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政部:曾准确预警贵州湖南冻雨灾害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2:34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1月12日电(记者 常红) 中国将具有发现评估自然灾害的“天眼”。国家减灾中心正推动环境减灾卫星系统的建设,现在已有两颗AB星正在运行,未来计划将有八颗卫星构成一个星座,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全天时、大范围监测。

  近年来,世界各地突发性自然灾害频发,中国大地也发生着不同的灾害,特别是2010年被认为是20年来仅次于2008年的一个大灾年。近期贵州、湖南等地的冰冻天气,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如何对灾害进行有效监测、预告,并且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党委书记、救灾司副司长庞陈敏,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范一大就减灾、抗灾及灾后重建问题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

  地震预测非常困难 气象灾害预报相当及时

  “现在大家有一个基本判断: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界承载能力在不断减弱,整个地壳活动可能加剧,进入活跃期。灾害复杂性加大,极端的气候事件、局部的极端的灾害肯定多发。我国的专业部门和专家一直在对各类灾害进行着各种研判。”庞陈敏说。

  庞陈敏表示,我国成立了国家减灾委员会,在民政部设立减灾办,包括国家减灾中心,全方位搭建了一个信息平台共享,无论哪个灾害管理部门发出预警或对灾害做出预报,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民政部相关部门根据预警、预报组织专家进行研判,对工作进行有效部署,下发通知、提出应对措施、启动预警响应等。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至于在灾难发生后手足无措。

  庞陈敏透露:“贵州、湖南等省冻雨,之前我们也曾发出过预警,并发出通知要求相关的几个省提前做好防冻雨准备,如物资的准备、棉衣棉被和食品的准备。从而大大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灾害频发 “灾”结合了人类活动就成“害”

  “近几年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2004年,我们曾组织中外专家研判论证时有人预言,全球地震活跃期将到来,这几年的地震事实验证了2004年的预判。”庞陈敏说。

  谈到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庞陈敏表示,就中国内地来讲,自然灾害确实特别多。2008年两次大灾,2010年更是灾害不断——新疆暴雪;北部冰冻;西南大旱;4月14日玉树7.1级强烈地震;6月西南地区、东北的吉林超历史极值大雨,通化全城停电停水,30万人一个星期没水喝;紧接着8月8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9月凡比亚台风给广州茂名地区造成上百人死亡……

  “目前我国灾害总的趋势是,即使致灾过程维持过去的概率数量,随着经济发展,财富积聚,损失会加大,影响会更深远。”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总工程师范一大称,人类生活越来越依赖于工业、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有了依赖,灾害又容易对它们造成摧毁,从而形成灾情的扩大。

  范一大举例说,最典型的就是滑坡泥石流,如果它发生在无人区,虽然是一个灾,但是没有害。自然界的自然活动,一旦和人类生活、活动结合在一块,致灾因子一结合,就成了“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是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

  卫星遥感建立三位一体的监测、评估、应急体系

  在灾害频发的当下,如何对灾害进行有效预报、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救灾减灾工作增添许多优势。国家减灾中心卫星遥感是对地观测技术在减灾领域的应用。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卫星遥感越来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一大说:“卫星遥感技术可以覆盖灾害管理全周期:灾前、灾中、灾后。即通过遥感可以掌握备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全链条的支撑性的信息。减灾中心成立之初有一项目标,即建立天地现场一体化的灾害监测、评估、应急体系。”

  灾前,利用天地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对灾害的风险进行评估。比如台风登陆时间,地点,可能会造成的损失、损失程度,都是利用遥感技术作为一个信息源。

  灾中,包括应急评估。灾害一旦发生,尤其是一些重特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地面的信息网会遭到摧毁,甚至有些信息无法传递到后方评估中心。遥感技术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对生命线、灾区居民的住房进行快速评估,初步拟定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同时也可以对救援过程中开通生命线、如何配备物资、组织团队、组织救灾线路是有帮助的。

  灾后,灾害稍微稳定后要进行全面评估,主要是利用前两阶段的评估结果和遥感手段,对恢复重建的规划、重建执行的效果和进度进行动态的监测。例如,汶川地震中利用遥感技术评估,最先得出的11个集中受灾县,与最后确定的十个集中灾县的顺序都是完全一致的。此后,遥感的信息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依据被纳入到评估报告中。当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发生时,遥感技术已经作为一个必备依据,写入评估报告。另外,在灾害范围评估和灾害损失评估之间又增加了一项新的评估,即灾害损失实物量评估,遥感技术在实物量评估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范一大解释,对天而言,实际上就是卫星遥感、卫星通讯、卫星导航等一些信息高科技切入减灾救灾。国家减灾中心推动发射环境减灾卫星,现在已经有两颗AB星正在运行,未来计划是将有八颗星构成一个星座,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灾害进行全天时、大范围的监测。此外,遥感还包括航空部分,利用飞机进行应急监测。对地来说,是利用传统已有的科学站网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如何从灾区现场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核查,并对天和地这两类信息评估结果进行进一步核实、验证。

  “未来我们会在天、地、现场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国家卫星发射计划也会把减灾工作作为第一需求纳入考虑。卫星遥感技术实际上是给涉灾管理部门增加了一个发现并评估灾害的‘天眼’。拿到卫星数据以后,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就知道灾区是怎样的了,其作用可想而知。”庞陈敏形象地补充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冻雨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