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塞上农耕的新画卷--宁夏现代农业大放异彩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1日16:50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银川1月11日电(新华社记者 杜晓明 姜雪城 黄会清)黄河两岸稳粮扩经,提质增效,果蔬棚卷起千堆雪;大漠戈壁趋利避害,量水而种,砂石缝长出硒砂瓜;六盘山麓顺应天时,压夏增秋,小土豆变成“金豆豆”……传统落后曾是外界对宁夏农业的突出印象,而今,一股现代农业开发热潮涌动塞上,冲击传统理念,变革陈旧模式,描绘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现代农耕新画卷。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这个回族自治区的粮食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居全国第4位;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82%;农民收入增幅连续6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名列西北五省区首位。

      变“口粮农业”为优势农业

      “宁夏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难点在农业和农村,重点也在农业和农村。必须立足特色和优势资源,加快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谈及“三农”问题,宁夏的党政领导这样反复强调。

      宁夏有什么特色和优势?为什么长期“守着宝贝受穷”?

      沿用传统眼光,宁夏的劣势突出:偏居大西北,不沿边,不靠海,国土面积只有6.64万平方公里,而且山多川少,荒漠戈壁遍布,气候十年九旱。

      如果发散思维,宁夏的优势不少:地域虽小,但地理形态多样,光热资源丰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居全国第4位,境内的宜农荒地逾千万亩,还是全国十大牧区之一。特别是枸杞等区域特色农产品,自古蜚声海内外。

      “现代农业首先是创新农业!”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毅说:“一定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式,通过耕作模式、生产方式以及技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把宁夏农业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过去宁夏的农区一直按山川分类,生产也普遍以种粮为主。新时期自治区重构农业版图,确立了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三大区域类型,并提出灌区主攻高端农业,干旱带建设避灾农业,山区培育生态农业。创新理念,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下子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口粮农业”桎梏,使得当地的农业优势资源、区域特色产品被不断发现或唤醒,进而带来了一场发展转型的革命。

      固原市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种植土豆。近些年,干部群众压夏增秋,主动调整,土豆从农民的房前屋后阔步走进田野,年种植栽培面积稳定在了200万亩以上。去年全市140万农民人均靠土豆增收480元,小土豆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把劣势变成优势。随着压砂保墒抗旱技术落地生根,极度干旱的中卫市环香山地区百万余亩荒漠变瓜田,一项极具特色的硒砂瓜产业应运而生。这种从石缝中长出的西瓜皮脆、瓤沙、含糖量高,同时吸收了砂石里的微量元素硒,在市场上很抢手。去年中卫硒砂瓜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27万多瓜农人均增收3866元。

      一切从实际出发,宁夏的农业终于开启了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阳光出口,枸杞、奶业、土豆、淡水渔业、清真牛羊肉、优质稻麦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硒砂瓜、设施果蔬等新型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崛起。据统计,2010年宁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净增626.6元,达到4674.9元,其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特色优势产业。

      变小商品生产为基地规模化生产

      盘点“十一五”期间宁夏重新遴选圈定的13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特色独具,优势明显,但绝大多数生产规模过小、商品数量不足。自治区下定决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首先要做大生产基地!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宁夏年日照时数逾3000小时,设施农业生产条件优越。2007年,自治区做出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百万亩设施农业。

      “建设百万亩,是不是太多了?”当时,人们议论纷纷。而自治区主席王正伟的一番话入木三分:“宁夏625万人口,如果只盯着自家饭碗发展生产,百万亩肯定多了;而要卖全国、卖世界,生产量再多还是不够。”

      这一决策很快“开花结果”。去年底,宁夏的设施农业建设总面积突破百万亩。经测算,各类设施农业的亩均产值达万元以上,土地收益是传统大田生产模式下的十多倍乃至几十倍。引黄灌区的永宁县水肥土沃,设施园艺迅速兴起,亩均纯利润4万元左右;六盘山下的隆德县气候冷凉,设施花卉方兴未艾,亩均净收益7万多元。

      在推进生产基地的建设中,多与少的争论,几乎伴随着宁夏的每一项特色优势产业。各级干部坦言,“农产品多了”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的初期,也的确出现过阶段性卖难的现象。

      西吉县葫芦河流域海拔高,气候温凉,出产的西芹品质优良。2004年,富农心切的政府部门在吉强镇硬性推广了1100亩,谁料到了收获季节,每公斤西芹的售价只有几分钱。种植户怨愤难忍,将滞销的西芹倒进了县政府大院。最后,县里只好动员全县干部职工购买“爱农菜”为民解难。

      “倒菜风波”教训了干部,也“叫醒”了农民。当年秋,吉强镇组织成立了蔬菜产销协会,每年派专人走南闯北,搜集产销信息,寻找出路,逐步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融入了全国大市场。西吉县委书记周金柱兴奋地说:“去年,葫芦河流域的西芹种植面积达2.6万亩,客商拿着订金上门求货,产品畅销国内西安、上海等18个大中城市,亩均收益达9000多元。预计今年西芹种植面积将超过5万亩。”

      “只有找不到的市场,没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宁夏农牧厅厅长赵永彪说,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牵绊,有的地方忽视了产前、产后环节,“下指标生产,提篮子叫卖”,卖难现象时有发生。最近几年,市场开拓与基地建设同步,培植骨干流通企业、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连办五届特色农业洽谈会,广邀客商前来对接订货,货畅其流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鱼游青藏高原、菜走俄罗斯、土豆飞阿联酋……如今,每年宁夏的农产品70%左右都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际市场。市场活了,生产量成倍扩张。据统计,2010年,宁夏的蔬菜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37万吨、牛奶产量达122万吨,人均占有量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水产品总产量突破12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西部鱼塘”。

      变“卖产品”为“卖品牌”

      立足全国看宁夏,宁夏人也很清醒:宁夏地狭人少,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做得再大,绝对数量还是相当有限,在市场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于革胜一语中的:“引进优良品种,运用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水平、提高产品档次,走精品农业之路,变‘卖产品’为‘卖品牌’,最大限度地激活资源的价值和潜力。”

      宁夏枸杞享誉全国,曾经作为贡品进献封建宫廷,也是唯一被载进新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上世纪90年代,枸杞需求日益增长,各地枸杞竞相逐利打“宁夏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致使正宗宁夏枸杞的产销量逐年萎缩,很快由全国第一变成了“鼠小弟”,占据的全国市场份额减少至不足20%,一蹶不振。

      痛定思痛,2003年,宁夏全力发起一场枸杞品牌保卫战。8年弹指一挥间,现宁夏枸杞的栽培面积增至70万亩,年干果产量约占全国60%;涌现出“宁夏红”等大批知名品牌,深加工产品达10大类50多种;枸杞产品行销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20多亿元,“红宝”美誉实至名归。

      “对宁夏这样的西北落后小省区而言,实施品牌战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自治区副主席郝林海说,“我们要紧紧扭住品牌这个‘牛鼻子’,强化科技支撑,严格质量控制,打响清真、有机和绿色品牌,尽快促使农业提质增效。”

      正是循着这样的目标,宁夏每年筹资数亿元,从技术、装备和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品牌战略跨越式推进。目前,全区已拥有涉农中国驰名商标7件、农产品地理标志43个,并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与此同时,全区80%以上的农产品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达到1289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98万亩,有210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0个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跃居全国前列。

      品牌就是效益。盐池滩羊肉质细嫩不膻且味道鲜美,8年前天然放牧,有品名无品牌,年饲养量仅90万只,精羊肉每公斤售价10多元;8年后舍饲圈养,贴“中国驰名”产地证明商标,年饲养量达180多万只,羊肉价一路飙升至每公斤38元。

      同样是种稻谷,去年宁夏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建设了3万亩有机稻生产基地,秋后,每公斤有机稻谷的收购价达到6元,比普通稻谷高出一倍,农民种一亩有机稻的产值达2400元。而公司生产的有机大米更是身价不菲,每公斤最高卖到200元,是普通大米的30多倍。

      政府强力引导 “有形”促“无形”

      特色优势产业良性发展,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形成,而今,宁夏的农业生产已经整体从“高产不高效”的瓶颈中突围,发展水平在全国后来居上,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地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政府“有形的手”推动市场“无形的手”是最关键的动因。

      从2003年起,宁夏每年组织一次县域经济观摩交流会,其中农业产业发展是内容之一。由自治区党政一把手带队,率领相关厅局负责人及所有县(市、区)的书记和县长,全区22个县(市、区)挨个过。每到一地,只看新变化,不问老典型。同时鼓励干部、企业、农民到农业发达省区走一走,看一看,学一学,解放思想、转换脑筋。

      学习中看到了差距,对比中感到了压力。

      “从自治区到市县再到乡村,干部的压力都很大。”宁夏农牧厅副厅长张柱感慨,“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促进发展,干部最重要的政绩是服务群众。尽管谋事的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大家都在以只争朝夕的劲头为群众做事。”

      发展思路明确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按照自治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队伍、一个龙头企业、一个物流体系”的发展要求,宁夏的财政、农牧、科技、商务、扶贫和供销等厅局及部门迅速行动起来,整合涉农项目资金,以奖代补,产加销环节同扶,竭力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各市县尤其不敢懈怠,依托各自资源,强力推进产业集聚,不断提升专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产业开发日新月异。

      3年前,当宁夏在南部山区启动设施农业发展计划时,为了说服广大农民参与,各级政府每栋给予1000元至3000元补贴,县乡干部投工出力,下地为他们搭棚、植苗。而今,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投身设施农业,过去溜墙根晒太阳的冬闲也变成了冬忙。

      来到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甘沟村设施农业示范点,一片如雪的日光温室映入记者眼帘,室内劳作的农民笑容灿烂。农民李沛说:“干部逼着俺们农民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子!一栋日光温室的种菜收益,相当于种几十亩水浇地小麦。”2010年,他家经营温室蔬菜的收入达到4万元。

      如蚕破茧,如蛹化蝶。宁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正是在像这样的新旧观念的碰撞更迭中不断向前,既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巨大变化,又积聚了未来发展的无限动力。

      内联外引,高强度扶持,超常规培育,宁夏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1800家,全区60%农民在专业合作社旗下从事着有组织、有标准、有规模的现代农业生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为430家,其中,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7家、过10亿元的3家,全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2%以上。

      打破行业、地域,重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宁夏围绕13项特色优势产业,成立了30个专家服务团,150名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的专家创建示范园,干给农民看;在遍布山川的120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中,600多名基层农技人员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全方位、多层次培训新型农民,每年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一大批先进技术和成果快速推广运用,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

      引导扶持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早在1986年,泾源县就被确定为全国肉牛基地县,但直到2003年,全县养牛数量总共才发展到3万余头,当年农民人均养牛收入仅73元,支柱产业写在纸上。最近3年,从购买基础母牛到修盖牛棚、种植牧草、建设氨化池,环环都有补贴;从品种改良到配料喂养、卫生防疫、出栏销售,村村有人服务。2010年,这个县的肉牛饲养量增至16.5万头,全县人均一头多,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超过700元。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