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乌市慈善团负责人讲述“我这十年”:很累很充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00:08  亚心网

  关键词:慈善

  姓名:姚国诚

  年龄:63岁

  职业:乌市爱心慈善团负责人

  亚心网讯(记者 秦金俐)做了十年的慈善,我觉得越做越愁,刚开始只想填补一个小坑,填着填着就觉得这个坑越填越大,可填坑的土总是越用越缺。说实话,挺累,但我还是想高调坚持下去,激发更多的人献出爱心。

乌市慈善团负责人讲述“我这十年”:很累很充实
5年前,无私帮助困难群众的姚国成。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
乌市慈善团负责人讲述“我这十年”:很累很充实
1月9日,在乌市红山市场附近,无私帮助困难群众的姚国成。亚心网记者 马元 摄

  10年前爱心慈善团不过是一个老年演出队,由我发起成立,成员包括十几位老人,主要任务是给乌市各个养老院送演出。

  我这人心软,以前常一个人去敬老院看望一些贫困老人。我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情绪低落,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就有了让他们开心起来的想法,才成立了这个演出队。

  那时,我退休两年了,以前我是红山市场的保安“老姚”,后来我们的演出队名气大了,加之演出队又叫“爱心慈善团”,于是我被大家称为“姚团长”。

  做扶贫工作,还得从2002年说起。我家住在宝山社区,就在雅山脚下。那时,雅山上有不少困难户。

  2002年冬季的一天,我偶然看到一个哑巴中年男子在垃圾堆里捡烂馒头吃。我看着实在可怜,给他一点钱,让他去买吃的。他拉着我来到雅山上一间四面透风的土屋子,屋里坐着一个不停傻笑的女人和一个同样呆滞的孩子。

  看着这一家人,我流泪了。随后立即去买了米、油等东西送了过去。此后,我半个月就去一次。渐渐地,慈善团的老人们也加入了进来,我们就在雅山上选择了3户给予长期帮助。

  之后,由于媒体的报道,做好事的人从当初的10人增加到最多时600人,我们长期帮扶的困难户也从几户到了目前的近千户。

  以前我们是自己找困难户帮扶,后来就直接跟各个社区联系,由社区推荐困难户后,我一一核实情况后再进行帮扶,目前长期资助的困难户涉及10多个社区。

  我们收到的捐款也越来越多,从当初每年几千元到后来一年5万元。可我觉得钱越来越不够花,钱的增加始终赶不上求助人增加的速度。一方面要定期给困难户送米面油等物资,还要经常救助一些因急病和暂时困难临时来求助的人。

  一次,一位坐轮椅的残疾人从他在碱泉街租住的家“走”了两三个小时,赶到红山市场找到我,请求我给他几千元做手术。他因股骨头坏死无法养活自己了。

  我一听就为难了,我实在无能为力,我们刚把收到的2000多元捐款捐给了一个白血病孩子。

  慈善做到今天,无能为力的时候越来越多,觉得自己的力量在变小,本来只想填一个小窟窿,没想到这个窟窿却越填越大。我们有一个多人共同管理的账户,每笔捐款的收取和使用都会在红山市场里贴出明细账目,也会给捐款人一一通知,绝对做到透明。

  这么多年做慈善,我始终觉得很孤独,多想有来自相关部门的支持和理解。

  慈善团建成10年了,规模也在首府民间慈善团体里数一数二,我们有3个人长期负责各项慈善活动的协调和账目工作,可我们至今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找过一些部门始终没有解决。

  红山市场就是我们的根据地,作为团长,我每天都必须待在市场里,协调联系一切慈善团的事物。商户们允许我借用他们的地盘临时办公。我就上午在这家店面凑合一下,下午再换一家。好事做大了,事情很多,每天都忙得不得了。接求助、核实困难户、协调捐款物资等等,我们渴望有一间办公室。

  别看慈善团做大了,可我们还是个“非正式”组织呢。为了能登记注册,我们没少往行政部门跑。可每次都被“挡”了回来。我一了解才知道,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必须要有一个业务主管单位——政府部门或其认定的团体组织,可一些单位不愿意做民间团体的主管单位。唉,不知道何时我们才能进去。不是我要沾政府的钱和政策的光,我是想,如果能成为注册的正式慈善组织,组织的公信力就会更强,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做更多的好事。

  新闻链接:晨报、亚心网联合推出“我这十年”征集十年故事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十年就这样匆匆过去了,偶然间转过头来发现,我们已度过21世纪的“零零”年代,即将步入“一零”年代。站在年代交替的门槛上,你如何回味自己过去的十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