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黄小希)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总吸烟人数为3.56亿,较2002年调查结果有所上升;现在吸烟者人数仍然为3亿,和2002年相比没有变化。
根据报告,我国男性吸烟者总数达3.4亿,现在吸烟者人数为2.9亿;女性吸烟者总数为1639万,现在吸烟者人数为1046万。男性吸烟率一直处于高平台期;女性吸烟率仍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报告指出,无论男性或女性,教育程度越高,吸烟水平越低。2010年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为40.3%,而文盲半文盲以及小学教育水平的男性人群现在吸烟率分别为55.7%以及57.3%。
与此同时,2002年以来,我国吸烟者的戒烟意愿没有增加,高复吸比例也没有得到改观。
相比于庞大的吸烟人群,更多不吸烟者遭受着二手烟危害。报告指出,所谓二手烟暴露,又称为被动吸烟,即由不吸烟者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以及卷烟燃烧后的产物形成的混合气体。根据目前的暴露水平估计,在9亿多不吸烟的成人中,有5.56亿人暴露于二手烟,加上1.82亿儿童,共计有7.38亿不吸烟者遭受二手烟危害。
报告还指出,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依然十分严重,尤其在政府办事机构、餐馆等场所。在办公室等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的比率也十分严重。
评估显示,我国控烟履约政策执行不力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黄小希)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根据评估,我国控烟效果微弱,吸烟率居高不下,控烟履约绩效得分低,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差距巨大。
为遏制烟草流行,我国在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成为第77个签约国。公约于2006年1月在我国正式生效。
据了解,报告使用“过去30天室内工作场所有人吸烟的比例”等10项指标,对保护人们免受二手烟危害、提供戒烟帮助、增加烟草税收和价格等5项烟草控制关键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过去30天有人吸烟的比例分别达到63.3%和72.7%。过去12个月就医的吸烟者中,将近60%的医生没有询问他们的吸烟习惯。我国人群中,有1.5亿吸烟者购买5元一盒或更低价位的卷烟,每百盒卷烟的花费仅占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2%。这些都表明我国控烟履约政策执行不力。
根据报告,公约生效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按照公约的要求开展了大量控烟履约工作,主要表现为创建全面无烟环境,开展大量预防二手烟危害的工作;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履约,抵制烟草企业的促销和赞助活动;采用图片形式的健康警示,提高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烟草危害健康的认识;开展提高卷烟税收进而提高烟草制品价格的研究和探索等。
我国还开展了大量创建无烟环境的项目和活动,包括“无烟奥运”“迈向无烟中国”“创建无烟医学院校”等。据不完全统计,这些项目已覆盖近百座城市,覆盖人口达3亿。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颁布了控烟法规,例如2009年,上海、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批准了禁止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的地方性法规,并于2010年3月生效。
但烟草企业及其烟草相关利益集团同样实施了大量反控烟活动,例如否定吸烟危害健康的科学结论,歪曲宣称吸烟者的权利,采取降焦减害宣传策略误导公众,通过赞助和促销等活动变相进行烟草广告和营销等。
报告认为,烟草业阻挠控烟工作,是导致控烟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报告指出,以百分制评价我国对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关键政策的执行情况,我国平均得分仅为37.3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履约情况处在100多个公约缔约国的最末几名。
据介绍,由国内外多个领域6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完成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从经济和健康的关系出发,重点回顾了公约在我国生效近5年来的烟草控制和反控制活动,并估算了我国烟草流行带来的健康危害和社会经济成本。鉴于严峻的控烟形势,报告建议,我国应在“十二五”时期实施“全面控烟”国家战略。
控烟,在艰难中前行
——写在控烟公约在我国生效5周年之际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新华社记者)热播电影中的男主角们手里夹着烟,悠然出现在荧幕;电视剧中吸烟场景不断;火车站、宾馆烟头依然随处可见;香烟的包装盒上印刷的图案依然精美;吸烟的人在居室里、在办公室和公共楼道中仍旧“吞云吐雾”……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生效5年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景象。“烟草全面控烟刻不容缓,一定要尽快行动拿出具体举措来控制烟草。”专家们大声疾呼。
控烟5年:艰难小步前行
吸烟,经常与“癌症”、“心血管病”“死亡”这些字眼紧密相连。
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几乎每天都和肺癌病人打交道,而这些病人中大多是烟民。他介绍,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在他多年来诊治的案例中,肺癌死亡人群中87%是吸烟者。
“其实,吸烟和吸毒差不多。”支修益显得有些无奈,“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普及这些知识,大家太需要了解吸烟的危害了。”
我国于2003年签署了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8月批准了公约,并于2006年1月生效。这被看作中国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
公约生效后,我国建立了公约履约机制。卫生部也建立了履约领导小组。控烟工作从专家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多个部门、机构积极参与控烟工作,包括控烟学术机构、民间社会、经济、法律专家也积极参与到烟草控制工作中来。
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健康教育处处长李新华介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积极对吸烟进行控制,已经有150多个地级以上的市公布了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而且在奥运会、世博会这样的重大活动中,实现了“无烟奥运”、“无烟世博”。
控烟在缓步推进。然而5年来,我国烟草控制形势并不乐观。
众多中外专家共同编写了《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1月6日在北京发布。
联合评估报告指出,公约生效后,中国用于烟草控制的经费有了一些增加,但与需求相比差距甚大。虽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控烟培训项目,但总的来说数量很少。控烟专职人员接受相关控烟培训的比例仍然非常低。目前开展的控烟活动主要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多部门合作,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活动更少,政策倡导和监测评估方面的能力也非常弱。
2005年的抽样调查测算,在家、在工作场所、在公共场所,我国有5.4亿人暴露在二手烟雾中。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对当前的控烟状况深表担忧。
她说:“我国至今还没有制订控烟战略规划,没有国家层面的控烟条例;吸烟违反了规章和政府令,不会受到任何处罚;控烟的执法主体很不明确;人们还不了解吸二手烟的危害;烂肺、烂嗓子这些国际常用的健康警示图片,也没有印到烟盒包装上;电影电视上还充斥着吸烟的镜头;还有些电视台为烟草集团做广告……这能说明我们控烟成功了吗?”
然而,吸烟还有更大的隐患,联合评估报告从宏观层面分析认为,在未来20年,烟草归因疾病负担高峰的到来,将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一致,这无疑将使全社会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烟雾背后的困境
对于当前控烟的困境,专家们有着清醒的认识。
俗话说,“烟酒不分家。”“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吸烟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烟草广告很常见,有的地方甚至还建了烟草博物馆。
“很多人并没有把吸烟当成一种丑陋的行为,反而认为吸烟是‘很男人’的一种表现。”支修益说,“烟在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拉近关系的媒介。生人见面敬烟显得很客气。人们还经常把香烟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当香烟影响人的行为模式,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介质的时候,控制烟草的难度和阻力就很大了。”
同时,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还认为,一些香烟宣传的所谓“低焦油等于低危害”也是错误观点。降低焦油含量只是降低了香烟中50多种有毒有害物质中的1种,其他有害物质依然存在。因此低焦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麻痹人们更深度的吸烟。
国际防痨和肺部疾病联合会中国办公室甘泉博士介绍,通过对上海的500位烟民做的三组吸入不同焦油含量香烟的实验发现,低焦油烟民体内含毒量并不低;低焦油和中草药卷烟的致癌性并不比普通卷烟低;烟民转而吸低焦油和中草药卷烟后,吸烟量增加。
专家普遍认为,制造“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等错误观点,是烟草业的一种营销策略。专家们把烟草业,称为“制造病痛的产业”。
联合评估报告称,烟草流行是中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主要危险因素,烟草业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健康危害型”产业,烟草业阻挠控烟工作是导致控烟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联合评估报告还列举了反控烟活动的方式,如曲解公约文本,否定吸烟危害健康科学结论,降焦减害误导公众,进行烟草广告和营销等等。
目前,控烟执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只有警告、限期整改,几乎没有处罚;取证难、处罚力度轻、执法力量不足;禁烟令遵守率有限,导致公众对执法缺乏信心。
控烟之路还要走多远
在中国履行公约5周年之际,也正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好机遇,也让人们看到了控烟的希望。
公约规定:“每一缔约方应根据其能力,采取和实行有效的立法、实施、行政和其他措施并酌情与其他缔约方合作,以制定适当的政策,防止和减少烟草消费、尼古丁成瘾和接触烟草烟雾。”
撰写联合评估报告的专家们建议:将全面控烟目标正式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各级政府履行和实现人民健康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在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应在核心目标中凸显全面控烟的总目标和具体量化指标,充分体现“保护当代和后代避免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的决心。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尽快制定法律法规,使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免受二手烟烟雾危害,让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公共场所“无烟国”。
——全国各地、各部门全面控烟,包括防止人们免受二手烟烟雾危害、提供戒烟帮助、警示烟草危害、全面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提高烟草税收和价格,以及进行烟草企业转产等一系列行动。
——改革行业烟草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全面控烟管理职能,采取有力措施限制烟草产业、促进全面转型,启动“为烟草种植者开发经济上切实可行的替代生计”的工作。
——采用经济手段控烟,抑制烟草消费需求。逐步提高烟草消费税率,建立“价税联动”机制,有效利用市场手段,抑制私人消费需求,同时增加政府税收;加强对烟草健康危害的政府监管,全面履行公约关于烟盒包装和禁止烟草促销广告的要求。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尽管目前的控烟工作还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压力和阻力,但通过借鉴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和制度,逐步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烟草控制和健康促进的道路,是我们的目标。
“控烟,将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通过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能即刻改变。它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支修益说。
四分之三以上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危害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黄小希)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表明,3/4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的危害。
根据报告,目前中国成人中,笼统说出吸烟可以引起严重疾病的知晓率为81.8%,吸烟会引起肺癌的知晓率为77.5%,吸烟会引起中风和冠心病发作的知晓率为27.2%和38.7%。而知晓吸烟会引起中风、冠心病和肺癌三种疾病的比例更低,仅为23.2%。
与此同时,笼统说出二手烟会引起严重疾病的知晓率为64.3%,知晓二手烟会引起成人冠心病、儿童肺部疾病和成人肺癌的比例分别为27.5%、51%和52.6%。而知晓二手烟会引起三种疾病的比例更低,仅为24.6%。
报告还指出,根据调查,86%的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且在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中,有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报告认为,烟草业的“降焦减害”的宣传误导了社会主流文化传播这种错误观念。
报告表示,过去15年,中国人群对吸烟和二手烟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认知情况有所提高,但远远不够。仍然有很多人对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具体健康危害不了解或不知道,人们依然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即吸烟和二手烟暴露有危害,但还可以接受。烟草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并没有根本变化。
综合效益分析表明,烟草业净效益已呈负值
新华社北京1月6日电(记者黄小希)6日发布的《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指出,尽管现阶段烟草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地位,但由吸烟导致的医疗费用及生产力损失正逐年增加且增幅持续扩大,烟草业带来的综合效益已呈负值。
据介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在吸烟率不断上升的同时,平均吸烟量增加,开始吸烟年龄也在不断提前,烟草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与日俱增。
根据报告,2000年后,我国人群在20多年的高吸烟率后,其负面健康效应正在表现出来,烟草归因死亡人数明显增加。按保守估计,2000年烟草使用的归因死亡为60万人,但2005年因烟草使用的死亡已达到120万人,其中有33.8%在40-69岁之间死去,损失20~25年的寿命。2020年我国归因于烟草的年死亡人数将达到200万人,占世界总数比重的21.3%,2030年将达到350万人,占世界预测烟草归因死亡人数的43.75%,进入烟草疾病负担高峰。
报告强调,烟草疾病负担高峰的到来将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结束一致,这无疑将使全社会面临沉重的疾病负担,对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带来严峻挑战,进一步损害逐步减少的劳动力资源。与此同时,预期的疾病花费,又会影响人们的储蓄、消费等行为,冲击经济的持续增长。
报告认为,烟草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健康危害型产业,对人民健康具有极大的负外部性,大大超过该行业所提供的税收和其他正外部性,成为经济转型、产业转型的重中之重。
报告估计,未来30年,我国吸烟者数量还会维持相当规模。鉴于此,我国烟草产业有20-30年的时间从“健康危害型”向“健康友好型”转型,不会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带来影响。
对此,报告提出了在现有专卖体制下,对产业规模、投资、产量指标等进行严格控制,鼓励烟草行业转产和多元化经营;采用补贴和转产政策等,组织和资助烟农转向替代性作物种植;帮助烟草批发、专卖和零售企业转型等建议。
报告还指出,研究表明,烟草控制最关键的一项措施是增加卷烟的税收和价格,这种策略既能降低烟草消费,同时还能增加政府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