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活这么大岁数,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老人家的一番话,真让人心酸

  小寒一过,外坦村愈发冷了。

  冷空气一轮接一轮,这个海拔500多米的小山村,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村里留守的老老少少,最需要的,就是御寒衣服。

  1月8日,我和阳光教育基金会秘书长陈九兰,以及捐助衣服、结对孩子的爱心人士,再次辗转来到外坦村。

  和上次一样,黄岩富山乡外坦村阳光灿烂,不同的是,老老少少脸上多了笑容。

  几个采访过的孩子,一下子就认出了我,跑上前来喊了声“姐姐”,又跑开了。

  ■《妈妈,你在哪儿?》后续

  “活这么大岁数,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老人家的一番话,真让人心酸

  助学金、新衣服,送往黄岩富山乡外坦村

  老人孩子可以舒心过冬了,可村子的发展,还需社会更多的关注

  □本报记者 张文华 文/摄

  进村送温暖好事多磨

  这次进外坦村,除了盘山公路更加颠簸,倒是一路顺利。

  原本早该成行的善事,背后却是好事多磨。在路上,看着打包好的衣服,我和陈九兰连连感叹,老天总算不折腾大家了。

  从2010年12月7日,《妈妈,你在哪儿?》系列报道推出后,御寒的冬衣在半个月内就筹集到了,光是簇簇新的羽绒服和厚棉衣,就有100多件,结对孩子的爱心人士,也有8人说要一起进村。

  这些温暖,足够外坦村的老老少少,舒心过冬了。

  下暴雪之前,陈九兰给我打电话:“跟村里说好了,12月26日我们送东西过去,那天要起早哦。”

  雪后,我们一致认为,赶紧要送衣服过去了,城里都这么冷,山区早就成了大冰窖。雪后一般就会晴,多晴几天,只要不再下雪,应该能进村。

  外坦村村支书符伟龙,也几乎天天来电话,告诉我们盘山公路的冰冻情况。圣诞节晚上,他在电话里说:“冰冻厉害了,封山了……”

  我们有点懵,“封山了”3个字,足以说明山里的寒冷程度,村民怎么办,他们靠什么御寒?陈九兰很着急,“村里人很朴实,这么一来,我们就是对他们失约了。”

  老天爷不赏脸,只能干等。

  等到元旦,天气偏偏唱反调,一天比一天冷,符伟龙来电话:“出太阳没用啊,你们杭州都冰冻了,盘山公路更开不了车了,出不去也进不来,就算你们到了镇上也没用,过几天吧,村里都说你们安全第一,不要冒险。”

  接下来的每一天,我特别关注气象,除了写稿需要,这还直接关系着外坦村的村民,什么时候能穿上御寒衣服。

  “1月8日,晴,气温小回升”,看到这个预报后,我们决定,就在这一天进村,不能再拖了。

  1月8日早晨7:30分,我们一行11人,扛着衣服坐上开往台州的火车,一落地就直奔联系好的两辆车,马不停蹄开向外坦村。

  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感恩

  “哪个是符莹莹?”

  还没到村口,外坦村的老老少少就来迎接我们了,几个胆大的孩子,直接跑到我们身边来,仰着小脸,很好奇。

  除了我和陈九兰,爱心人士不知道这些孩子谁是谁,但都知道报纸上那个一脸忧伤的小姑娘——符莹莹。

  符莹莹就站在半米之外,听到有人喊自己,直直盯着我们,一脸疑惑。

  “莹莹,还认识我吗?”我走过去,半蹲着问她。

  和上回一样,莹莹还是不吭声,目光却柔和了,没有之前的防御。沉默了一会后,她点了点头。

  倒是奶奶一脸激动,拉着我的手,费劲地说着普通话:“你说会回来看看(她),真回来啦,莹莹认得你,她就是这样(不说话)。”

  “莹莹,带我们去你家看看,好不好?”爱心人士毛岱、杨军等人都结对了孩子,对莹莹的印象最深。在大清早的火车上,我刚打完盹,毛岱就过来:“文章写得感人,我看了两遍,一会到村里了,帮我认认几个孩子。”

  莹莹还是不说话,沉默着跑开了,看我们愣在原地,她又回过头来,奶奶赶紧替孙女“翻译”,说她在给我们带路,让我们跟上。

  山村的小路不好走,上上下下,风大,有些地方还很泥泞。莹莹走完一段路,就回过头等我们,看我们跟上了,又转身往前跑了。

  对她的沉默,毛岱很理解,“我接触过一些农村的孩子,是不太说话,没城里孩子那么活泼,这跟他们处的环境有关,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没礼貌,我觉得是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莹莹就是这样,她没怎么跟我们说话,但知道给我们带路,还知道停下来等,说明心里还是感恩的。”

  莹莹的家,破旧,光线极其黯淡。大家连连感慨时,莹莹拉着奶奶走到灶台边,那里有一堆自家种的地瓜,奶奶张罗着要给我们煮地瓜,“莹莹说(让大家)吃下午点心。”

  孩子有了助学金 老人有了羽绒衣

  “有机会我要把儿子也带来,让他感受感受。”好几个爱心人士,都说山里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阳光很好,气温很低。考虑到天冷,几乎没举行什么仪式。在家的一些孩子,一一接过结对的助学金,然后给村里的老人发放羽绒衣。

  由于车辆有限,100多件新衣服,没有全部带过去,车子塞不下的那批,已经在快递的路上。

  汤利萍拿到助学金红包,有些高兴,又有些不好意思,“成绩一般,要好好读书。”

  符浩红只有5岁,还不明白这个小红包意味着什么,捏了一会,转身塞到爸爸符老银手里。符老银小心翼翼把红包放进衣服暗袋,“一分都不花,给她幼儿园用。”

  几个老人捧着羽绒衣,张着没几颗牙的嘴巴,很激动地跟我们絮叨。村支书符伟龙一边点头,一边翻译给我们:“他们说啊,活这么大岁数,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谢谢你们呢。”

  听到老人家这样的话,我们心酸极了。

  汤宇佳和妹妹,也拿到了助学金,“是不是就我们有,(今天)不在的就没有?”小姑娘考虑到村里其他孩子,以为别人没有自己有,拿着有点局促。

  陈九兰赶紧跟这些善良的孩子解释,说是有爱心人士来村里了,她们刚好在家,就自己领助学金了,不在家的孩子,只是领取的方式不一样,基金会一个都不会落下。

  这一天,外坦村像过年一样热闹,孩子们腼腆着兴奋着,老人们笑逐颜开,连闻讯赶来的围观村民,也像自家有喜事一样,高兴地谈论着。

  山村发展

  需社会更多关注

  “只要孩子读书需要,我们就会捐助下去。”毛岱说,山里的孩子,除了经济上的援助,还需要心理上的关怀,但目前能做的,就是走好第一步,让孩子们有书读,生活能过下去,这步做到了,再考虑其他事情,但这一步要做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孩子们很兴奋,紧紧地捏着助学红包,目光跟随着我们走动,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有几个憋了半天,跑过来说一句“谢谢”,又跑开了,站在半米外,歪着头打量我们。

  村支书符伟龙有些不好意思,连连说让大家见笑了,说山里的孩子就是内向,没有城里孩子互动性那么强,然后感慨“要是他们多见见世面,就不会这样了,我平时就经常跟他们说,要想走出这座山,不要过爸妈的老日子,出路只有好好读书。”

  孩子的出路,是好好读书,外坦村的出路,则需要更多的机遇和平台。几个爱心人士都说,输血不如造血,如果村里或乡里经济发展了,才是对孩子们茁壮成长最好的保障。送完助学金,发完衣服后,他们还和村里以及乡干部坐下来,分析外坦村的各种条件,看能不能在经济上做点文章。

  “我们就是想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结对小孩也好,送衣服也好,只是杯水车薪,最关键的是村子自身要发展起来,要是有这方面的机遇,我们肯定会第一个想到外坦村。”

  我们也祝愿,外坦村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