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关注”的刘志庚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08:47  南方日报

  

“被关注”的刘志庚

  2010年最后一天,人民网发布了2010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评选结果,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入选地级城市领导名单,排名第一。

  这是刘志庚第三次入选该名单。

  刘志庚为什么会成为全国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地方领导?为什么他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关注”?

  刘志庚或许是东莞人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人。说他熟悉,是因为刘志庚媒体曝光率极高,人人都熟悉他在各种场合的音容笑貌;说他陌生,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轻易和他接近。

  但市委书记的分量在于,作为一个地方的主要领导,他的发展思路、为政作风、个性特点乃至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这个城市乃至城市中的人产生影响。

  我们认为,刘志庚的“被关注”,与东莞这座城市“被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几年来,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东莞终于迎来了2010年的绝地反击。在化“危”为“机”的转型阵痛中,刘志庚给东莞深深地打上了他的个人烙印。

  那么,刘志庚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编者

  书记乐观,城市自信

  2010年12月28日,东莞举行了2010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会上,刘志庚无不感慨地说:“这一年,我们不仅上演了复苏增长的绝地反击,更演绎了结构调整的华彩篇章。”

  一天后,刘的这句发自肺腑的话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版,并在众多论坛上引发了一阵热议,刘和他主政的东莞在2010年的表现,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多年来,东莞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这些关注不可避免地要投射到刘志庚本人身上,以致于刘在2009年末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还调侃地说:“今年很少接受媒体采访,首先是因为我个人低调;其次,说多了容易成为关注的中心。尽管今年不怎么说,但还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2010年,舆论对东莞和刘志庚的关注相当集中。

  2010年初,社会各界纷纷对东莞2009年5.3%的GDP增长率向刘志庚表达担忧,此时的刘志庚却显得平静且从容。在两场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均乐观地说:“东莞今年将有好日子过。”

  实际上,当时东莞的工业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了6.4%,但刘似乎从企业技改、品牌化建设等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后来的经济走势证明,刘志庚的判断是正确的。2010年上半年,东莞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到了夏天,东莞更迎来了恢复性增长。至此,刘所说的“有好日子过”,成了这个季节更迭中的一股暖风。

  当然,回暖态势并没有让刘志庚忽略正在悄然滋生的积弊反复的迹象。在多个场合,他说:“要防止传统发展模式复归,警惕传统意识复发。”

  这句话后来成了东莞加快转变促发展的战略号角。

  在鼓舞与警醒中,东莞经济在2010年重新实现了两位数的GDP增速,经济总量也首次突破4000亿元。

  出人意料的经济增长,击穿了年初所有的预言和猜测,也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东莞和刘志庚。

  面对这轮全面复苏,刘志庚说了两句诗:“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雪涌梅争俏,霜重叶更红。”

  他以此描述2010年来之不易的变化和对新一年趋势的展望。

  直面文化短板,彰显深谋远虑

  2010年,在经济形势不断向好中,东莞提出“文化名城”战略,致力于城市内涵化发展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东莞和刘志庚自强的另一面。

  2010年8月中旬,一篇题为《刘志庚:斥资50亿将东莞打造成文化名城》的大篇幅报道登上了媒体的封面。外界很快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东莞花巨资搞“文化名城”是否有必要?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东莞和刘本人好大喜功、耍排场。

  一天后,刘便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了这些声音。在关于“文化名城”战略的分组讨论会上,刘志庚说:“钱不是问题,不够每年还可以追加。”

  他同时强调,花钱一定要有项目,要实实在在。

  此后,在另一次公开会议上,刘志庚分析了文化对东莞的意义。他说,过去建设“文化新城”,是因为东莞的文化建设相对落后于经济建设。经过10年发展,东莞“文化新城”建设效果明显,但经济建设“腿长”、文化建设“腿短”的现象还存在,文化建设仍是短板。

  为了让各镇街、各部门重视“文化名城”建设,刘志庚还谈到了“文化沙漠”的话题。他说,从“文化新城”走向“文化名城”不在形式,而在于神。

  他说:“不重视文化建设的领导,是缺乏远见的领导;不善于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不合格的领导。”

  专题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刘进朱晋李书龙

  专题摄影南方日报记者苏仕日

  按照刘志庚的理解,文化才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才是东莞走向真正自强的根本。他希望,通过建设文化名城,让老百姓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文化发展为东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从土地、资源等要素驱动转向文化创意驱动输入持久动力。

  关爱千万新莞人

  在2010年的东莞“两会”上,调整入户政策成为来自民间的最强呼声。对此,刘志庚在“两会”期间4次公开表态:东莞的入户门槛确实过高,检讨入户政策正当其时,入户门槛一定要降,并表示将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解决的方案是“积分入户”制。

  2010年,东莞全市新莞人数量已达到1000万。如何善待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如何让新莞人真正分享到城市进步的红利,成为刘志庚和东莞市委关心的问题。刘志庚希望,能将新莞人的自身条件量化为积分,转变为他们入户东莞的“敲门砖”。

  2010年4月,在民间热议、政府表态之后,新莞人入户政策却迟迟未能出台。刘志庚有些生气了,他对一相关部门说:“我给你们下个死任务,这个月底拿出积分制入户办法。”

  一番紧锣密鼓之后,《东莞市积分制入户暂行办法》最终于2010年9月开始实施,12370个入户指标下发。曙光初现,万千新莞人第一次看到了通过积分入户东莞的希望。

  随后几个月里,入户东莞的行动在32个镇街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年底,入户名单最终放榜,刘志庚“让新莞人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愿景开始一步步实现。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