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设计者想给“蛋屋”找个合法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07:42  新闻晨报

  晨报驻京记者 彭晓玲

  因不堪种种压力,24岁的北漂青年戴海飞花费6427元做成的“蛋屋”自从上周末深夜悄然搬走后,“蛋屋”的命运就一直引人关注。昨日,戴海飞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和所在设计事务所正在和有关部门协商,希望能在北京找到一个适合继续他“蜗居”梦想的地方。戴海飞说,只要解决好“蛋屋”面临的法律尴尬,就有推广的可能。但他和事务所都不会介入“蛋屋”商业化。

  设计者自称是“被成名”

  戴海飞黑黑的额头上点缀着几颗青春痘,虽然“一夜成名”,但面对几家媒体记者一起递上的录音笔时,他还是有些紧张:“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我只是公开在网上想和大家分享,真的没有想到‘蛋屋’会让我成名,引起这么大的关注。”

  在戴海飞看来,他的设计其实很简单:大四在北京标准营造建造设计事务所实习,参与了事务所为参加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周年展”而设计的一组作品“城市下的蛋”,这也成为他日后做出“蛋屋”的灵感来源。在做本科毕业设计时,他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将其从仅仅柚子大小的纸状模型变成“现实”。随后,又花费3000元,不远千里把“蛋屋”从老家湖南运到北京。

  戴海飞透露,“蛋屋”最初打算放到事务所展厅,但由于门宽比“蛋屋”小一米多,只好放到楼下绿化带。这一凑巧也直接导致蛋屋曝光后,引来无数采访的记者和围观的网友,有人甚至质疑事务所是在有意展示吸引眼球。“我的观点是,建筑设计的动机要纯粹。”北京标准营造建造设计事务所合伙人张轲说,事务所已经成立9年,在全球的专业认可度都非常高,没有必要炒作吸引眼球。

  “‘蛋屋’非渲染房奴悲情”

  戴海飞说,刚被媒体报道时他压力非常大,楼下曾经出现十多个记者在等他的情形,自己根本不敢露面。现在已经平静下来,觉得“蛋屋”只是个很初级的作品,“只不过它刚好出现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和地点,被媒体与高房价联系起来。”

  张轲说,“蛋屋”被媒体关注后,舆论基本上都出现一种悲情的基调,还有人好心地给他打电话叫涨戴海飞的工资。“他每个月收入有4000多元,租房不成问题,是他个人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蛋屋”的性质和“蚁族”居住的唐家岭和“胶囊公寓”的无奈不能相提并论,这不是悲情和对峙,而是快乐的事情。“‘蛋屋’可以自由移动,里面布置也很温馨,在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年轻人只要有足够的创造力是有希望过上理想的生活的。”不过,他随后又补充:“当然,城市要有更大的包容度。”

  张轲说,“城市下的蛋”系列作品是为城市流动人口设计的住宅,希望这部分人在城市高房价的压力下,实现拥有一个栖息之地的梦想。

  希望“蛋屋”合法搬回

  目前,戴海飞的“蛋屋”放在事务所联系好的一个仓库里,他很担忧因为长期见不到阳光,“蛋壳”外面缝上的青草种子将会死掉,竹子“蛋壳”也会发霉。最近还有人主动提出可以放到自己的私人场所。不过,戴海飞觉得,这些都不是最好的归宿。现在,他和事务所正争取有关部门的许可,希望能合法地搬回来。

  张轲说,设计所不会接入“蛋屋”的商业化,如果“蛋屋”是否算建筑的问题界定清楚后,是有推广可能的。不过,照现在情况看来,就算媒体再“炒作”,张轲和戴海飞都要解决这个问题很难。“我们还专门向城管部门递交了一份材料,说这是用于实验和展示的作品,是居住的。也特意咨询过律师,‘建筑’的法律属性相对于地面是固定的,‘蛋屋’可移动就应该不算是建筑,城管又怎么能说是违章建筑呢?”说起“蛋屋”的未来,戴海飞不禁叹了口气。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