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考改革从思路到方案民意不能缺席

  □付克友 成都商报评论员

  日前,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教育部已确定高考改革方案,并称我国高考改革路线图日渐明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部分科目实行一年多考”。然而,教育部旋即进行否认,表示目前已进入2011年高考轨道,即便有“高考改革方案”也不可能现在公布。

  按照教育部发言人的澄清,所谓“高考改革方案”不过是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下一步高考改革的主要思路”,而“思路并不等于方案”。耐人寻味的是,就这样一个“思路”,却让央视也自摆了乌龙,并且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充分说明民意对于高考改革,有着望穿秋水的期待,即便风吹草动也能满城风雨。教育部的澄清就如当头一盆冷水,一下子浇灭了民众之于高考改革的热情。

  “思路”当然不能当“方案”公布,教育部的及时澄清无可厚非。毕竟高考改革,是牵涉国民利益和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政策,不能仓促行事。然而,值得追问的是,高考改革既然势在必行,也说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总是停留在“思路”层面?条件不成熟、方案不完善,能否一直成为高考改革裹脚不前的理由?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改革方案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人会期待一个十全十美的高考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是,高考改革从“思路”到“方案”的整个过程中,要有民众的广泛参与和有力推动,以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意、反映民意、实现民意。

  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教育部的回应,给人有意无意忽视民意的感觉。因为照此逻辑,高考改革方案在露出“庐山真面目”之前,是“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公众则一直处在“无知之幕”。也就是说,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是“肉食者谋之”,公众则不用操心。至于现在“八字有没有一撇”,公众不必知道;会在哪一天颁布,公众也不必知道。总之,直到它“生米煮成熟饭”那天,也就什么都知道了。这种公共政策的闭门造车,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精英治理的思维。在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教育部长的一篇“思路”能被当作“方案”报道,媒体和舆论竟然信以为真,也可以视为这种精英治理的逻辑大行其道的表现———公众并不怀疑高考改革方案能在某一天突如其来地出台。

  近日,中国青年报做的一项调查很能说明问题:96.9%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应征集民意,其中66.5%的人表示“非常有必要”;而只有54.9%的人参与过政府部门的民意征集活动。

  显然,正因为高考改革是牵涉国民利益和社会公平的一项重大政策,民众的参与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从一开始,就能充分尊重民意、听取民意,最终也才能制定出一个充分反映民意、能够实现民意的高考改革方案来。

  就目前而言,尽快启动高考改革,让改革方案开门纳谏、充分讨论,可谓最大民意。这一点,事不宜迟,只嫌晚不嫌早。

  【网友声音】

  ●绿色草民:快点改吧,我正读高中,再不改花儿都谢了!

  ●大海8891:拖一天就误人子弟一天,高考改革是关系国家兴衰、继往开来的大事。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