屏之痛”正逐渐解除。

  不仅在北京、上海,未来在澳大利亚、泰国、巴西的铁路线上,都将奔飞着中国北车的列车。“要知道这些国家可是全球招标的,之所以用我们,因为我们是‘欧洲标准、亚洲价格’。”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张天说。

  放眼全球,新一轮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正如火如荼。张晓晶指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要更加注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统筹协调,提高安全高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新华社记者 王敏 何宗渝(据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