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已基本完成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6日09:25  南京晨报

  一首《常回家看看》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而如今,歌中唱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将有可能被列入法律。

  据法制晚报报道,近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已基本完成,民政部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本次修订中,子女“常回家看看”已被写入了修正草案。

  法制晚报的报道中提到,本次修订有三大亮点:子女“常回家看看”已被写入修正草案;修正草案增加了“精神慰藉”、保障房优先安排等内容,并将“社会照料”独立成章,主要是针对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草案还规定“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

  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至于多长时间算“经常”,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以前这种诉讼法院一般不会受理,但现在法院要立案审理。”

  消息刚一公布,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短短几个小时,它便成了新浪微博里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儿女的难处大家也理解

  不是不想回,只是不容易

  大学毕业后,李先生就在南京找了工作,工作四年多,他只有节假日有机会回苏北老家。“满打满算,我去年回去了三趟。”不能“常回家看看”,李先生一直抱有愧疚,有空就会打电话报个平安,难得回一趟家也会带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每次回家,都发现父母又老了一点。”

  李先生表示,“常回家看看”是子女本就应该履行的“义务”,现在用法律强制方式施行,不得不说,这是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丧失。“其实,我不回家的原因,有的是没有时间,有的则是嫌太麻烦了,想着下次回家多带点礼物补偿一下。”李先生觉得,这个法案如果实施了,会让孝顺的更孝顺,不孝顺的可能变孝顺,“但具体也要看个人了。”

  在南京工作7年的章先生也认为很愧对远方的父母,“谁愿意让父母成为空巢老人呢,我一直想回家乡,但是很难找到好机会,就一直拖下来了。”如今,事业有所起色,章先生回家的愿望渐渐淡了,“我现在只想在南京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但房价太贵了,只能一步一步来了。现在常回家看看不太现实,只能以后补偿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孟先生坦言,自己对儿子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父母,尽管都在市区,但一般只在节假日才回去看父母。无论草案实施与否,孟先生都表示:“不管怎么样,多陪陪父母、尽尽孝心总是孩子应该做的。”

  就怕强扭的瓜未必甜

  采访中,子女们均表示,父母都很理解孩子不回家的原因,其实子女过得好才是他们最大的欣慰。“没有父母会因为没去看他,而把子女告上法庭的吧!”

  陈小姐认为,把“常回家看看”列入法案有点太刻意了,也容易产生误会,“老人会觉得,子女因为怕违法才来看他,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也有市民表示,“经常”很难界定,即便在一个城市,三天两头看望父母也是不现实的,更别谈在不同的城市。

  老人的心思你得仔细听

  说要讨赡养费,其实是为见女儿

  “女儿不给我钱用,我要求她每月给我赡养费600元!”最近,60多岁的严老先生来到下关区法院,掏出准备好的起诉状,要求打赡养官司,被告则是自己唯一的女儿。鉴于该事件只是家庭内部的小纠纷,法院安排工作人员给双方进行了诉前调解。

  工作人员联系好老人的女儿严小姐后,父女双方终于在法院调解室见了面,可见面后老人绝口不提赡养费的事,望着自己的女儿,眼泪齐刷刷地往下掉。“女儿来了,有什么要求当面讲啊?”工作人员以为严老先生应该要提到赡养费的事。老先生听了这话直摇头,嘴里说着:“我不要,我不是这个意思!”工作人员对此就更不懂了,又上前仔细询问老人的意思。“其实我就是希望她经常回家看看我,我并不是想跟她要钱!”在工作人员仔细追问下,老人吐出了实情。

  严老先生称,他和妻子已经离婚很多年了,当年离婚的时候女儿跟了妻子生活,一直没有在自己身边长大。“成年后,她在外面开了公司,全国各地到处跑,一年到头我也见不到她的人影,有时就给我寄个几千块钱。现在我老了,看着身边的老人经常有儿女来看望,而我却是整天一个人过,心里面很难受,所以这才借打官司见上女儿一面!”

  老人的女儿严小姐听了父亲的这段话,心里也很不是滋味,眼圈都红了。“我一个人打理公司大大小小的事务,平时确实比较忙,说老实话很少回家看我父亲,最多隔段时间寄上几千块钱,我以为他有了这些钱会过得很好……”女儿严小姐称。

  “我要那么多钱也用不掉,我就希望你能常回来看看我!”调解中,严老先生一再要求。女儿严小姐也逐渐体会到了父亲的感受,当场表示以后每个月都要回来看望父亲,绝不让父亲再遭孤独之痛。父女俩在调解室里深情地拥抱在一起,随后开开心心地回家去了。

  忠孝难两全我也懂

  家住清河新寓的王保良老人平时都一个人住。今年80岁高龄的他,平时写写书法,去社区参加参加活动,生活过得还算丰富多彩。

  王老说他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三个每到周末都会抽空来家里陪自己。

  对此,王老已经非常满足。他说,各家都有各家的事情,子女们现在也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在他们各自的家里还有很多事情要烦。要他们老来看自己也不现实。就连自己的老伴,还经常去儿子家帮孙子做饭呢。

  不过王保良说,一个人过,其实心里面还是有些寂寞。每次儿女们来,也都希望他们多呆一会儿。

  “过去不是讲忠孝难以两全嘛,所以他们的工作我们也要支持。”

  但王老也非常赞成用法律手段来强制那些不孝顺的子女去看望父母。

  “这是应该的。我现在还强制叫他们晚上给我打个电话呢。”说到这里,老人呵呵地笑了起来。

  规定儿女回来好,就怕不为看人为啃老

  “真感谢政府还能想到我们,这个规定真是太好了。”工人新村的谢文华虽然平时不大关注新闻,但听记者说起要把“常回家看看”立法时,老人还是拍手称快。

  谢阿姨今年也80岁了,膝下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人说,她对孩子从小就严格要求。所以,现在孩子大了,都表现得很好。

  老人说,其实子女对父母好不好,回不回来看望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他们工作忙,家里面还有好多事情,没时间回来我也理解。”不过,谢阿姨强调,孩子们只要一回来都会带上好多东西,非常热情。她也会觉得很开心。

  而有的子女就是天天回来也不一定就是孝顺。“说不定是回来要钱的,还有啃老的。照这么说,那些天天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就一定是孝顺的了?”

  立法,

  子女、法官都会纠结

  河海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黄健元教授则认为“常回家看看”,虽然必要,但要为此立法恐怕有些超前了。

  黄教授认为,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种种角色的多重性,导致现代人无法自由支配时间。“比如,我内心里是想回家看望父母的,但是我的老板不同意我请假,那么我不能回家。”黄教授继续说,“再比如,在农村,年轻人离开父母进城务工本身就是出于积累财富、更好地赡养父母的考虑,如果强制其定期回家,不但影响其工作,昂贵的交通成本也是他们心中的痛。”黄教授表示,一项新的法律或规定,如果利大于弊,那么可以实施,但是如果利弊权衡尚不清晰,那么执行起来应该慎重。

  “依据这个法条作的判决,今后执行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强制执行,效果不一定好。”晨报法援律师、江苏天哲律师事务所丁浩表示。

  一位长期工作在民事审判一线的法官也向记者表示。首先一个问题就是 每月回家看望父母几次算正常?低于几次就违法?要是这个规定不下来,这个法条无法执行;其次,要是子女和父母“面和心不和”,回来就只是见上父母一面,连话都不讲,那么这个法条就失去了它该有的意义。

  但是,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倡导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倡导。”南京市老龄办陈主任见识过不少不孝的子女,“前一段时间,政府向老人发放尊老金,有的老人卧病在床不知道这件事,他们的子女领完钱后竟然都不告诉老人。”

  陈主任表示,此次新《老年法》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给老人一份法律权利,给儿女一份法律义务,这对于匮乏亲情的儿女也是心灵震撼,“目前社会伦理还都是由道德秩序保障,而道德的力量对于孝道儿女力量强大,对于不孝儿女就显得无力,希望此举能唤醒子女的亲情和良知。”

  不妨,

  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专家咨询组成员刘小冰教授则认为“常回家看看”是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这样规定无可厚非。”但刘教授认为,将“常回家看看”纳入法律,是用法律解决道德问题,是“法律的浪漫主义”,这样的条款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无害条款”。

  刘教授表示,我国以后的家庭,大多数都是“4 2 1”的结构,即一对夫妻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是对国家养老制度的正常反映。现在,与其作这种法律上的规定,不如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刘教授认为,单纯用法律来强制子女孝敬老人,确有难度。

  此外,

  也可让老年人回到大社会

  俞旋是南京中润心理咨询中心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老人为何感到寂寞?“生活状态变了,他的社会功能就萎缩了,很多老人开始找不到生活的价值。”俞旋说,当老人从社会上完全回到家里,情绪上难免感到悲观孤独。

  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的照顾和看望固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重新建立起老人在社会上的价值,确立社会对他的认同。

  俞旋说,有很多老人在退休以后依然有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他们参加老年大学、体育运动,热心社会活动、志愿者服务。这样的老人往往对生活也要开朗得多。而在欧美等国,有的老人们在退休以后也要继续工作。

  她建议,在强调子女对老人的义务时,整个社会也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应当组织更多的针对老年人的活动。通过各种办法让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来。“只要老人感觉自己没有被社会排斥,那自然就不会寂寞了。”

  作者:冒群 钱鸣 周莺 李立立 赵媛 史遥 黄敏/来源:南京晨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老年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