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听民声解民忧 我们一路努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01:23  金羊网-新快报

  

听民声解民忧我们一路努力
2010年春节,工友们开心地举起了新快报送来的春联来个“全家福”。

  

听民声解民忧我们一路努力
阳光社区联合广州本土网等举办了“本土文化月”活动,在小洲村举行的开幕式很精彩。(资料图)

  

听民声解民忧我们一路努力
越秀区宣传部长刘梅、新快报社社长李宜航(右三)等嘉宾一同为“诗书阳光社区文化广场”和“诗书状元讲古坛”揭幕。(资料图)

  

听民声解民忧我们一路努力
九洲国际茶博城领导(左一)和新快报编委、编辑中心主任林兆均(右一)为“九洲阳光社区文化广场”揭牌。(资料图)

  阳光社区开版一年,大型策划、重点报道、精品栏目广受关注

  ■统筹:阳光社区记者 陈颖雅

  ■采写:阳光社区见习记者 孟否否 记者 邓毅富 吴璇坚 谢源源 辛捷恺 方阳麟 邢晓雯

  2010年1月11日,新快报阳光社区新闻部正式成立,今天,它才满一周岁。这一年来,在广大读者朋友的支持下,我们持续关注社会热点,深入报道民生问题,《台湾音乐教父住在我家隔壁》、《救护车刚买三年前已违规无一部门受理》等报道都曾引起读者很大反响。

  总结一年来的报道,我们得出一条宝贵经验,一篇报道要得到街坊的好评,它必须能听民声、解民难,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贴近读者进行报道。我们期待广大读者能继续支持阳光社区,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线索和诚恳的批评和建议。

  精心策划关注本土

  “我认为,阳光社区是最致力于推广本土文化的媒体!”越秀区诗书街的干部曾如此评价新快报阳光社区。确实,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是阳光社区的一大责任,从2010年初举办至今,我们曾做出了一些努力。

  借着广州承办2010亚运盛会的契机,阳光社区首先推出“创意迎亚运”系列活动,同时在亚运前夕举办了“粤语文化周”,与本土文化名人名家及普罗大众一起为广州助威。在2010广州亚运前后,阳光社区更高举文化旗帜,在小洲村等多个社区举办“本土文化月”活动,受到读者街坊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街坊们有更多分享文化、与新快报交流文化的平台,阳光社区与诗书街打造“诗书阳光社区文化广场”,邀请广州讲古大师颜志图及徒弟彭嘉志,坐镇“诗书状元讲古坛”,而由阳光社区与越秀区签约共建的伦文叙文化广场也一同开幕。

  精品栏目广受好评

  2010年1月11日,阳光社区版面正式独立成叠,在呈现精彩的社区新闻的同时,也首创了多个精品栏目。轻松幽默且不乏实用资讯的“享乐派”版面率先受到好评,不少读者致电阳光社区记者,表示“天气阿姐心情报告”是他们的每日必读。

  心系社会困难家庭的栏目“爱心SHOW”,长期以来通过报道和呼吁,帮助了数十个患病儿童和困难家庭,让他们本来举步维艰的生活柳暗花明,重现阳光。

  说起老广州最爱的栏目,当数“广是非”版面,当中“四维吧”网罗八方视点;粤语播报“我有嘢讲”看尽城中热点;“旧闻新说”讲述报界经典故事;“读报串烧”紧贴城中热话。

  独具创意的“旧记忆·新影像”则在刊登广州街坊老照片的同时,让照片主角回访拍照原地,用一新一旧两张照片对比出人的成长、广州的变迁,成为阳光社区新闻的另一道招牌菜。

  重点报道引起关注

  在阳光社区的元年里,我们研究过80后蜗居族,又时刻为新老城区的街坊们排忧解难;我们探访过“隐身”于社区里的“音乐教父”,也“拯救”过“被违规”的救护车;我们从金声电影院的系列报道中感受本土文化的温热,也对番禺垃圾处理问题持续地关注。相信不少读者对这些报道仍记忆犹新。

  “社区元年”部分报道回顾

  1●80后蜗居生活牵动人心

  《一年25万毕业生蜗居广州寻出路》,年初,刚刚成立不久的阳光社区将目光投向了广州的“蜗居”一族,关于80后广州生存状态调查,牵动了万众读者的心。一时间,报道中的4名大学毕业生成了几十万“南漂”80后的代表,“幸福感与房子‘捆绑’”,“城市生活成本计算结果”等内容在互联网上被反复转载。

  如今,一年过去,“蜗居”“蚁族”都早已不是新鲜名词,房价一路飙升,菜篮子也变得越来越沉重……但这一切似乎并不影响年轻人来广州追寻事业发展的脚步,今年6月仍有超过2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涌入广州加入“蜗居”行列。

  2●台湾音乐教父是我邻居

  “儿时的偶像陈彼得竟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他所创作的《阿里巴巴》和《迟到》可是我当年上学路上必哼的歌!”有“台湾音乐教父”之称的陈彼得,曾在北京、上海、台湾等地生活过,却在2010年9月悄悄“隐居”在番禺丽江花园。

  阳光社区记者对他的专访得到了番禺街坊们以及音乐粉丝们的关注,传递了社区里不分地域、种族,不分名人与凡人之间的温情和守望。近日,陈彼得为报答丽江花园街坊对他的热情和关注,他特地创作了一首新歌《我的名字叫77克》,写下了诗句:“我夜夜守候,你搭乘五号线回家,疲惫的身心,我泪眼看到,久违的你风华依然,宽容而有爱……”

  3●“被违规”救护车得赦

  2009年新购救护竟有2006年的违规记录,不能通过年审!某省级医院一辆新救护车的离奇遭遇让司机小林在2010年7月冒着酷暑到处奔走,却没有得到任何主管部门的回应。眼看新救护车要“报废”,医院救护车资源紧张,欲诉无门的小林只好找到阳光社区记者求助。

  7月7日,阳光社区的《救护车刚买三年前已违规无一部门受理》出街后引起读者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来电出主意。交警部门发现问题后主动与小林联系,不到一周就解决了年审问题。司机小林几次开心地说:“心头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太谢谢《新快报》了!”

  4●陪伴金声戏院度夕阳

  去年,金声电影院终于承载不下旧城改造浪潮太多的洗刷,而被成就为一块“碑”。阳光社区记者在这几许浪潮中,一直持续关注见证金声这位“古稀老人”。

  3月,阳光社区记者见证金声被拆通顶,在市井中听到惋惜声声;6月,一帮后生仔将一部电影默片投射到金声被拆剩的外墙,阳光社区记者在现场看到近百人雨中悼念这座西关电影殿堂的感人一幕;7月,金声里两部坚守“岗位”的古董放映机也遭毛贼偷窃,记者密切跟进,四名嫌疑犯很快被警方抓获;10月,背面已遭拆空的金声大牌坊,被做成一个露天电影院,却没有关部门来认领……

  而民间一直盛传要做的电影博物馆,还迟迟未有动静,这也许将成为记者继续跟进的话题。

  5●探访垃圾场促成除臭

  番禺区委书记谭应华在丽江花园会所接见番禺居民,座谈“垃圾”事件时,临离去的那句“不会在会江建设垃圾焚烧厂”仍然让不少当年经历过这个事件的人记忆犹新。虽然会江垃圾焚烧厂项目被叫停,但火烧岗垃圾填埋场的异味和污染,困扰着火烧岗一带近十个楼盘小区业主。

  阳光社区记者多次深入垃圾场现场采访和查证,并且多角度地采访事件相关方面,包括周边业主、企业、环保专家、政府部门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一开始步入火烧岗的恶臭难耐,到后期有香水和消毒喷雾围绕的垃圾填埋场,再到最终新建了垃圾压缩处理场,在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下,番禺区政府采取多项措施解决污染和异味问题。目前火烧岗垃圾压缩处理中心经过筛选、压缩、包装等工序,已达到减容隔臭的功能,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6●广图搬迁引发回忆潮

  藏身于中山四路闹市中的广州图书馆是城中心难得的一方净土。去年1月,图书馆贴出了“关于向广大读者征求搬迁意见”的公告,公告一出,网络上、广图的写字板上,数以千计的书友纷纷留言挽留这方旧馆址,阳光社区以最快的速度曝光事件,与从白发斑斑的年长一辈到80后、90后几代读者一起追忆在广图旧址的一幕幕温馨片段:海量的图书阅览室与60后拼搏考大学、大榕树下的英语角是70后一代练习口语的“圣地”、越扩越大的自修室是80后、90后苦咪书海埋头高考通往金字塔必经一站……

  7●曝光钟村鼠肉宴引关注

  去年5月,阳光社区记者获悉,番禺钟村多家大排档经营老鼠宴:红烧老鼠、老鼠火锅、焖焗老鼠……网友戏称,家里有鼠患可将老鼠卖给这些饭店。记者到达钟村调查,发现不少饭店确实有这道菜,而且还是招牌菜。据介绍,用来吃的老鼠多是来自广西、湖南、湛江等地的田鼠、山鼠,不是家鼠。田鼠清甜而受食客欢迎,25元一斤的鼠肉,一日能卖出老鼠六七十斤,生意好时要电话预订。吃鼠是钟村的习俗,而专家则称,鼠类是多种疫病的主要传染源,不能作为食品销售。

  昨日记者致电咨询,钟村大排档老板称依旧有鼠肉这道招牌菜迎客。虽然钟村大排档经营鼠肉的现状没有改变,不过不少钟村本地人则表示对鼠肉品质不放心,至今已不敢再轻易吃鼠。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