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08:47  南方日报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记
2008年2月3日,石排镇新莞人入住廉租公寓,刘志庚与新莞人比赛包饺子。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记
2009年1月15日晚,800多名新莞人欢聚一堂,吃团圆饭迎接新年,刘志庚为同桌的新莞人夹菜,祝愿他们新年快乐。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记
2007年5月16日,东莞市首批启动的十个新莞人廉租公寓示范点之一石排镇新莞人廉租公寓动工,刘志庚出席动工仪式。
一座城市和它的书记
2007年8月31日,在接受公务员体质测定时,刘志庚一口气做了28个俯卧撑,达到满分。

  ●刘志庚印象

  2009年3月14日22时15分,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周刊》播出了对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志庚的采访。尽管镜头前的灯光效果严肃而深邃,但刘志庚一身黑色西装,与央视名嘴白岩松侃侃而谈,语言风趣幽默,观点极富洞见。

  刘志庚与媒体颇有渊源。“治摩”、派红包、善待媒体,他一直是被采访、报道与解读的主要对象。

  有时候,刘志庚主动面对媒体,谈论他对工作、生活以及这座城市的观点与态度,他总在关键时刻做东莞最勤劳的“解说员”。

  东莞每每以石破天惊的方式引来各方关注,刘志庚则是这些故事的主要参与者、策划者和掌舵人。

  因此,自从2004年来到东莞,刘志庚的名字便与东莞紧紧相牵。人们在称赞东莞“敢为天下先”的同时,也一定会注意到主政这座城市的刘志庚“敢为人先”的勇气与远见。

  履新东莞推进转型

  刘志庚曾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任职将近30年。1983年,他从深圳市计划局综合计划处科员起步,一步步做到了深圳市龙岗区委书记。直至今天,他的户籍仍在深圳。

  2004年,刘志庚从清远调到东莞。2006年3月,他出任东莞市委书记。

  上任不久的刘志庚让人印象深刻,他并没有对东莞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有片刻陶醉,而是快马加鞭地对东莞未来的发展之路提出了反省。在他看来,当时的东莞已经陷入“双边缘化困境”,“标兵走远,追兵逼近”,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迫在眉睫。

  上任伊始,他一反东莞时常被外地省市考察与学习的角色,带领全市各镇街、市直有关单位领导奔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取经求教”,吸取外地经验。

  这在当时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东莞有这个必要吗?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佐证了刘志庚的忧思乃是一种远见。这场危机让东莞经历了一次产业阵痛,刘志庚的忧思无异于给东莞人早早地吃了一副“清醒剂”,让大家明确了东莞真正的实力和差距,增加了压力,强化了危机意识。

  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刘志庚似乎就是为化解东莞的难题而来的。他在报到当天,说了五句令人至今回味的话:“为政之要在于敬业,从政之策在于创新,施政之道在于为民,执政之本在于廉洁,繁荣东莞在于团结。”

  亮剑治安有诺必践

  刘志庚担任书记后烧的第一把火便是“治摩”。

  其时,东莞经济声名显赫,社会治安也时常被人诟病,甚至成了城市治理的反面教材。“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东莞,户籍人口170万,常住人口700万,加上流动人口,总人口1200万左右。特殊的人口结构导致社会管理超负荷运行,社会治安状况不佳,严重损伤了东莞的城市形象。

  亮剑治安,“治摩”当先。

  2006年9月1日起,异地摩托车统一清理。次年9月1日起,轮到本地摩托车开始清理。

  这种先礼后兵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当时全市摩托车共有120万辆,“治摩”相当于敲掉了一部分人的饭碗,阻力何其之大?

  然而,当年4月,刘志庚代表市委、市政府作出承诺:“东莞的社会治安一定要在今年年底明显好转,如果不能实现,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公开检讨。”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全市哗然。刘志庚,这位富有学者气质、一向被称为“温和派”的官员,此刻展示了他强硬而铁腕的作风。

  一切朝着刘志庚设想的方向发展。民意调查显示,社会治安满意度由当年4月的43%,提升到年底的86%。此后几年,东莞荣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市,随后又加冕全国文明城市。

  东莞尝到了“治摩”的甜头,不少周边兄弟城市也学起了东莞的榜样。刘志庚通过“治摩”,兑现了他对整治社会治安的承诺,他在禁摩中贯彻的“人性治摩、解决就业”等理念,让他赢得了掌声和口碑。

  心系民生派发“红包”

  如果说哪一件事真的让刘志庚成了焦点人物,那应该是2008年东莞向困难市民发“亿元红包”事件。

  2008年4月30日,东莞举行民主党派负责人座谈会。当与会代表反映“民生多艰”问题时,刘志庚说,最近澳门特区政府要向居民派送红利的做法触动了他。“初步有个念头,在我们财政可以负担的情况下,也向市民发点钱,以抵消CPI高速增长的影响。”

  他说,这笔钱可以叫作“临时生活补贴”。

  在国内城市,向市民发放大额“红包”的做法十分罕见,且不说投入如此之大,惠及面如此之广。该政策从初步启动到具体落实,都意味着庞大而复杂的工作量。

  顿时,东莞成了媒体与公众“围观”的城市,刘志庚本人也成了“风暴眼中的人物”。

  最终,东莞兑现诺言,对低保户等7类人群,派发了每人1000元的“红包”。央视当时评论说,“红包”不仅震撼当地市民,也震撼了整个中国。

  从那一年起,刘志庚首次入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开明豁达善待媒体

  在东莞多年的“政媒互动”中,刘志庚一直强调“支持媒体”、“善待媒体”。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东莞的舆论环境和媒体发展环境大为改观。

  前不久,刘志庚说,2010年,东莞被评为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国家考核验收,松山湖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省委书记汪洋先后6次对“东莞经验”作出批示,这些都与媒体的“鼓与呼”有关系。

  他本人则每年都参加与媒体的联谊会。

  自刘志庚担任书记以来,东莞政媒互动一直走在时代前列。2010年1月19日,东莞市委出台了一号文件《东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媒体服务管理的工作意见》。此后,东莞市政府公布了各市直部门以及各镇街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助理名单,随后又公布了东莞市委及其工作部门新闻发言人资料,而“市委及其工作部门设立新闻发言人及助理”,这在广东省内,又是开创性的首例。

  正如刘志庚所期望的,目前东莞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探索和实践着与媒体的“良好互动”。

  刘志庚仍在发挥他独特的影响力。比如有媒体记者被打,刘志庚第一个“炮轰”;金融危机时面对各界的质疑与批评,刘志庚带头直面“敏感问题”。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刘志庚又成了东莞对外的“新闻发言人”。

  道不孤,必有邻。正是在一个人物与一座城市的相濡以沫中,一起思考、彼此信任、选择再出发。执政东莞,这座城市也明显带有了刘志庚的个人烙印———敢为天下先。

  ●生活中的刘志庚

  网球“六冠王”

  黄色短袖网球衫、白色发箍、深蓝色运动裤。2011年1月10日,微微发福的刘志庚如约出现在市公务员网球比赛的球场上,仍是健步如飞,活脱脱一副运动健儿的模样。

  当天的比赛,刘志庚和搭档市体育局副局长朱伟光参加领导组男双第二轮的比赛,以2:0取胜。朱伟光评价搭档说,他在自己的网前区域防得非常到位,并且还能协助伙伴,能及时地补位,并积极地调动对方,可以说他的技术与战术意识应用得非常合理。

  这是刘志庚连续第4年参加东莞市的公务员网球比赛,加上2008年机关运动会的网球男双金牌,刘志庚已经成为五届赛事的“六冠王”。熟悉刘志庚日常工作的人都知道,他的吃饭时间一般也都是用于工作。就是在这样忙碌的工作节奏中,刘志庚仍然抽空锻炼身体,而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就是网球。

  刘志庚曾说,他打球费鞋,几个月就会换一双网球鞋,平均一年要换三四双球鞋。刘志庚的偶像是费德勒,随身陪伴两年的球拍品牌,正是费德勒所代言。

  刘志庚对网球运动的热爱,甚至无形中推动了该项运动在东莞的普及。2005年,市体育局便召集了网球项目处级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网球在公务员中率先风靡起来。此后两年,市体育局在滨江公园和体育中心共建起15座网球场,有了场地后,网球运动逐渐在民间走俏。从2005年至今,每年的全民健身月中,网球都成为不可或缺的项目。

  时任市体育局局长邹联说:“领导的榜样作用的确很大,网球的发展速度的确比我预想中快多了。”

  28个俯卧撑的传说

  在东莞,关于刘志庚的另一个传说是可以做28个标准的俯卧撑。

  在2007年市体育局开展的一次东莞市公务员体质测定中,刘志庚带头参与测定,一口气做了28个俯卧撑,拿到满分。负责该次测定工作的体育专业人士评价刘志庚的俯卧撑动作时用了六个字:干脆、利落、标准。

  此后,作为一名喜好体育锻炼的官员,刘志庚爱打网球、能做俯卧撑的健康形象被媒体多次报道,在市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市民甚至致电媒体希望了解刘志庚的“养生之道”。

  刘志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如何保持身体健康的话题。他说:“从清远市调到东莞后,我离家近了,但回家反倒少了。好在,我的身体还很健康,没什么不良嗜好,就是我身体健康的最大保证。除了应酬之外,我基本都在家,不信你们晚上打电话来监督。闲暇时我也就上上网,看看报纸。我订了很多报纸,但大部分都是在车上拣着看的。现在工作太多,压力很大。”

  ●新闻语录

  我过去有一条座右铭,是支撑我工作和信念的三句话“凭本事吃饭、凭良心说话、凭骨气做人”。当了领导之后,就一条“实实在在做事,不要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2007年,刘志庚接受人民网采访

  我对于媒体的态度很明确,东莞要支持媒体、服务媒体、善待媒体。我订了几十份报纸,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看报。

  ———2009年,刘志庚谈政府如何对待媒体

  有人一见到我就说,报纸总是报你,压力是不是很大?这方面真没有。

  ———2009年,刘志庚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会都不开,怎么了解东莞?根本说不过去。

  ———2010年,东莞干部会议27个单位一把手缺席,刘志庚对此严批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