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11个浙江为主项目有望问鼎“国家科学奖”

  11个浙江为主项目有望问鼎“国家科学奖”

  本报记者昨提前与其中三个项目相关负责人面对面

  他们研究了什么,为什么能代表浙江科技最高水平

  □通讯员 牟琳琳 本报记者 洪慧敏 张丽红

  1月14日,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奖”即将揭晓。我省有哪些项目,能问鼎新一轮的“国家科学奖”?

  记者昨天从浙江省科技厅获悉,包括“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等11个浙江为主的项目,将分别有望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此外,浙江省参与的7个项目,将有望获得国家科学奖特等奖、国家进步二等奖。

  浙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相比往年,今年有望获奖的项目中,出现第一完成单位为浙江企业的比较多。比如,获得国家进步二等奖的“大功率中塑船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第一完成人是“宁波中策动力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这说明,我们浙江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正在变强。”

  “国家科学奖”并不仅仅是科学界的盛事。因为,有了那些杰出的科技贡献,民众的生活正在不断得到改变。

  杭州每年“定制”3000个健康宝宝

  这个成果背后,她的团队努力了20年

  项目名称: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

  申报奖项: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话人:省妇保黄荷凤团队

  100个育龄妇女当中,就有近15人生不出小孩,而且婴儿出生缺陷逐年上升。时下,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但我们生育健康下一代的能力,却越来越差。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以下简称省妇保)擅长治疗不孕不育的名医黄荷凤教授,每周二上午坐诊。

  “结婚五六年了,一直没怀上小孩。”黄教授的病人、35岁的杭州女子小梁脸上写满忧愁,丈夫焦灼地朝里张望。 经一系列检查后,黄教授决定让小梁夫妇做试管婴儿,“定制”一个2011年的健康宝宝。

  实际上,“定制”健康宝宝,早已被众多不孕不育的杭州夫妇所接受。据省妇保提供的数据,每年,杭州有近3000个助孕成功的健康宝宝降临人世。

  研究并完善这项技术体系的省妇保院长黄荷凤和她的团队,被不孕不育夫妇们称呼为“送子观音”。

  这个团队,凭借“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的生殖技术创建、体系优化与临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明天,黄荷凤将飞赴北京。

  省科技厅对黄荷凤团队的研究成果评价很高:“黄荷凤的项目,最大程度减轻疾病和不良环境因素对健康生殖的影响,减少助孕并发症,提高子代安全性。”

  为问鼎“国家科学奖”,这个团队做了将近20年的努力:

  1992年,38岁的黄荷凤从香港进修回来后,带来一个全新名词——“试管婴儿”。

  老护士们回忆,黄荷凤像着了魔一样,骑自行车去买实验用的瓶子,自己泡酸清洗实验器皿,配置试剂……“哼哧哼哧”扛着B超机上楼,为病人做检测。

  1995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在省妇保诞生。如今,这名女婴已是个健康的高中生。

  因成功攻克“试管婴儿”技术,省妇保成为我省唯一一家获得卫生部第一批正式批准的、可开展包括PGD(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在内的所有辅助生殖技术的生殖医学中心。

  黄荷凤团队并没停留在试管婴儿这项技术上,而是走得更远。

  似乎有一种微妙的联系,不孕不育患者增多的同时,出生缺陷也在浙江逐年上升。“环境污染,疾病带来生殖毒性,,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各种因素影响。”黄荷凤的助手董旻岳说,目前尚在进一步分析原因。

  在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中,注重“防治出生缺陷”,挑选优质精子和卵子……在黄荷凤团队努力下,创建出阻断出生缺陷的关键技术体系,优化现代助孕技术体系,还建立了环境与疾病致生殖障碍预警技术体系。

  20多年来的受治人群随诊调查,健康子代出生率达99.6%。

  你平时喝的咖啡和营养快线

  里面就含有他们研制的产品

  项目名称: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

  申报奖项: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对话人:浙大化学系教授李浩然与化工系陈志荣研究团队

  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拗口,但事实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跟所有人息息相关。

  “营养快线你喝过吧?里面就含有我们的产品。” 项目负责人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浩然昨天向记者介绍道,这个项目生产的产品,是维生素E、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β-胡萝卜素、虾青素等脂溶性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这些东西,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我们平时吃的饼干、面包、咖啡、可乐里,基本上都含有这些添加剂,另外,在养殖鸡、鸭、牛、羊等所需要的饲料中,这几样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技术和原料的原因,我国上述产品产量很小。

  浙江大学化学系李浩然与化工系陈志荣研究团队与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长达16年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针对这四个产品的结构特点,发明了维生素E、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β-胡萝卜素、虾青素的一个基于绿色化学理念的合成新工艺。

  同时,还发明了适应不同反应要求的过程强化技术和装备,解决了四个产品不能规模生产、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吴可军说,他们公司从2007年开始,将这项新工艺整体应用于公司生产。现在,新和成已跻身世界脂溶性维生素生产商三强,并占据了20-30%的市场份额,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64.1亿元,新增利润23.0亿元,税收5.3亿元,出口创汇6亿美元,产品畅销欧、美、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我国成为维生素出口大国。新工艺带动了我国饲料、食品等行业的发展。

  他们研发的抗生素打破了国际医药巨鳄的垄断

  重症感染患者的药费因此大幅下降

  项目名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申报奖项: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对话人:浙工大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郑裕国团队

  曾患重症感染的老许,前段时间出院后清算了一下药费,“便宜了几千元。”老许说,这要多谢便宜的国产药。

  老许口中的国产药,有个拗口的名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是新型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号称“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目前抗重症感染和不明原因感染的首选药物。

  10多年来,这个药一直被美国默克公司垄断,我国全部依赖进口。当年,一针要800多元。

  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郑裕国回忆,2000年,沈寅初院士考察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时,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希望,科研人员能研发此药。

  2000年,浙江工业大学的二三十名师生开始研发此药;2006年,拿到药证,并进入临床使用。

  一直参与研究的郑仁朝老师说,研发过程当中,为了找到合适的生物催化剂产生菌,他们就像大海捞针,头几年,一直苦于找不到好的突破方法。直到首创了一种高效、灵敏的微生物筛选方法。

  通过这个“筛子”,他们如同有了火眼金睛,迅速从全国各地采回的5000多份土样中,筛选到了一株新的细菌——这种细菌,能产生立体选择性酰胺酶,从而一举攻克了整个工艺的最大难题。

  “我们引入微生物法,首创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化学-酶法合成新工艺。”郑裕国说,“相比国外制药企业采用化学法生产此药,我们对环境的污染更少,成本更低。”

  亚胺培南和西司他丁钠收率,居国际先进水平,原料药质量超过国内外药典标准,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行业标准。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涵盖了项目的核心技术内容。

  目前,该技术在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产业化,建成年产5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年产10吨 (S)-(+)-2,2-二甲基环丙烷甲酰胺生产线,生产规模国内最大,生产成本国内外最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优于国内外同类技术。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原料药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并大量出口。

  如今,中国的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原料药大批量出口,成为该品种上美国默克公司最大的竞争对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