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雷洁琼奔波一生为祖国 91岁时飞抵香港亲历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08:14  深圳特区报
1946年6月23日,雷洁琼(右二)在上海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演说。(资料图片) 1946年6月23日,雷洁琼(右二)在上海反内战群众大会上演说。(资料图片)

雷洁琼青年时代。 雷洁琼青年时代。

  30岁以上的中国人,不会没听说过雷洁琼这个名字。但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雷洁琼,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雷洁琼,是老年雷洁琼。

  1979年,雷洁琼任北京市副市长的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此时的她,“仕途”才真正开始。几年后,雷洁琼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她又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雷洁琼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以工作为快乐,使雷洁琼漫长的一生有着常人难及的成果和贡献。2005年9月6日,在雷洁琼年届一百岁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雷洁琼家中,亲切看望这位老人。胡锦涛称雷洁琼是我们国家和民主党派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领导人,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的真诚朋友,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参加抗日爱国运动——

  “出于朴实的爱国义愤”

  雷洁琼1905年9月出生于广州。父亲雷子昌是前清举人,因受到维新改良主义影响,思想颇为开明。雷洁琼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19岁的她飘洋过海赴美国留学。

  1931年9月,获取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的雷洁琼回国,受聘到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教。就在此时,“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中国东北大举进攻。

  1935年,北平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联合组织“华北各界抗日救国会”,雷洁琼又勇敢地汇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她积极募捐,为前方将士做棉衣、手套,送往东北、古北口、上海等抗日前线。

  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中,雷洁琼毅然走出燕大,冒着凛冽的寒风,和学生一起并肩游行。当时她是燕京大学唯一参加游行的女教师。

  与共产党人交往——

  “我对抗战必胜有信心!”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正在广州度暑假的雷洁琼决定离开燕京大学的教学岗位。1938年5月,正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熊式辉在南昌开办江西省地方政治讲习院,雷洁琼被聘为训导教师兼妇女干部训练班主任。

  这期间,雷洁琼结识了训导长许德珩、副训导长蒋经国等后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1938年5月,她在赴庐山参加妇女谈话会时,听到了邓颖超所作的报告,给雷洁琼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了她毕生的榜样。

  从1937年到1941年,雷洁琼还主持创办了《江西妇女》周刊、《江西妇女》月刊、《农村妇女》月刊以及《妇女组训丛书》等,为江西妇女运动和抗日救亡做了大量工作。她经常深入实际,下到基层调查了解情况,写出了诸如《抗战中的农村妇女》、《抗战初期的江西妇女运动》、《江西怎样组训农村妇女》等反映和指导江西妇女运动的文章。

  请愿血染衣裳——

  “为争取和平奋斗到底!”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处于历史大转折关头,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呼声高涨。1945年12月30日,雷洁琼及丈夫严景耀与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等共26人,在上海爱虞限路(现绍兴路)中国科学社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6年的6月23日,由中国民主促进会联合上海各界47个人民团体组织了上海各界人民和平请愿团,前往南京向国、共、美三方面(军调三人小组)请愿,反对内战,主张和平。41岁的雷洁琼是最年轻的一位代表。当代表团到达南京下关车站时,一群自称“难民”的暴徒蜂拥而来,残暴殴打请愿团代表,雷洁琼等人当场被打成重伤,鲜血浸透了她的衣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

  当晚,中共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人到医院慰问了受伤代表。周恩来说:“你们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几十年后,当雷洁琼写文章回忆这段经历时,她说:“这洪亮坚强的声音,似一股暖流,给予我们这些遭受创痛的人们以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第二天,邓颖超又到医院,她亲自为雷洁琼脱去血衣,换上带来的一套新衣服。那件染透自己鲜血的衣服,雷洁琼一直收藏在身边,可惜的是在“文革”抄家时没有了下落。

  从此,雷洁琼走上了一条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革命道路。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雷洁琼出席了并参与起草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1949年10月1日,她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雷洁琼后来回忆说,“当时,我站在毛泽东同志的后面,听到那亲切、振奋的声音,感到无限兴奋,欢乐的热泪夺眶而出。”

  以民主党派身份参政——

  “为国家人民奉献赤诚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雷洁琼先后担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改革开放之后,她以74岁的高龄任北京市副市长,随后又任全国妇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七和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

  雷洁琼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以战略的思考推动着中国教育的法制化进程。她先后参与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国家大法的制定,并奔波于大江南北检查执法情况。

  从1953年参加中国妇女代表团赴丹麦出席争取妇女权利及世界和平世界妇女大会起的40多年间,雷洁琼率领或参加全国人大等代表团共出访了世界五大洲的22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讲坛上一次次发表演讲;从1988年到1997年,雷洁琼先后370次会见来自世界86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界要员和各界人士,使对方增进了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了解,从而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1985年,雷洁琼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和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作为国家领导人和著名法学家,她为两个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殚精竭虑。她多次亲赴港澳,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她还参加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评选委员会的工作。1997年7月1日,雷洁琼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以91岁高龄飞抵香港出席政权交接仪式,亲历这一民族盛事。

  从教高校70年——

  “我一直也没离开过讲台”

  雷洁琼70多年的工作生涯,不管身任何职,一生都没有脱离高校讲台。她说:“说到底我只是一名老教师,在所有称呼中,我最喜欢教授这个头衔。”

  雷洁琼是研究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涉及社会学、法学、中国人口、妇女、婚姻、家庭、社会保障、老龄问题等。早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至今仍未间断。“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这是她在美国留学时就养成的一种信念,她坚持认为“社会学面向中国的实际”就一定要研究中国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细览他每一部专著,没有一部不是务实的研究,没有一部不是对现实生活产生指导意义的专著。

  中国当代社会研究中心主席田森教授概括了雷洁琼对社会学最突出的贡献:一是她提出了社会学的微调理论;二是她倡导“中国学派”的新社会学,用社会学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使社会学中国化;三是她从社会学角度提出并探讨中国婚姻家庭问题;四是她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提出“让调查数据说话”的观点。

  (据《晶报》)

  雷洁琼生平

  1905年9月13日: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

  1924年:留学美国。

  1931年:在南加州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任讲师、副教授。

  1938年:任江西省中正大学政治系教授。

  1941年:任上海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上海沪江大学、圣约翰大学、华东大学、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1945年:参与发起创建中国民主促进会。

  1946年6月:被选为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代表,赴南京和平请愿,在南京下关与马叙伦等代表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殴伤。

  1946年9月: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北京政法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中国新政治学会副秘书长。

  1973年后: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社会学系教授。

  1977年后:历任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民进北京市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四、五届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北京社会学学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

  1986年3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8年起:任第七、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