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梦 加速起跑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09:26  生活新报

  

国际梦加速起跑

  当云南的交通网络打通以后,会给昆明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实际的助力

  

  本报记者 张永强 摄

  从1200多年前建城开始,昆明就不断以新的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那么,未来5年,昆明将会是什么样子?从被世人所熟知的“春城”开始,到提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东方日内瓦”设想,昆明曾经追寻过不同面孔的城市梦。目前,和全国诸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梦想相比,昆明显然选择了一条更加务实的道路——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从区域化国际城市最终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昆明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道路。

  起跑阶段:已经落后于南宁

  尽管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是在“十一五”末才提出来的,但昆明追逐国际化的历程要早得多。或许是在滇越铁路开通后,世代被大山隔绝在滇池湖畔的昆明与越南的出海口连接起来之时,就已经注定了昆明是中国最早接受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在此后的抗战时期,沦为大后方战略物资必经之地的昆明,城市化发展提速,曾经有“小香港”美誉的昆明,在当时曾经经历了一段或许可以看作是“被动”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时期。但今天,昆明提出的这个目标,与以往任何一次国际化都大大不同。

  在2000年之后国内大规模的城市化浪潮中,各地的城市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目标。曾经有媒体做过统计,国内有160多个城市都申报了各自建立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而相比之下,在这样的喧嚣声中,昆明如今确定的建立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显得理性而务实。

  “为什么要加上‘区域化’这三个字?”云南师范大学区域经济与人口研究所所长武友德教授说,从昆明目前发展的水平来看,如果抛开“区域化”这个条件,昆明要建设国际化城市是存在不足的。“昆明市的阶段性目标叫‘区域性国际城市’,然后经过10年、20年的努力,让昆明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化都市,这才是建设的远景目标。”

  即便不像当年国内诸多城市盲目定位国际化大都市的热潮那样热闹,昆明打造区域化国际城市的路上也不乏先行者和竞争者。

  深圳市在2000年以后,就将自身未来发展的定位确立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深圳的区域性,所面对的是广大的珠三角地区,以及港澳地区,靠这个区位,深圳可以成长为国际化城市,因为香港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城市,深圳就是依靠这种近邻效应获得发展区位优势的。”武友德说。而在中部地区,长沙市也提出了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战略目标。距离云南最近的同行者或者说是竞争对手,是广西的南宁市。在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制的重心从云南转移到了广西之后,南宁市就借邻近东盟区域的优势,在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上率先起跑。

  从区位优势来讲,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的优势是国内其他任何一个城市所无可比拟的。在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进程中,昆明曾经作为领跑者的角色出现。但随着竞争者的加剧,昆明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领先的地位。继中国-东盟博览会被广西抢占制高点后,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召开在推动“南宁-新加坡经济通道”建设方面达成了有关共识。“昆明如果不奋起直追,积极谋划,将丧失未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昆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在两会上提交的一份集体建议中如是写道。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组共同发布的《2009-2010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南宁居竞争力上升最快的前10名。而在国内城市的排名中,昆明从2005年到2010年的5年间,排名出现了下滑态势。

  巨大差距:“无一条达到标准”

  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优势在哪里?昆明距离一个真正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又有多远?

  “长沙提出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更多只是提出一种理念,并没有太多现实的区位优势。”武友德教授认为。而深圳要建设国际化城市,其靠近珠三角、港澳的区位优势等,都是昆明远远赶不上的。“现在值得探讨对比的是南宁和昆明。”武友德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面向东南亚的出海口就靠近南宁,南宁通过泛北部湾的开发,对于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来说,要比昆明更有优势。

  昆明如果要成为一个国际城市,不管是区域化的还是世界性的,都需要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打造。“其一,昆明的优势要发展,最早定位为国际商贸旅游城市,这个也充分说明昆明首先应该是一个区域性的商业中心。第二,昆明需要一个贸易中心,一个物流、人流的聚集地,昆明应该是一个国内外的贸易中心。”武友德说,而要使得商业、贸易能够支撑,昆明首先需要一个金融中心。“所谓国际城市,必须要有区域性的商业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等内涵,如果没有金融支持,昆明的国际化地位是确立不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把昆明作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城市的原因,这个对于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昆明得天独厚的气候、旅游条件,可以让昆明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旅游城市。在这个内涵下,昆明的会展业、度假业、会议等一整套服务体系可以支撑大量国际会议在这里召开,国际化的旅游城市是可以先行打造起来的。

  而这一切的发展,都需要昆明通过国际化的教育,来培养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才。武友德认为,教育的国际化,不光是指国内大量的学生可以通过在昆明接受教育走向南亚、东南亚,实施国际合作办学,更重要的是把东南亚国家的大量学生作为国际学生招收来云南。其作用除了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之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促使昆明市民观念意识的国际化,让昆明市民的素质、文明素养国际化。“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昆明城市的管理首先也要有国际化的水准。这其中包括现代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手段,以及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交通网络建设属于对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硬件支撑,而从软件来说,高水平的城市管理是条件。如果继续存在目前这种大量的交通拥堵、市容脏乱差现象,昆明同样离国际化的目标十分遥远。”

  “综合各方面的基本条件来看,严格来说昆明没有一条是已经达到的。如果按照区域性国际城市来评判,这一切都还有很大的软件、硬件差距。”武友德说。

  前期规划:将分为三大步骤

  软、硬件条件距离成为一个区域性国际城市遥远,赛跑中面临被竞争对手超越,昆明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路子在什么方向?

  “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讲,中国确实需要与南亚开展合作,那么昆明无疑拥有其他任何省区所不能比拟的区位优势。”武友德教授认为,当泛亚铁路、泛亚高速公路网建成通车后,昆明对于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同样会很快发挥出来。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发展所依赖的80%的进口石油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2010年9月10日,中缅油气管道工程中国境内段开工仪式在安宁市举行,云南千万吨炼油项目也正式在昆明奠基,中国面临的能源困局找到了破局之路。“下一步,滇缅油气管道开通之后,对于昆明的地位提升可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从战略地位、经济地位来讲,昆明的地位将会越来越重要。”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考察云南后,云南的桥头堡定位正式成为了国家级的战略定位,昆明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的目标,被正式确定并日趋完善。

  按照昆明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所提出的目标,昆明将在未来5年开始起步,分三步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到201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重要桥头堡城市,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同步基本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并再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昆明必须要在5个方面加快国际化进程。首先是加快昆明城市品质的国际化,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全面构筑国际化的硬件基础、物质条件和功能内涵;其次,昆明还需要加快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其三,昆明还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国际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市场体系。而在文化交流国际化方面,要把昆明建设成为泛亚国际名城。此外,昆明市还要加快社会管理国际化,顺应城市国际化发展大势,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按照国际规则执行、按照国际标准服务。

  [1]

  硬件条件:五年完成没问题

  如果要建成一座区域化国际城市,以昆明目前的对外开放程度以及产业发展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即便在被竞争对手赶超的同时,昆明仍然在十一五期间抓住了宝贵的机遇,在交通、投资环境等要素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昆明“四环十七射”的公路交通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并在2010年最后一周内有三环闭合、西南绕城高速公路等重要路段投入使用;铁路通道建设方面,沪昆高速铁路云南段已经在去年年末开工建设,玉蒙铁路、大瑞铁路、丽香铁路、昆明铁路枢纽改造工程也在推进,云南着力打造的“八出省、四出境”铁路通道建设,将在未来5年陆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助推作用。昆明新机场即将在十二五期间,承担起国家第四个大型门户枢纽机场的功效。这些交通通道建设的完成,将消除昆明发挥区位优势所面临的障碍。

  而通过一系列的投资软环境建设工作,昆明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企业所热衷的投资城市,世界500强企业纷至沓来,沃尔玛、百事可乐、波音、卡特彼勒、巴斯夫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在昆落户,香港新世界、华电、华侨城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来昆发展。

  “人流、物流、信息的流动,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成本。如果交通没有打通,昆明是不具备宏观区位优势的。只有这些通道建成以后,这种潜藏的宏观区位优势才会变成真正的经济优势。从国际上来讲,国际化大都市的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昆明的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远远达不到国际城市要求的。”武友德说,现在这种“达不到”的现状,恰恰是昆明的潜力和优势所在。“之所以达不到,是因为昆明大量的基础设施、通道没有形成,尤其是国际化的通道没有打开。昆明的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对于昆明的区域性国际城市条件,尤其是硬件条件,5年后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届时昆明的地铁系统、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建设,已经能给昆明提供足够的硬件支撑,在更长远的十三五、十四五时期,昆明就可以专注于城市管理水平、城市文明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软实力建设。”

  而在硬件条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武友德教授认为,最紧迫的任务是教育国际化工作也应该尽快开展起来。“目前昆明呈贡新城的大学城,只做到了把昆明的大学迁移到那里办学,接下来还应该在大学城片区建设一个国际园区,把国外的知名学府引进来,这方面的工作昆明还十分缺乏。”

  滇中四城:应避免分头发力

  从国外国际化大都市崛起的历程来看,这些城市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都会与周边城市依托市场资源分配形成分工,形成大面积的城市群。

  而可以预见的是,当昆明实现区域化国际城市的目标时,同样会惠及周边城市,带来云南城市化水平的整体升级。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今已提上一体化日程的滇中四城,需要避免因为相互争夺资源而带来的产业、资源分配不合理。

  武友德教授认为,政府在产业布局中对于产业只能是一种政策引导,更多的产业还是要在市场影响下形成。如果昆明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在进行发展规划的时候就应该根据滇中4城的各自优势来安排重大产业的布局、分工,制造业、重工业可以布局在曲靖发展,轻工业、食品工业可以安排在目前相对有优势的玉溪市来布局。昆明在未来5年内的产业布局,就可以根据第三产业提升、总部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再引进粗加工的产业。“所有进入昆明的产业,应该进行筛选,对于一些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放在昆明,这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宏观产业布局问题。”

  在武友德看来,滇中4个城市合作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更多还停留在制度未能磨合协调一致的层面,还没有达到市场引导产业布局的层面。如果没有一个超越4城的发展机制来约束,滇中4城之间相互争夺发展资源的格局是不可避免的。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昆明呈贡新区将全面启用,而昆玉高速公路还在继续设置收费站收费,在一个城市的内部还要被公路收费站分割成不同区域,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荒唐的做法,这也说明地区间利益各自为阵严重阻碍了发展。”武友德说,这个格局只有通过一个超越4城的、有权力、有约束力的机构,来进行规划调控,重大项目由这个机构分配,否则将无法改变各自为阵的格局。滇中4城内的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内开通公交化的城际列车,让区域内的生产要素高速化交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昆明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内部来讲需要消除滇中4城之间相互争夺资源的体制弊端。”

  本报记者 冯兴杰

  如果交通没有打通,昆明是不具备宏观区位优势的。只有这些通道建成以后,这种潜藏的宏观区位优势才会变成真正的经济优势。现在这种优势之所以没有显现,是因为昆明大量的基础设施、通道没有形成,尤其是国际化的通道没有打开。昆明的产业结构在十二五期间,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变化。

  “卫星”环绕的“大昆明”

  

  

  

国际梦加速起跑

  作为卫星城市,每一个地方都必须有其核心产业,比如石林的旅游业

  

  

  昆明这座城市的概念已经从点扩散到面,不论是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还是石林、寻甸、东川、禄劝,都将在接下来的5年中,为昆明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动力。我们需要做的是摒弃昆明即城区的概念,而投身这个前所未有的“大昆明”的怀抱。

  卫星城市的崛起

  昆明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到2015年,昆明市城镇化率要达到70%以上。70%是什么概念?这对昆明又意味着什么?

  城镇化一方面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昆明目前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1%,从目前的61%增加到70%,5年增加9个百分点,看上去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但实际上这对昆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昆明市规划设计院的陈教授介绍,从昆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昆明老城区拥堵、狭窄,已经不具备现代人所需的功能。而昆明目前的城中村改造、三环建设的完工,通过对旧城的改造,使得一个个新兴的城市综合体渐渐出现。“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在46%左右,昆明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要想成为面向世界的桥头堡,61%的城镇化率还远远不够,70%也只是我们的近期目标。”

  风之铃地产机构CEO石远也表示,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大、地域的扩大、城镇化率的提高,昆明将会打破目前一个中心的局面,形成多个中心,桥头堡的作用将更明显。

  事实上,昆明在提高城镇化率的同时,也是在催促“卫星城”的成长。从某种角度来讲,卫星城的成长是昆明目前发展的形势所逼,卫星城格局成了突破城市发展瓶颈的唯一办法。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昆明主城区内可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许多产业不得不向其他地方转移。

  今年昆明市委全会提出,在建立空港经济区、呈贡新区后,昆明市将把主城周围的“卫星城”纳入新区管理,在安宁、富民、嵩明、宜良、晋宁、海口分别组建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形成新区与县(市)区党委、政府合署办公的新模式。“从这些内容来看,安宁、富民、嵩明、宜良这4个辅城将直接成为承接昆明经济的缓冲区,石林、寻甸、东川、禄劝也将通过自身的优势填补昆明发展中的不足。”陈教授说,随着新昆明发展战略的优化调整,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凸显了昆明都市圈的发展理念,“大昆明”的概念将越来越明晰化。

  核心产业的打造

  但我们要搞清楚,这些卫星城并非昆明的附属品,它们在脱离昆明主城区的经济支配后,也必须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体,这就要求它们有自己的产业特色。

  确实,在发展“大昆明”经济的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出现了:如何让这些辅城拥有新的经济点?筑友地产营销总监卓坚勇认为,城市发展是以经济为支撑的。“要知道,被动旅游、被动休闲,恰恰与快速发展的城市是相悖的。”卓坚勇说,从昆明卫星城的发展来看,每个卫星城都应该有一个核心的产业,以确保城市发展能拥有足够的动力,对昆明未来的发展才会有更大的推动力。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四个辅城的具体定位:安宁将规划成为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的现代绿色工业强市和休闲养生名城,现代新昆明的西部新城,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造提升钢材、磷化工、盐化工,重点发展石油炼化、现代物流、特色农业、旅游、职业教育等产业;宜良将定位成为云南通向沿海和东南亚国际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以新型工业、农特产品加工和旅游服务为主导的次级城市;嵩明将打造为昆明通往滇东北地区的重要节点、昆明东北部重要的次级城市,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精细化工、临空产业和都市农业;富民将一跃成为联系滇西北及川西的交通要道,具有特色的休闲养生城镇,重点发展钛、建筑建材、旅游、农特产品深加工等产业。

  如何落实这些想法?以富民为例,目前富民已经将其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覆盖到了全县六乡(镇),规划的时限到2030年。该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功能定位为昆明市的钛盐化工基地、建材基地、新能源基地、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的基地、名特优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生物工程和机械加工基地、商贸批发和物流中心,集生产生活配套商贸为一体的集群式生态化特色景观生态工业园。

  此外,参加本届两会的政协委员赵丽玲也就卫星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宜良旅游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今年宜良县已签约并正在推进的重点旅游项目有九乡旅游小镇、良辰五星级酒店、高富五星级酒店等3个五星级酒店建设,环球水城建设、南盘江景观打造、千亩人工湖建设和乡村星级农家乐建设等一批旅游项目。”赵丽玲建议把宜良县列为昆明市旅游经济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县,使其旅游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

  本报记者 袁野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