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宣恩民族文化:骚韵俗情正当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10:11  荆楚网

  通讯员李明然 罗彩霞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湖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以“突出特色、彰显亮点、渐入佳境”为主旋律,以省“616”工程省文化厅对口帮扶宣恩为契机,以品牌打造和大型活动为载体,以实施重点项目为依托,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展演、书籍编撰及民间特色文化大赛、民族歌舞创作等2010年“六大专项文体活动”高潮迭起、精彩纷呈。此举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县民族文化氛围更加浓厚,民族文化积淀更加厚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不可替代的强劲动力。县长曾德权荣膺第五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基础建设大改观

  在省文化厅的帮扶下,该县维修改造了椿木营等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县文化馆综合楼、县文工团综合排练厅、县民族博物馆等。按照布局合理、规范有序、注重实效的要求,建设87家农家书屋,总量达到207家,覆盖全县73%的村。

  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总量达47个村。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延伸20个村级点,已建成县级中心及珠山镇、李家河乡、高罗乡三个支中心,形成了三级信息网络覆盖体系。2010年3月启动、投资6500万元的集露天体育场、体育馆及群众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体育中心,已完成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和文化中心两个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入国家发改委项目库。

  该县建成的“文澜桥”(民族风雨桥),不仅成为陶冶民族文化的心境,演绎民族文化的场景,提升民族文化的新景,还拉动了县城兴隆小区的城镇化建设。“贡水民族风情走廊”建设快速推进,全县民族文化重点工程珠山镇民族风情走廊(小区)苗族钟楼拔地而起,比邻的县民族实验小学特色建筑群主楼主体工程也将建成。正是沿着县城中间清清的贡水河有了一线串珠的三大景点,提升了城市民族文化品味,让外地开发商看到了投资宣恩的无限商机和巨大潜力,欣然斥资1.2亿元开发建设贡水河县城段民族风情园区贡水之滨4A级景区项目,将成为恩施州最大的民族风情街、湖北省最大的沿河文化墙、武陵山区最大的水上游乐中心和全国内陆河最大的音乐跑泉。

  管理水平大提升

  该县在进行田野普查的基础上,以乡镇为单位收录50个重点项目,制作高品位的“非遗”普查专题片,展示独居魅力的民族文化普查成果,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保护氛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验收。同时,呈报了“宣恩县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三棒鼓项目朱锦泉、十姊妹歌项目李美珍、滚龙莲厢项目胡安星)、第三批省级“非遗”名录(七姊妹山的传说、伍家台贡茶手工制作技艺、土家绣花鞋、高腔山歌)。文物普查调查文物点152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79处,征集文物4件。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宫进行了全面维修。

  该县组织力量寻访民族民间艺人,县人民政府命名李忠和、李维炳等20人为“宣恩县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同时,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酒店”活动。在沙道沟民族中学,实施“五个一”工程,即一处民族标志性建筑、一套民族服装、一堂民族知识课、一批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一台民族文艺节目。在县城二桥附近的“一村厨坊”,实施民族文化进酒店,已完成店内民族特色挂件布置,民族歌曲正在演练。为满足穆斯林群众的就餐需求,在县委宾馆设置了清真餐厅。该县还常年开展民族民间文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展演活动,扶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珠山镇卸甲坝村民族文艺演出队进行民间文艺演出。

  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效应,独领风骚的民族文化景点,助推宣恩发展民俗风情游。该县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借助毗邻州府的优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部门联运、企业管理、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正在推进以民俗风情游、山水观光游、休闲体验游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的“一轴两翼”(以贡水河为主轴,以庆阳凉亭街、彭家寨为两翼)的旅游发展格局。

  文化精品大展示

  骚韵俗情融一炉,八方高手显神通。3月初,全县优秀民族民间艺人和高罗等3个乡镇的文艺代表队的精彩演出,展示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珠山镇双龙湖的“耍耍”、李家河的“滚龙莲响”、沙道沟的“八宝铜铃舞”、椿木营的“高腔山歌”、晓关的“薅草锣鼓”、长潭河的“哭嫁歌”、高罗的“三棒鼓”、万寨的“花锣鼓”、椒园的“彩莲船”等“一县一品”传统绝活。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书籍《宣恩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志》、《宣恩县民间歌曲精选100首》、《宣恩县民间歌谣续集》、《宣恩县民间舞蹈集》、《宣恩县民间长篇唱词选粹》、《七姊妹山的传说》、《宣恩县民族文化研究文集》、《宣恩县民间艺人小传》等,深受行家好评。在全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和上海世博会上,宣恩的伍家台贡茶旅游民俗文化、庆阳凉亭街文化旅游开发及《清明上河图》十字绣、长潭河的花背篓、沙道沟的绣花鞋垫及宣恩菊花石备受业内人士和商家高度关注。

  “宣恩薅草锣鼓”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道沟镇两河村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珠山镇双龙湖、高罗乡小茅坡营、椒园镇庆阳凉亭街等被列为州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小区”。

  该县编纂出版的《宣恩文艺概略》、《宣恩民间故事精选》、《宣恩土司概况》、《宣恩民间建筑》、《宣恩民歌精选》、《宣恩风情概览》,《宣恩侗族》、《宣恩苗语》、《宣恩民间语汇》、《宣恩山民歌曲选》、《宣恩土家族习俗》、《宣恩民间谚语》等,收集了宣恩民族民间文化精华,使地域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这些民族研究工作的重大成果,丰富了恩施州民族文化研究宝库。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