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综合缓堵措施今起实施 公务车5年内零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4日10:14  北京日报

  本报讯 (记者刘冕 侯莎莎)昨日,北京市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文见二版),相关细则即日起实施。根据新规,本市将采取完善城市规划,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及适当提高一类区域停车费等方式缓解拥堵。  

  东西二环将添地下快速通道

  为了缓解目前本市存在的新城功能和人口高度聚集、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公共交通吸引力不够、交通综合管理水平与机动车保有量过快增长势头不相适应等问题。本次将出台综合缓堵办法,建、管、限三管齐下,遏制交通拥堵恶化的情况,使城市运行得以保障。

  按照新规,本市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建设西二环、东二环等地下快速通道工程,重点建设200公里中心城内胡同等道路,建设400公里城市微循环道路;新增公交专用道150公里以上,明年力争实现2条轨道交通新线分段开通;建成1000个站点、5万辆以上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

  明年本市力争实现2条轨道交通新线分段开通;机场大巴、校车、班车等可走公交专用道;3万个以上车位的驻车换乘停车场落成;1000个站点、5万辆以上规模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初具规模,启动地铁4号线、5号线和八通线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试点……5年内,公共交通将完成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弃车族”加入。

  上车牌明年一月起摇号

  从明年起,本市将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符合条件的企事业、社会团体法人和个人,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小客车配置指标。目前,市政府确定2011年度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为24万个(平均每月2万个)。指标额度中个人占88%,营运小客车占2%,其他单位占10%。

  据了解,每月8日为当月申请指标的截止日,每月26日组织公开摇号。单位和个人应当自取得指标之日起6个月内办理完成车辆登记手续。逾期未办理完成的,视为自动放弃指标。个人指标每月配置一次,单位指标每两月配置一次,每次未配置完的指标配额顺延至下次配置。

  对于号牌首次成为公共交通缓堵手段,北京市法制办副主任王荣梅表示,合理规划城市的道路交通发展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责任,通过调控小汽车增长的数量,同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实施交通规划及组织的重要手段。因此,本市对小客车增长数量进行调控,加强道路交通环境的综合整治,是为了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公务车未来5年零增长

  交通管理也将亮出硬手腕。未来五年内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

  早晚高峰时段,非北京载客汽车禁止进入五环以内。《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调整方案》(详见首都之窗——北京市政务门户网站)明年4月1日起正式实行,停车收费将按照“中心高于外围、路内高于路外、地上高于地下”和差别化原则调整。

  其中,一类地区为三环路(含)以内及CBD商业区、燕莎地区、中关村核心区、翠微商业区等现有4个繁华商业区,占道和路外露天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小时10元和每小时8元,地下停车费标准为每小时6元;二类地区为五环路(含)以内除一类地区以外的区域,占道和路外露天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小时6元和每小时5元,地下停车费标准为每小时5元;三类地区为五环路以外区域,占道和路外露天收费标准为每小时2元,地下停车收费标准为每小时2元。居住区及夜间停车收费价格原则保持不变。

  民意“修改”多项缓堵细则

  缓堵新政并非一蹴而就。本市历经3个多月的反复研究制订方案,并于12月13日至19日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方案征得意见建议1022件。

  出台的新政中,市民和专家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充分采纳。比如增加了加快教育、行政、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配置,鼓励就近就业,从源头上减少市民出行需求;严格公务车使用管理;当遭遇恶劣天气、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等可能引发严重交通拥堵的情况,适时采取重点交通拥堵路段高峰时段机动车单双号行驶措施;优化环路出入口;研究开发机动车电子牌照信息系统,加强机动车智能化管理等内容。 

  另外,《北京市非居住区停车价格调整方案》也做了相应调整。和征求意见稿相比,适当降低了二、三类地区占道停车收费标准,停车收费计时单位由半小时调整为15分钟,提高停车位利用率,小区居民在小区周边道路停车给予政策优惠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北京 治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