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升初压力致 课外教育火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0日15:24  新民晚报

  “花费太多了,一个月差不多要两千块,比我工资还高。”邹女士的孩子在武汉市育才小学上学,她所说的费用是女儿在课外教育上的花费。

  邹女士的女儿上五年级,除了学校的课程以外,还报了网球、钢琴、芭蕾、书法、游泳、奥数、作文和英语等辅导班。“不仅是学费,还得买各种器材,学钢琴得买钢琴,跳芭蕾舞得买衣服、鞋子,学网球,你至少要买个像样的网球拍吧。”

  据权威部门统计,2009年,武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85元,显然,邹女士一年花在女儿课外教育上的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这些年,随着“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家长被逼着给自己的孩子报更多的课外班,向课外教育市场上扔更多的钱。这也导致了中小学生课外教育市场的异常火爆。

  一个普通家庭课外培训费用明细

  北京一位家长在估算了暑假给孩子报的几个兴趣班和托管班总计1万多元的费用后无奈感叹:“再这样下去,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就会破产的。”

  胡女士的儿子在北京市丰台区师范附属小学上学。为了迎接小升初,胡女士儿子的课外辅导班主要是奥数和英语。

  “奥数班一个学期2495元,英语班一下子交了两年半的,共12800元。”胡女士给记者算账,按照一年两个学期的奥数班计算,一年的课外班费用为10110元。

  “寒暑假也会报班,每次课160~200元左右。”胡女士说。

  以寒假上课10天,暑假上课30天计算,再加上平时的奥数和英语班,胡女士一年在儿子课外辅导班上的花费至少在16500~18110元。依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2009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738元,以此计算,胡女士每年花在儿子课外班上的费用占到一个普通北京居民全年可支配性收入的61.7%~67.7%。

  要用省大钱的“气魄”去花小钱

  与经济有关的事件都会遵循这样的原则: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较大的投入就是为了更大的产出。

  那么,家长不断追加孩子的课外培训费用,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回报呢?

  “我们现在花钱给孩子上补习班就是为了将来小升初。”北京的胡女士说,重点中学挑学生,考的都是奥数和英语,如果孩子能凭自己的本事考上一个理想的学校,就可以省下一大笔择校费。

  这两年各地都出台了很多政策遏制择校,但客观事实是,政策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择校之风,反而增加了家长择校的难度。所以,“如果不能凭本事考上好学校,到时候有钱也不一定能花得出去。”很多小升初的家长都是这样的心态。

  “想花钱花不出去”就一定会有人想到提高筹码。以北京为例,前几年的择校费一般在3万元以下,现在已经涨得“没边儿了”。

  北京的李女士孩子已经上了中学,想想当年的小升初现在还“后背发凉”。李女士最终花了11万,让女儿上了北京郊区一所重点中学。据李女士介绍,她花的钱不是最多的。有后面可能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大钱”比对着,眼前培训班的费用显得就是“小钱”了,所以,家长们自己解嘲:“用省大钱的气魄去花小钱,心里就不那么难受了。”

  这样的“投入”使得各地的中小学培训市场风生水起,2010年,两家以中小学课外培训为主业的民营培训机构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据业内人士分析,成功融资之后,在今后至少十年之内他们将有稳定的发展。

  校内暗流将孩子推向培训市场

  其实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大多数家长都是在教育市场上被一股股的力量推动着,这里走走、那里走走,颇为被动。

  武汉的邹女士说:“有些班是我们必须上的,有些班是老师暗示要上的。”王女士的女儿在北京市丰台区上学,她介绍,现在女儿每一次数学考试,最后一道题都是奥数题。有一次,女儿周末刚刚在课外奥数班上学了一道题,没过几天这道题就出现在了学校考试的试卷中。

  一位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那里大约有10%~15%的老师是在校的中小学老师,“在我们这儿只用周末时间上课,就能比他们在学校里挣得多”。

  部分在校老师已经成为一股暗流,正在推着学生和家长进入校外补课的大军。

  学生在校外补课、老师在校外兼课、家长的钱都涌向了校外辅导班、学校考试要选用校外辅导班的试题、名校选拔要看校外竞赛的证书……校外和校内教育力量的对比已经在发生着变化。

  面对这些,一位家长说:“课外辅导班成了正餐,学校的正常教育变成了餐后甜点,太奇怪了!”

  中国青年报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