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68家麻风病院村拉开整合搬迁大幕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08:26  南方日报
麻风病康复者搬迁,主管部门的态度是“不强制,成熟一个搬一个”。曾强郭康清摄 麻风病康复者搬迁,主管部门的态度是“不强制,成熟一个搬一个”。曾强郭康清摄

  ◎广东将在省泗安医院和14个经济欠发达市选择病人收容规模较大、交通相对便利、水电设施相对较好的8个麻风病院村进行重点改造,适度扩大收容规模。因此,广东68家麻风病院村拉开整合搬迁的大幕。

  ◎在搬迁居民当中,也有人内心打鼓:住到新医院后,大家能否适应这个环境,能不能与医院原有的病人处理好关系?他们不担心这里的医疗和生活照顾,他们更渴望来自医院和社会的温暖,各种各样让老年人心绪安宁的人文关怀。

  前天上午,长期在江门市台山大衾岛医院治疗休养的44名年迈畸残的麻风病康复者,搬迁到位于东莞麻涌镇泗安岛的广东省泗安医院继续治疗休养。

  在岛上,他们过了将近半世纪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半天舟车劳顿,44位平均年龄为75岁的老人抵达在东莞的新家,也拉开了广东68家麻风病院村实质整合搬迁的序幕。

  孤岛没电用,出一次岛很难

  这一天,村里在清晨4点就开始发电。78岁的黄细佬说,由于大衾岛缺电,平日只在每晚7点到9点有电用。

  收拾打包,整理假肢,忙碌了6个小时,10点30分,康复者们乘船离开大衾岛码头。这天风浪很大,虽然颠簸,67岁的吴川人谭亚德仍不时回望大衾岛,直到岛变得越来越小。几十年来,他们都生活在孤岛上。搬迁意味着生活掀开新的一页,而建于1924年的大衾医院也结束了86年的历史使命。

  大衾岛距台山市赤溪镇14.3海里,很偏远。两年前,搭乘大船转小船登岛时,这里还有57名康复者。在很多老人的印象中,这里曾经很热闹,耕地种田、出海捕捞,劳动力富足,物资丰富。

  1924年,美国传教士力约翰和华侨梁耀东在此筹建大衾医院;1929年,医院建成并开始收治五邑地区乃至全省各地的麻风病人,至今该院共收治麻风病人1200多人。1986年进岛的刘祝权回忆,上世纪80年代岛上有200多人,麻风村与普通农村一样也有村委会、村主任,下面还有分管药房的、负责会计的等等,“我就在村里的供销社做事,负责出岛采购物资。但是那里条件不好,没电用,出一次岛很难很难。”

  的确,交通一直是在大衾岛医院工作、生活的难题。建院初期,一艘破旧的小木船是往返的唯一工具,仅单程至少要2个小时,遇上天气突变,一个大浪可能就会将船打翻。直到今天,吃新鲜肉菜仍很奢侈。

  “早想搬了!”黄细佬说,这种与世隔绝、让每年都要出岛两三回探视家人的他极不习惯。于是几年前,他们向卫生行政部门递上搬迁请愿书。不过,毕竟在岛上住了这么多年,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大家能适应吗?“这里环境的确不错,依依不舍的感情还是有的,可如果得了急病出不去就得死在这里。”几经商量,岛上超过八成人达成搬迁的共识。

  2005年,大衾医院要搬迁的消息就在康复者中传开。2009年,省卫生厅联合省发改委、财政厅、民政厅印发了《广东省麻风病院村改造建设方案》,计划调整并整合全省现有麻风病院村,将条件差、收容人数少、交通不便的麻风病院村收容人员转到条件更好的8所重点改造收容点,将大衾医院撤并到东莞省泗安医院也被明确提出。

  此前有消息说,大衾岛周边有一个工业大项目近期要落户,涉及征地问题,所以岛上居民要搬迁。按照当地的说法,搬迁是岛上居民自己的意愿。

  新家有肉吃,病了有人治

  徐跃华在东莞麻涌镇泗安岛待了10年,当了38年麻风病专科医生。搬迁这天,作为省泗安医院院长的他早早骑着自行车到码头等待新来的康复者。从疗养院到码头共有1.3公里,慢慢走要10分钟,沿途都是绿树。可康复者们大多年迈体弱,有严重的残疾,徐跃华准备了一辆拖拉机和几辆三轮车。

  下午4点,气温逐渐下降,翘首以盼的工作人员在码头冻得直哆嗦。“来了,来了!”几位护理人员高兴地指着对岸喊。紧接着,鞭炮声响起,行动稍微灵便一些的康复者拎着贴身行李,在热烈的欢迎声中如孩子般高兴地登上泗安岛,来到自己的新家。

  这是省泗安医院新改建的一幢二层楼房,1400平方米住房,38个两人标准间,安装了全新的水、电、卫生设施,还有残疾人专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公共冲凉房,50多名医务人员为康复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更多康复者期盼伙食有所改善。由于大衾岛交通不便,康复者靠每月300元的补助(生活费加医疗费),每隔七八天托渔民给他们带点肉菜,“头两顿是新鲜的,后来肥肉吃到出水,瘦肉硬得咬不动,苦瓜吃成甜瓜咯!”黄细佬这样描述。关于这个问题,徐跃华早就打包票,到新家每天两顿肉肯定没问题,这让康复者们很高兴。

  但也不是没有一丝烦恼。在搬迁居民当中,也有人内心打鼓:住到新医院后,大家能否适应这个环境,能不能与医院原有的病人处理好关系?他们不担心这里的医疗和生活照顾,他们更渴望来自医院和社会的温暖,各种各样让老年人心绪安宁的人文关怀。

  合并后会不会“水土不服”?

  手脚畸形、鼻塌眼瞎,这也许是麻风病人给人的最大印象,因为这种慢性传染病如果不治疗会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是“一种毁容的疾病”。广东曾是麻风病高发区。

  1949年以来,全省累计登记麻风病例96002例。目前,全省麻风病院村共有2532名麻风病人及康复者,约80%为二级以上畸残,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基本丧失劳动力。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麻风病防治主要采取隔离措施,各级政府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地方建立麻风病院或麻风病村,收容和治疗麻风病人。难怪问及台山当地村民,他们都用“与世隔绝”来形容岛上的麻风病康复者的生活状态。

  1986年后,我国开始调整麻风病人防治政策,由以隔离防治为主改变为以社会防治为主,新发现麻风病人一般在家接受治疗,原麻风病院村大部分病人治愈出院,回归社会,使留在麻风病院村治疗休养的麻风病康复者渐渐减少。

  广东省卫生厅疾病控制处副处长吴景赠介绍说,全省68家麻风病院村中,收治50人以下的占61.3%,收治100人以上的占13.2%,个别麻风病院村只有五六名康复者。同时,由于多数医院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低,长期缺乏维护,大多数已残破不全,甚至是危房,给麻风病人的康复、管理等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在这一背景下,孤岛麻风病康复者的“回归社会”正式开始酝酿。2009年,广东出台改造方案,对麻风病院村进行整合,改扩建部分麻风病院村基础设施,配备必要的生活设施和医疗、康复设备器材,改善麻风病院村居留人员生活质量。

  根据方案,广东将在省泗安医院和14个经济欠发达市选择病人收容规模较大、交通相对便利、水电设施相对较好的8个麻风病院村进行重点改造,适度扩大收容规模。具体到省泗安医院,将收容江门大衾医院、韶关、阳江等市麻风病院村病人。改建收容后,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麻风病院,可容纳500人。

  异地搬迁,会不会水土不服?吴景赠说:“我们会给康复者做宣讲,他们一般都愿意搬。可也有康复者住喜欢了或因为离家近不愿意搬。”而对意志坚定不愿搬迁的康复者,有关部门会尊重他们的决定,“成熟一个搬一个吧。”

  ●南方日报记者曹斯陈春花 东莞、江门报道  统筹:陈枫詹雨鑫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麻风病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