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巨额卖地进账用哪儿去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03:38  现代快报

  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达70.4%——国土资源部负责人7日在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揭示出2010年国内土地市场的一场“盛宴”。对此,有三个问题值得探究:土地出让金缘何能在“最严调控年”里创下新高?巨额的“卖地”进账如何使用?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进一步加剧?

  土地出让收入缘何逆势创新高?

  “价量齐涨”是去年地市“成绩单”如此“靓丽”的主要原因。增加土地供应是去年楼市调控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去年1-11月,全国120个城市累计供应、成交住宅用地分别为39591万平方米、30216万平方米,同比增幅分别达到43%、40%。在其中的10个重点城市中,有9个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实现增长。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说,与购房者动辄因调控而陷入观望不同,开发商更看重市场中长期的发展态势,只要长期看好,其购地、投资行为不会因调控政策波动而轻易变化。供地增加、流动性宽裕、销售形势良好,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一个繁荣的土地市场。

  巨额土地出让金去向如何?

  与“收”相比,土地出让金的“支”值得高度关注。土地出让金全额纳入地方基金预算管理,是地方政府不折不扣的“钱袋子”。

  一些地方土地出让金的使用有“猫腻”。比如,按有关规定,各地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10%。但审计署去年11月公布的审计报告显示,2007年至2009年,有22个城市的提取比例未达到要求,共计少提取达146.23亿元。

  大幅增长的土地出让收入如何使用,对地方政府管理、服务的理念与能力是一次考验。不少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均指出,当大多数群众的居住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之时,如果过分强调土地收入而不愿为居民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资源,则将背离群众的利益,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业内人士建议,随着土地出让金收入的显著增加,对其收支情况的监管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地方的“土地财政依赖症”是否会加剧?

  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业内人士预计,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有可能进一步上升。

  把今后50年或70年的收益一次性收取、以土地为抵押物获取城市开发建设巨额贷款、通过房地产开发获得GDP和大量税收——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大“奥秘”。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财政”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不过,一旦形成“过度依赖”,无疑将使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房地产调控难度增加。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表示,土地调控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大力增加保障房用地供应、不断提高其在供地计划中的比例,同时保持一定量的商品房土地供应。

  业内人士还建议,破解“土地财政依赖症”还需进行一系列制度改革。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十二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事权、税权分配上会更加合理,抬高地价增加土地出让收入等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将逐步消除,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将逐步减小。

  新华社记者 叶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