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创建文明城市须基于共同利益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08:07  南方日报

  江城客

  近日,南海区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冲刺工作动员大会,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邓伟根表示,南海区的创建难点主要在于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特别是市民文明行为等指标整体提升难度较大。

  如何提升市民的文明程度?面临这一难题的不仅是南海,全国众多城市都为此苦恼。如果把城市建设、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等指标视为“硬件”,那么市民行为则是“软件”。只要财政充裕,解决“硬件”问题并不难,但是优化“软件”就复杂得多。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在静态的熟人社会中,人们多会文明礼让,遵纪守法,而在动态的陌生人社会中,这些美德常常会不知所踪,个别在乡下老实巴交的农民进城之后甚至堕落为犯罪分子。伴随着高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南海社会的陌生化程度越来越高,市民文明程度则可能不升反降。据介绍,南海“创文”已有250多个项目基本达标,不达标、未知可否达标、达标易反弹项目有87项,主要集中在交通秩序、社会治安、城市综合管理等方面,例如车辆乱停放、违规行驶、行人乱穿马路等现象普遍存在。

  为了提升市民文明程度,很多城市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前些年很多城市规定乱扔纸屑、随地吐痰要罚款。但这种办法的监控成本很高,与其聘用那么多人上街监督执法,不如多聘一些清洁工随时清扫。更主要的是,这种基于“经济理性人”逻辑的规定常常不起作用,曾有报道称海口一名男子随地吐痰,当执法人员对他进行处罚时,他竟还摆起大款,掏出100元钱说,不用找了,再吐上一口。罚款只能约束穷人,约束不了富人。

  很多城市反其道而行之,对文明行为进行奖励。但基于同样的道理,这也是一种难以持久的办法:一方面,财力难以支撑;另一方面,奖出来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一旦奖励中断,还有谁会继续文明?

  在公共问题上,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经济理性人”前提下的“市场化”路径,实际上并非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根本行不通,而只能诉诸于公民自省前提下的“社会自治”,诉诸于公民“共同的利益感觉”———城市文明程度直接影响市民生活质量。文明的城市,会惠及每一个人,不文明的城市,也会伤害每一个人。

  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只能把市民当作能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公民,通过激发每个公民“共同的利益感觉”,而不是“个体的经济利益”参与“创文”。前不久,中央文明办在广州召开座谈会,决定开展“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像这样的引导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公民的道德自觉。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只有公众在某个问题上形成“共同的利益感觉”,针对这个问题的道德才会被普遍自觉地信仰,这种感觉像磁场一样会凝聚每一个人—————创建文明城市,需要的正是一种对文明的普遍的道德信仰。南海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邓伟根说,除了加大宣教,举办常规活动之外,希望共青团能发挥作用,发动所有的义工上街倡导鼓励文明。一旦市民形成了对文明的共同利益感,文明城市也就不远了。

  (作者系媒体从业者)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