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街头搜救无着人员 70余流浪者进救助站避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6日07:14  新闻晨报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不愿回避寒所的陈老汉盖上崭新的棉被 晨报记者 杨眉 本版现场图片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不愿回避寒所的陈老汉盖上崭新的棉被 晨报记者 杨眉 本版现场图片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小杨端来热菜、换上新衣。 救助站工作人员为小杨端来热菜、换上新衣。

  晨报记者 陈里予 赵磊

  从前天起,寒潮席卷申城,气温骤降,昨天更是下了今年的初雪,露宿在街头的流浪者生活怎么样了?他们是否找到了躲避风雪的角落?是否有了御寒的衣物和填腹的食物?是否前往申城设立的临时避寒场所?

  前天寒夜、昨日雪天,连续两天,晨报的多名记者加入慈善救助志愿者队伍,跟随救助人员一起在街头搜寻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落人员,劝说他们到避寒所躲过寒冬。

  前晚

  救助车搜寻10小时

  前晚7时,雨后的申城寒意渐浓,室外温度仅有5℃。

  晨报记者乘坐的慈善救助车在街头缓慢行驶。当天,慈善救助车已连续寻找了近10个小时,但没有接到一个流浪汉。救助车上,备着三条厚厚的棉被,这是给不愿意进避寒所的流浪者准备的。

  夜很黑,车上3位浦东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的工作人员都睁大了眼睛。“要找到流浪汉很容易,也很难。”几年来,该救助服务社的助理沈祥几乎每天都在浦东的大街上搜寻,“流浪汉喜欢繁华、热闹的地方,在那里他们能乞讨到更多的钱。”

  救助车开到了浦东八佰伴。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工作人员全部下车搜寻。风很大,行人大多抿着嘴、低着头顶风匆匆而过。“这是我们每天必来的搜寻地方。天气好的时候,乞讨人员都喜欢在天桥上。下雨了会躲进地道。”

  晨报慈善救助者跟随沈祥一路小跑:八佰伴周围广场,没人;天桥上,没人;几十米的地道里,空空如也。沈祥告诉记者:“很多乞讨人员并不愿意去救助站,因为他们在上海都有‘家’,或是几个人租房,或是住在很简易的住所。寒潮来临时,很多乞讨人员也会给自己放个假,避避寒。”

  张杨路上遇78岁流浪汉

  晚上8时30分,寒意更浓,风也越来越大。行人习惯性地把双手缩进袖口,慈善救助车驶到张杨路,速度减慢。“有位老人躺在那里。”一名工作人员边指边叫。

  一位老人蜷缩在一家药店门口,身下垫的那床毯子又脏又薄,或许是耐不住寒冷,他蜷在被子里连着翻了两次身。老人头发花白,不时咳嗽。一旁,一个麻袋、一辆蓝色的小三轮车,就是老人的全部家当。“老伯姓陈。”走近老人,浦东慈善救助站工作人员认出了他。这一年来,陈老汉都睡在路口的一个店铺前。

  工作人员和记者来到他面前时,老人醒着。老人称已经吃过饭,是自己买的盒饭。78岁的陈老汉是来自安徽。起初,他蹬着小三轮帮人送货、打零工,“现在年纪大了,就帮人擦擦皮鞋,一天擦十几双,能挣30多元。”附近居民见他可怜,不仅给他拿来旧被子,有时路过马路对面的快餐店,还会顺手买上两个包子送来。

  老人不愿进站,获赠棉被

  阳光慈善救助服务社的工作人员说,在今年4月份就遇到过陈老汉,这次已经是第5次见他了。每次劝他住到救助站,他都不答应。不过,他也主动来过一次救助站,那是8月份,救助站帮其买了一张回安徽铜陵的火车票。虽然陈老汉可以在当地养老院养老,不过他并不乐意,希望能留在上海。

  考虑到可能会继续降雪,救助服务社工作人员再次劝老汉去临时避寒所,哪怕去洗个热水澡、吃顿热饭。“不想去。”老汉还是摇头。再劝,再摇头。包括记者在内的6个人整整劝了他半小时,陈老汉还是不愿意去避寒所或者救助站。见他执意不肯,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带来的一床绿色的新被子盖在他的旧棉被上面。

  陈老汉点头说谢谢。此时,救助人员问他:“浦东救助站的电话没丢吧。”“没丢,没丢。”老陈笑了笑。“假如有事,一定尽快和我们联系。”救助人员诚恳地说。临走前,两名救助服务社工作人员不约而同地又蹲在他面前说:“还是今天就住过去吧,这么冷的天冻病了怎么办?去了,还可以洗个热水澡……”最终,陈老汉总算点了点头:“我再挨两天吧,如果太冷我就去。”

  上车后,工作人员不放心地打开车窗久久望着他。“老人有点倔……”一名工作人员回过头望着同事说。随后,两个人异口同声冒出一句话:“他不来的话,我们过两天再来看看他。”

  昨天

  高架下遇到流浪青年

  昨天下午3时10分起,记者跟随5名杨浦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乘车巡查。此时,雪花密集起来,也就四五分钟时间,路边停靠车辆的挡风玻璃就被雪覆盖了。

  救助车行至中山北二路、政本路路口,附近的高架下,一名男子全身蜷裹在一条脏毯子里,旁边摆着他的一双棕色旧皮鞋。原来的鞋带已经不见了——左脚鞋上穿了一段红色塑料绳,右脚鞋则用一段绿色塑料绳及一段白色塑料绳接在一起代替。

  救助站工作人员揭开毯子说:“小杨,原来是你。”原来,这是他们曾经救助过的一个对象。在今年4月份,有群众说一名瘦小的男子捡了一堆废品,在国科路、黄兴路路口睡觉,他们接报后很快赶了过去,“那次是我们第一次把小杨带回来。”

  救助站内换新衣吃热饭

  “天这么冷,跟我们回去吧。”救助站工作人员一开口,他没回绝,并立即站起来穿上鞋,把毯子叠好交给边上一名拾饮料瓶的高个男子。原来,这条毯子是他借的。

  小杨上了救助车,双手抱肩不停发抖。记者摸了摸他的手,冰凉,随即把手搭在他的手背上为他暖手。与此同时,巡查人员打开车里的空调,车厢里很快暖和起来。一名工作人员当即拨通同事的手机:“先泡碗面,我们马上回。”“已经在这睡了两天了,早上吃了一点东西,昨天没吃饭,身上没一分钱……”小杨暖和过来,不再发抖,和记者不住念叨着,“吃了一点点热的东西,但究竟吃了什么、谁给的,都忘记了。”

  5分钟后,车回到救助站。

  喝了几口热水,小杨抬头看着身边的笑脸,笑了笑,不再拘束,低头狼吞虎咽起来,不一会儿,一碗泡面连汤不剩地被消灭了。

  这时,崭新的棉毛内衣、内裤和棉大衣、羊毛衫被工作人员拿来。

  他当晚要睡在旁边一间45平方米、摆有6张床的寝室里。工作人员说,被单、床单已洗过,并消过毒,“万一后半夜太冷,我们会帮他加一床棉被。”

  超150名救助人员正在街上巡查

  170个床位加地铺确保随到随住

  晨报记者 赵磊

  对于上海市及各个区县的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来说,他们在满天飞雪中又要迎来一个不眠之夜。至记者发稿时,150名以上的上海市及各个区县的救助站工作人员,正在与城管、公安人员联合巡查。

  走进市救助站受理大厅,在受理登记窗口前摆着一张办公桌,这里是体检处。在这里,每位受救助可以接受心脏、血压等初步检查,“我们24小时配有医生,可以帮助处理外伤等,如果遇到老年或者患重病的受救助人员,会立即把他们送到医院治疗。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来到2楼避寒区的寝室,一些被各个区县救助站送来或者自己前来接受救助的人员,已经躺在被窝里。每人床前都是崭新的洗漱用品。 3楼的洗澡间内装有浴霸,24小时有热水。

  工作人员介绍说,市救助站有100多张床位提供给需要救助避寒的人员,如果床位住满,还有70个地铺的空间,确保随到随住。前天,上海市救助站共接受52人避寒,到昨天15时30分,又有20人接受了救助。上海市救助站副站长刘德才告诉记者,10时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自己赶来或被送来接受救助。

  刘德才提到,救助工作同样离不开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以杨浦救助站为例,他们曾印了3万张有救助范围及热线电话的联系卡,发到街道(镇)的救助管理咨询服务站及每位志愿者手中。这两天,大桥街道顺成里居委58岁的民政干部,同时也是志愿者的杜金龙带领72岁的叶老伯及67岁的徐阿姨等人,顶风冒雪一直在周家牌路一带巡查,一旦发现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劝说对方接受救助,并帮忙联系杨浦区救助站。根据工作规定,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对需要救助的人员负责到底。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上海 避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