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每日安排近200名公交警力着便衣登车反扒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09:51  新闻晨报
昨天,三路晨报记者全程跟随警方反扒,亲眼目睹一名扒窃嫌疑人落网。晨报记者 杨眉 现场图片 昨天,三路晨报记者全程跟随警方反扒,亲眼目睹一名扒窃嫌疑人落网。晨报记者 杨眉 现场图片

  晨报记者 倪冬 罗剑华 陈文

  昨天清晨6时起,上海公交公安分局投入全部警力,在本市公交线路的早高峰时段进行反扒侦破行动。警方此次破例允许媒体记者跟随采访,晨报记者兵分三路全程跟随,现场目睹扒手落网。

  据介绍,这项名为“冬风二号”的反扒行动将持续到春节。期间,警方除确保每天有近200名公交警力着便衣登车反扒外,还将调派其他警种的民警联动反扒。公交公安分局副局长项俊称,虽然前期本市公交线路的扒窃发案率同比上一年有15%的增长,但在“冬风二号”的持续打击下,一个半月内已经抓获80余名车扒嫌疑人。目前,全市公交线路的扒窃发案率已经回落到往年同期水平。

  ■反扒现场之一:

  不是每次伏击都有收获

  为了赶在早高峰前提前张网,昨晨6时30分,公交公安分局一大队的5名反扒队员就出发了。 7时15分,队员们来到闵行北桥地区的一座公交枢纽站后各自散开,观察着周边情况。这里的早高峰比市区公交线路更早,人流也不少。

  扒手脸上没写字,但反扒队员要从他们脸上看出这两个字——这是一项技术活,靠的就是眼力劲:无论扒手如何伪装,他们的眼神始终都会盯着乘客的口袋或拎包。要练就这股眼力劲,没啥诀窍,只能靠一次次实战。

  10来分钟后,几名队员陆续回到车上,端起杯子喝点热水。大家有点失望,因为可疑目标没出现。

  反扒队员说,他们潜伏在暗处搜寻扒手,扒手也躲在暗处搜寻便衣,所以不能在一个车站呆得太久,否则小偷也会嗅出异样的味道。

  小分队暂时离开北桥站点,驾车前往梅陇地区。每到一个车站,领队指挥和队员都要摇下车窗,用目光扫一遍车站上的人群,“瞄上一眼,就要能锁住扒窃嫌疑人。”这是反扒队员必备的业务素质。

  兜了一圈又一圈,依然没有发现扒手的踪迹,反扒大队巫队长开玩笑说:“车站上都是善良的百姓。”“‘半轮子’(特指在登车车门口行窃的扒手)看样子今天没有,时间还早,大家分几根线上去‘跳跳’(特指反扒队员进入车厢寻找目标)。”上午8时多,几名队员开始分头乘公交车,在拥挤的车厢内寻找目标。半小时后,依然没有发现扒手的踪影,早高峰平安度过。

  反扒队员说,干他们这行其实就是这样,元旦放假时一天可以抓到好几个,有时几天也发现不了目标;有时即使发现了,也未必人赃俱获。

  ■反扒现场之二:

  小偷得手瞬间就被按住

  清晨6点半,公交公安分局治安派出所的两支探组出发了,目的地是普陀、闸北两区的窃案高发公交线路。

  沿天目路、秣陵路、恒丰路贯穿铁路上海站南广场,这里是闸北区的公交枢纽区,也是往年春节前期,扒窃案件最高发的地段。“可能现在还早,我们去94路看看。”带队的公交分局治安派出所栾副所长说,他们近期接到过群众举报,说武宁路附近公交车上有扒手出没,据判断,开往市区方向的94路公交车应该最容易发现他们。

  来到武宁路,第一探组的5名民警分成两组,分别在武宁南路、东新路的两个公交车站上设点,暗中观察可疑目标。遗憾的是,经过前后近半小时的守候,仍然没有发现。

  上午7时30分许,第五探组的陈警官、吕警官,在陆家宅站发现了情况,对象是名个头不高的中年男子,他刚在站台上露面,就被有着32年反扒经验的陈警官认准了。

  “你看这个人,中年人背双肩包的本来就不多,从他背包的样子来看,那个包还是空的,就像是个道具。”事后陈警官分析,更让他吃准中年男子有问题的一点,是他一直躲在距离站台较远的路边,远远地盯着站台上的乘客。但是,当公交车进站后,他就突然从路边小跑过来,让人觉得他是急着乘车。

  陈警官、吕警官决定陪着中年男子上车观察。 7时45分,69路公交车在华师大靠站,一直没找到下手机会的中年男子下了车,反扒民警也跟着下来。只见该男子一边往东走,还一边回头看。

  这名男子到了金沙江路后左转,走到67路公交站点。此时8时刚过,车站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该男子的眼神逐渐聚到一名打扮时髦的白衣女子身上,她斜背着挎包,不断搓着手,挎包在腰间荡来荡去。

  8时10分,一辆67路公交车进站,白衣女子上车的同时,中年男子立刻贴了上去。他用自己的双肩包遮在女子的挎包后面,腾出左手伸到挎包和女子的腰间,眨眼的工夫就拉开了拉链,把一个白色的方形物品从挎包中取出,迅速塞进了自己的裤兜……

  几乎与此同时,背后有人按住了他的左手,这名狡猾的扒手被人赃并获。

  被中年男子窃走的白色物品,是一个“DIOR”品牌的高档化妆盒,直到民警提醒,白衣女子都未察觉自己的挎包已被扒手拉开。

  经查,“老面孔”姓李,今年45岁了,从2001年4月起,曾先后10次因为扒窃、吸毒被处以判刑、强制戒毒、劳动教养。

  ■反扒现场之三:

  “你们一站,就有一股‘杀气’”

  昨天清晨7时多,沪太路塘桥车站,这里靠近东方国贸,是连接闸北、宝山、嘉定的公交枢纽。可疑男子“绒线帽”、“黄羽绒”和“黑夹包”走下一辆702路公交车就被反扒队员发现。领队的唐探长向记者一撇嘴:“这三个人就是了,不要朝他们看。”“反扒做久了,你会发现扒手的举止跟常人不一样,比如上车,一般他们都会等到最后一个上车。”果然,又一辆车厢满满的702路公交到站后,“绒线帽”一伙挤在最后上了车。

  唐探长立即拉上记者上车追击,与此同时,守候在下一个站台上的民警也做好登上该公交车的准备。

  四站路后,三人在大场镇站下了车,看情况并没有动手。一路步行数分钟后,三人在场联路洛场路附近的车站又上了一辆110路公交车。“手里的包一般都是动手时的掩护工具。”唐探长解释说,并指挥换人上110路公交盯人,“前面的人已经脸熟了,不能打草惊蛇。”

  指挥车一路紧跟,从大场到彭浦新村,到场中路附近的车站时,三人又下了车。当随车民警紧跟着下车时,三人忽然杀了个回马枪,转身再次登车。“他们肯定不是新手,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唐探长皱起了眉头。

  在岭南路保德路站,三人分别下了车,转到马路对面的回程车站,又徘徊了十多分钟。透过指挥车的玻璃窗,好几次看到“绒线帽”在一侧放风,“黑夹包”和“黄羽绒”数度预备跟在上车的人流之后采取行动。不过,几次都没有得手。

  8时32分,第四趟110路到站后,“绒线帽”一伙登车,乘了一站路后就下车,然后步行一站路,到彭浦新村地铁站旁,重新物色对象。

  此时,“绒线帽”走上天桥开始四下观察,“黄羽绒”甚至对指挥车产生了怀疑。反扒队员请两名随车女记者协助,佯装下车购买杂志,才使三人放松了戒备。

  9时24分,似乎依然没有得手的三人又上了一辆110路公交车。15分钟后,他们在场中路沪太路下了车,并在拐角车站换乘了963路公交车。两站路后,在沪太路上大路车站,他们匆匆下了车,走向路边扬招出租车。

  “不好,他们有可能得手了,想打车逃跑,动手!”反扒队员迅即冲下车,对三名可疑对象实施盘查。

  同时,指挥车追赶已经起步的963路公交车,反扒队员登车询问是否有乘客丢了东西。

  虽然车上没有乘客失窃,但三人经盘查后,均被发现有扒窃前科。“绒线帽”承认,“今天本来预备动手的,但总觉得身边有‘杀气’,所以一直没敢下手。”

  “查这么紧,不偷了,回家过年了。”“黄羽绒”说。

  警方征车扒线索:举报电话63777110

  由于本市公交路网密集,公交公安分局副局长项俊提出,为了更有效地调派警力实施案件侦破,反扒民警非常需要得到来自民间的车扒线索。

  即日起,如有公众知道特定公交线路、站点,有车扒人员频繁出现的线索,都可以向“反扒热线63777110”进行举报。公众还可以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利用手机拍摄可疑人员的体貌特征,提供给警方进行重点甄别。目前,公交警方不但已经依靠“反扒热线”成功抓获了不少车扒,还正积极和各公交公司的司售人员取得联系,力争对车扒露头就打。

  同时警方也希望,当遇到便衣民警在亮明身份执行反扒任务时,在场的乘客能够给予正面回应,配合民警的取证和抓捕。

  晨报推荐防扒妙招

  ●乘车时少带现金和贵重物品,在车站和人多处不显露财物,上车前要确保口袋、皮包的纽扣或拉链紧闭,不要在上衣两侧的平口袋中放置财物。上车后不要挤在车门口,尽可能将贵重物品、皮包的拉链面紧贴身体。双肩包最好放在胸前,人多拥挤时要用手护紧,背包被触动时要立即查看,以免遭不测。

  ●上下车时,要多留心自己随身携带的钱、包、手机等,发现有手拿报纸、雨伞、塑料袋等物品,且多次重复上下车的人要特别注意。

  ●有些公交车司售人员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用不同寻常的话语对车厢乘客进行防扒提醒,当他们抛出“暗语”时,乘客要学会“接翎子”,比如:

  1.公交车靠站后上下车时,司机或售票员大喊 “请看好自己的钱包”。

  2.明明车厢很空或很挤,司机或售票员还在喊,“请往里厢走走呀,勿要都挤在门口。 ”

  3.明明没有老弱病残孕的乘客,司机依然摁响车内提示键,提醒乘客给老弱病残让座或者提醒乘客扶好站好。

  4.明明已经付过钱或已拉卡,司机还在吼:“刚上来的,侬拉卡了没? ”

  5.明明车厢很空,售票员还跑来跑去,有时还会不小心撞到你。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上海 反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