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维权网站的兴起和相关法律的式微

  □李迎春 成都商报评论员

  这两天,电视媒体连续曝光一家网站借维权之名勒索企业。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家非常知名的大型维权网站打着“3·15”的名义,利用消费者的投诉信息向企业要钱。网站有关负责人称,交12万至30万不等的会员费后,他们可以通过后台处理,使投诉信息无法显示。网站还会根据投诉情况,制作企业投诉排行榜,散发给各个媒体,会员企业可以在排名中得到保护,不会排得太靠前。那位负责人还说,国内很多金融机构、企业都是他们的会员,共有100多家,而且这些会员每年都会续约。

  说到消费维权,人们通常会想到王海。王海等职业打假人,利用各类商品存在的问题,通过法律维权取得利益。维权网站名义上似乎和王海们差不多,事实上两者完全不同。同样打着维权旗号,王海们站在消费者一边;某些维权网站却站在企业一边。同样是谋取利益,王海们通过法律手段获利,某些维权网站通过收取保护费(即所谓会员费)牟利。在一个网络引领创新的时代,维权网站无意中创造了一种新的维权“盈利模式”———通过屏蔽投诉和排名造假赚企业的钱。

  这种模式是一种可耻的模式。网站通过出卖消费者的信任赚钱;企业通过收买网站,压制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维护和营造虚假的美誉。网站美其名曰维权,企业美其名曰公关。一切勾当都不过是蒙蔽公众的肮脏交易。如果真如那家网站负责人说的,有100多家金融机构、企业会员,这些会员的名单真值得有责任感的媒体深入挖掘一下,彻底曝光。

  不过,电视台的曝光也展示了商业生态的真实一面:差的企业产品本来不过关,怕被曝光;好的企业产品品质过关,也怕曝光,因为曝光很可能扩大影响造成误伤。不被曝光成为了当下企业成本支出的一部分。这为各类公关公司、维权网站提供了广阔市场。但它们之间的很多合作偏离了基本的商业规则———掩盖、躲避、误导、收买、压制等等手段屡屡被用来对付可能引发曝光的媒体、网站和消费者。

  同时,这件事也让人们看到,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强弱势格局中,消费者的维权越来越难了,渠道越来越不畅。前些年还经常看到消协为一些消费者维权的消息,这几年却鲜有听闻。茅于轼先生的一句“为穷人办事,替富人说法”招来无数骂声。但人们面临的现实却是,多数人都在“替穷人说话,为富人办事”。消协一直声称维护消费者权益,但报道出来的维权个案越来越少,同样面临着商家的公关;维权网站声称维权,事实上是看上了商家的收买。可见,替穷人说话往往是幌子,为富人办事才是真实的目的。当越来越多的人只为富人服务时,强弱势格局就决定了输赢。

  因此,必须确保有条底线,无法被资本收买,而且无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条底线有效率地实现公平。这条底线正是法律。当维权总是以“曝光”的方式或“曝光”的威胁才能得以解决时,恰恰说明了法律维权的孱弱。

  【网友声音】

  ●我不是王海:那些维权网站的火爆,反衬出靠法律吃饭的律师生意的冷落。对律师来讲,也许消费纠纷都是小案子,但这个市场却很庞大,值得研究和介入。

  ●龙场皓月:那家网站的行为已构成敲诈勒索,公安局应当立案调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