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州未来5年可能投入872亿改善水环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2日11:29  南方都市报

  未来五年,广州如何治水?日前,市水务局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初步确立未来五年治水任务和方向。

  据悉,未来五年,广州可能举872.4亿巨资改善水环境,包括新建14座污水处理厂、铺设1640公里污水管道、整治河涌424条等。目前规划还在向专业单位征求意见,最终的方案有待市政府批准后确定。

  中心城区河涌2015年消除黑臭

  《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几年来,市区水环境明显改善。但水环境的彻底改观和长期好转并非一朝一夕能见效,仍需要相关部门的艰苦努力和坚持。

  《规划》明确了未来广州的水质指标: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到2012年全年水质达到Ⅳ类;2015年全年水质优于Ⅳ类。河涌方面,中心城区主要河涌到2012年不黑不臭,2015年所有河涌全面消除黑臭现象。其中,一类河涌达Ⅳ类,可见度达到0.5米,二类河涌优于Ⅴ类,三类河涌达到Ⅴ类。

  为了实现目标,《规划》提出新建、续建河涌综合整治424条,总长997.6公里。而广州亚运前整治的河涌是121条,也就是说未来五年广州将把治理的河涌数量提高三倍多。其中重点地区将实现相关水系、湖泊及河涌的有机联系,并对53条河涌清淤,清淤长度达295.92公里。

  规划建设1640公里污水管网

  “十二五”期间,广州将进一步加大污水处理力度,主要内容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配套管网的同步建设、重视污泥处置和再生水的利用。《规划》明确,未来城市污水处理的目标是,2015年市区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新建住宅小区中,城镇污水管网覆盖不到的万人小区必须由开发商自行建设1套污水处理系统,尾水处理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目前,广州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近90%。《规划》提出,到2015年,广州的城镇污水处理率将达到90%;十区城区大于90%;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规划》明确,未来五年将新建14座污水处理厂和扩建19座污水处理厂,新建6个污水处理系统和扩建3个污水处理系统,规划建设1640公里污水管网,排污泵站30座。这些建设完成后将使广州每天的污水处理量增加121.5万吨。

  新建两个人工湖增加调蓄能力

  雨水调蓄是解决广州“水浸街”现象的有效途径,通过“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广州将进一步提高雨水调蓄的作用。一些现状标准低的区域,包括100多个城中村,需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规划》明确,将加快完善排水、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新建区严格实施雨污分流,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排水系统的标准;分区、分片推进排涝达标改造,结合片区改造同步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未来五年,广州雨水管道新建及改造长度708.31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雨水管道565.51公里。

  广州还将开展现有及新建人工湖调蓄能力恢复、挖潜改造工作,在暴雨降临时提高城市的调蓄能力。《规划》提出,未来将续建增城荔湖,提高增城市中心城区的南部区域增江罗岗围的防洪及除涝安全,改善城市景观;新建荔湾湖,完善芳村下围排涝体系;新建萝岗区起步区人工湖,提高中新知识城防灾能力,确保知识城水安全。目前广州很多低洼地区遇到了排水难题。《规划》在这方面也安排了建设工程,广州在“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建设排涝泵站50座,排涝流量587.21立方米/秒。

  未来五年估算总投资为872.4亿元

  市水务发展“十二五”建设主要安排了城乡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与供水保障、水环境治理与保护、农村水利工程、水务管理与公共服务建设五方面、估算总投资为872.40亿元。其中城乡水安全保障158.05亿元、水资源配置与供水保障49.92亿元、水环境治理与保护623.95亿元、农村水利工程29 .16亿元、水务管理与公共服务11.32亿元。

  《规划》指出,将根据全市水务工程规划建设内容和资金能力,按照轻重缓急,提出“十二五”水务工程建设分期实施方案。资金筹措环节是广州“十二五”水务工程建设能否按规划实施的关键。在国家已经开始收紧银行信贷的大背景下,未来解决治水资金筹措问题成为广州治水的重大挑战。

  根据规划,广州市水务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资金构成,由市本级、区(县级市)和用水者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开发经营组织、村组集体等共同负担。根据实际情况,规划的筹资比例根据工程性质及各区(县级市)的比例匹配。即市本级投资739.78亿元,区(县级市)自筹132.62亿元。

  《规划》还明确,将建立和完善污水收费制度,根据保本微利原则,逐步提高征收标准,强化征收手段,提高征缴率,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广州还将推进水务投融资机制改革,针对不同水务基础设施的经济特点,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通过注入资本金、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开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广东 水环境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