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华网评北京治堵:需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16:16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14日电 (记者 王甘武)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13日起公开征求民意。包括6个方面的多项举措中,既有新提法,也有老办法,表达了管理者系统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科学思路,彰显公共政策制定中听取民意、采纳民智的民主精神。这让首都市民对缓解拥堵乃至根治堵车又一次充满期待。

  首都交通拥堵之困,近年来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特别是今年9月的一场小雨,让全市主要道路几乎瘫痪达9个小时。首都成“首堵”,广大市民烦恼不已,城市运转也受到影响,堵车浪费的时间、造成的污染令人忧虑。尽管北京市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采用尾号限行等多项措施限制车流、改善交通,但不断恶化的路况无疑在提醒我们,已经采取的办法存在明显局限。

  截至2009年底,北京市实际常住人口已达1972万人,并以每年大约50万人的速度增长。50%左右的居住和公建项目仍聚集在中心城,“职住分离”现象严重。工作日中心城区巨大的通勤交通流,使得交通系统不堪重负,也让已经实施的汽车尾号限行措施效果几乎归零。

  城市功能和人口的过度聚集必然导致城市运转效率下降。由于经济总量、人口数量的刚性增加和城市功能集中趋势没有得到遏制,车流人流增加的势头也难以停止,限行管控成效必定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被抵消。因此,治堵必须认清拥堵本质,既需立足当前,及时“退烧”降温,又要着眼长远,“消炎”治本。只有多管齐下,把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有机结合,治堵方能摆脱头痛医头的被动,实现根本改观。

  反观这些年北京交通在不断治理中持续恶化的现实,暴露出治理措施的系统性、配套性不强、“一手硬、一手软”的缺陷。究其原因,使用行政力量管控或采取经济杠杆调控,操作起来比较容易,短期效果立竿见影;而科学制定城市规划,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等宏观治本之策,却由于受制于地方利益考量以及缺少更高层面的宏观统筹而久推难进。

  正视问题,综合治堵,在适当采取限制措施之外,真正把“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变成硬任务、硬指标,采取坚实步骤在未来若干年内扎实推进,逐年落实,我们才能充分用好限制管控等短期措施换来的宝贵时间,打赢治堵这场攻坚战。

  "新政”能否破“困局"? ——聚焦北京等地治堵新措施

  13日,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开始征求民意,政府首次公开表示将“抑制小客车过快增长”“重点路段高峰时段单双号限行”。为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除北京外,近期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市多个地方政府酝酿出台“限车令”。各种“严限传闻”引发新一轮购车潮,11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创历史新高接近134万辆,而截至12月5日,北京今年新增机动车超过70万辆,且近期每天以3000辆的速度增长。

  北京新停车收费方案开始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作为北京市治堵新策的具体措施之一,北京市交通行业主管部门13日对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收费调整方案公开征求社会意见。

  具体的收费标准为:占道停车,一类地区收费每小时10元,二类和三类地区分别为7元和3元;路外露天停车场,一类地区每小时8元,二类和三类地区分别为5元和2元;公建配建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场,一类地区为每小时6元,二类和三类地区分别为5元和2元。以半小时为一个计时单位,不足半小时按半小时计算。对占道停车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占道停放1小时后,每小时按加价50%收费。这是对小型车的收费标准,对大型车停车收费标准为小型车的2倍。

  首都治堵之路能否成为“标杆”

  此次北京市出台的治堵新政,从“建、管、限”三个方面构建了交通拥堵整治体系,其中将治理重点放在了“建”、“管”两方面,这一思路被业内人士所赞同,也被认为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正确方向。但是,“限”的举措却招致了不同程度的质疑,不少专家认为,这一“治标”之策,甚至可能招致拥堵反弹。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