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卫生部原副部长:医改最大困难系政府投入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07日12:48  南方都市报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就医改问题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彭美 摄 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就医改问题接受南都记者专访。南都记者彭美 摄

  ●人物简介

  孙隆椿 1937年7月生,安徽黟县人。1954年7月参加工作,长春地质学院地质测量及找矿专业毕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1990年-1998年担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政协第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

  在刚刚结束的2010年,医改进入利益格局错综复杂而又关系全局的关键区域。针对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和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等问题,国家分别出台了4个《意见》。

  2011年是“新医改”3年重点实施方案的最后一年,在新医改3年任务的冲刺阶段,百姓能否从“看病难、看病贵”中解脱出来,医改又将走向何方?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了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卫生部原副部长孙隆椿,他任卫生部副部长期间经历了两次“医改”,对于目前正在冲刺的“新医改”,他认为公立医院改革非常关键,而新医改最大困难在于政府投入不够。

  1992年医改:引入市场机制不是“市场化”

  南都:1997年,在你担任卫生部副部长期间,我国启动了上一轮的医药卫生改革。

  孙隆椿:应该说那是我亲历的。我1990年调入卫生部工作,在职期间经历了两次医改。第一次是在1992年。这个说法可能和一般人理解的不同,但我自己觉得1992年的改革非常重要。当时的大背景是我们国家市场经济刚刚开始,各个行业都在向市场机制靠拢。1992年,我们提出了改革的思路,卫生部发布了34号文件,提出卫生事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

  南都:如何理解“多层次”?

  孙隆椿: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差距也拉大了。当时你住宾馆分5星级、3星级,坐飞机分头等舱、商务舱、经济舱,坐火车也有软卧、硬卧、硬座。可是你到医院看病住院,还是一个病房8张床,你再有钱还是这个条件。过去那种低水平的、一个模式的医疗服务已经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办医院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虽然在医学的专业性方面,都一样因病施治,但服务条件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出不同的层次,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让有经济能力的人可以选择享受更好的服务。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 购买服务。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当年做了许多创新,除了普通病房外,医院开设了“特需”病房,有单间甚至还有套间病房;门诊上开始办“专家门诊”,并且一直延续至今;当时还有“点名手术”,不过后来取消了。此外,还容许医院办“一院两制”,公立医院可以和外资、内资合作,把某个科室、病房变成合资。

  也就是把医疗服务分成了基本医疗服务和特殊医疗服务两大类。这是按患者的经济力量划分,而不是从诊疗上分,说白了就是经济算账。基本医疗服务的部分由国家来保障,而特殊医疗服务的部分,国家可以放开让社会资本去介入、去经营。简言之,就是“保住一大块,放开一小块”,这个思想在新医改方案中得到了明确。

  南都:所以当时开展工作的压力是很大的?

  孙隆椿:对。因为过去医疗服务是福利性质的、大锅饭性质的,突然提出变革,人们观念上转变不过来。我们的提法是“适应市场机制”,但有人就认为你把医疗服务推向市场了,就是“市场化”,还有人误解为好大夫、好药只给有钱人服务,医院不给老百姓看病了。这都是不全面的看法。

  1997年医改:卫生性质新定位曾引起争议

  南都:在34号文件发布的5年后,1997年正式开始了新的医改。

  孙隆椿:改革是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1992年的举措也可以看做是之后改革的预备。1996年底,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国务院主持召开了全国卫生工作会议,这说明卫生工作的重要性。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内容还是以适应市场经济为前提,再进一步明确卫生事业的性质、主要任务、方针以及这一轮医药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

  这次改革涉及三大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生产流通体系。并首次把“重点是农村卫生”这句话加入到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里去。

  此外,1997年文件还提出要重新定位我们国家卫生事业的性质。经过讨论,将卫生事业由过去的福利性质转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对这个结论,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因为这是一个折中的提法。

  南都:为什么说是折中的提法?

  孙隆椿:什么是“社会公益事业”,国家没有官方的解释。一般来说公益事业就是公众受益。

  从经济学上来讲,公益的概念是介于福利和市场化之间。国家拿100%,我享受,这叫福利;国家一分也不拿,个人自费,这叫市场化。那就是说国家出资在1%到99%之间都是公益事业,这样的解释不是很模糊嘛。至于“一定的”福利补助,那就是“不定的”,国家没法确定国家拿多少,当年国家收益好,多给;如果当年国家财政收益不好就少给。所以,实施公益性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投入。投入越多,公益性就越高。

  南都:那时候改革,老百姓有没有体验到看病难、看病贵?

  孙隆椿:早就体会到了。怎么会没有呢。只是那个时候大家工资很低,有病没钱看,没有这个需求和希望,后来大家钱多了,看病的也多了,服务条件也好了,要求也高了。这是需求上升以后的一个新的矛盾。

  公立医院搞不好会对医改产生重大影响

  南都:新一轮医改从2006年就开始筹划,经过各方认真研究,2010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次医改的目标明确提出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了。

  孙隆椿: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000美元,不可能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说“逐步解决”还可以。这是和国家经济增长有关、和工资政策相关的一个综合平衡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南都:那这次医改,你觉得首要抓的是什么?是公立医院吗?

  孙隆椿:太多了,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改革以药补医等等。在这一次的新医改方案当中,它特别把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提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上来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目前公立医院占全国医疗总量的80%,公立医院搞不好,会对整个国家的医改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南都:为何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样难以推动?

  孙隆椿:问题很多,有管理体制的问题,也有不少机制的问题,这些属于政府的决策和投入的问题。

  南都:就是说还是政府补偿问题。

  孙隆椿:对呀。你要公立医院姓“公”,体现公益性,那政府就要拿钱,而且要多投入,这样才能体现出公益性。当然也有管理上的问题。但是关键点还是在政府投入。我们的医疗总费用不足G DP的5%。中等发达国家的比率一般占到8%-9%。

  南都:就我们国家的国情来看,这个比率要占到多少,情况才会比较好?

  孙隆椿:起码现在的5%是不够的,起码要7%-8%。

  南都:医改方案中提出“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你觉得增加民营医院的数量能够解决目前看病贵看病难的现状吗?

  孙隆椿:其实,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引进社会资金办医院,办医疗事业。建国后,民营医院从来没有消失过,但是量小。要我说,发展民营医院只能是对公立医院服务的一个补充,因为中国的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公立医院。

  “新医改”最大困难:政府投入不够

  南都:我想问,我们现在推进的这一轮医改,最难的地方在哪里?

  孙隆椿:政府投入不够。政府财政投入最多的年代是1980年,政府投入占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36%,到2008年只占25%,而个人支出要占40%,显然偏大。

  南都:你觉得个人负担占多大比例合适?

  孙隆椿:政府和社会支出的比例要占到60%-70%左右,个人负担的比例要低于30%。发达国家是这样的。中国目前做不到,但起码要达到30%-35%。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每年花900块钱的医疗总费用,政府起码出300元,单位出300元,个人只负担1/3。这是起码的要求。以后,政府责任加大,个人下降,降到20%,或者25%,那就更好了。

  南都:那政府应该上升到多少?

  孙隆椿:政府占45%-50%,这是第二步目标。

  南都:现在国家提出,设想在“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总费用个人支出比例降低到30%以下。

  孙隆椿:这很好,这个目标分量不轻,我希望能看到它实现。

  南都见习记者 刘苗 记者 彭美 实习生 孟卫刚 白家强

  统筹:李召 杨章怀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医改 困难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