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五市选举的特点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2:47  观察与思考

  朱松岭

  此次选举中民进党选举主轴的变化反映出,即使是“台独”政党也不敢违背民意打“统独牌”。

  2010年11月27日,台湾五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台南市)市长、市议员、里长选举揭晓。 此次选举过程除连胜文遭枪击案之外,属完全正常。市长选举结果也以国民党维持原有三席,民进党维持原有地盘(原为四席 ,合并后现为两席,下述两席是指合并后)的两席,蓝绿版图维持不变。但是,此次选举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并可能对台 湾政局和两岸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此次选举有哪些新特点呢?

  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的实施改变了台湾民意。自“胡连会”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 以来,台湾民意就逐渐被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来。2008年“台独”政权下台以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策得以进一步实施 。中央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准确的决断,与台湾方面共同应对了金融危机,并实施了一系列惠台政策,逐步改变了台湾部分民众 对大陆的看法。ECFA签署以来,台湾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众进一步增多。这种民意的转变是台湾民众享受到两岸关 系和平发展红利的结果。“不愿意统一”也恰恰说明了台湾越来越多的民众感受到现在大陆对台的优惠政策,担心统一后失去 这些利多的结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地判断,更要加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的信心。当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政策还处 于实施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是,此次选举中民进党选举主轴的变化就反映出,即使是“台独”政党也不 敢违背民意打“统独牌”,不敢将国民党打成“中共的代言人”。这充分说明,政党可以引领民意,但民意也可以制约政党。

  二是激进“台独”失去空间。本次“三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以“治理能力”为竞选主轴,并在选举中极力回避国民 党提出的“两岸议题”、“ECFA”议题。

  在选举策略和选战议题方面,民进党竞选主轴的改变值得重视。由于2008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以后,两岸情势已 有变化;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扩大,两岸人民往来日渐热络,以及中国大陆经济实力强大,台湾民众也认知到两岸交流的步伐不 可能停滞或回头。因此,两岸议题已非本次选举决胜关键,故在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主导下,改变以往既有的选举策略,淡化党 派色彩,提出地方治理诉求,并主攻阶级(或阶层)对立的策略。

  从选前、选举中我们发现,以前台湾选举中撕裂族群、挑动两岸关系、擅长抹黑、造谣、粗口的民进党有了很大改变 ;从选举结果出台后民进党的表态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认识到激进“台独”失去了空间,未来必须思考如何同大陆打交道。同 时,由于这个政党还存在“台独”党纲,其进退维谷间急需一套论述。这虽然不是民进党在质上的转型,但是这种阶段性转型 也是在我党对台政策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洪流前迫不得已的选择。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准备与对策。

  三是绿营地方选举的总得票率首次超过蓝营。根据“中选会”的开票结果,国民党的得票数大幅下滑,民进党则大幅 上扬,民进党得票数几乎超过50%,在地方选举历史上,应该是首次超越国民党。

  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多个—

  国民党执政成绩不突出。国民党虽然掌握全台的执政权,但是其表现并不令台湾民众满意。这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不 擅于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红利分红到普通台湾民众当中去;另一方面是由于国民党不擅于宣传自己的政绩,尤其是南台湾地 区的普通民众极为朴素,很难听懂国民党这一方面的宣传。

  国民党缺乏理论论述。国民党之所以在选举中总票数落后于民进党,还在于马英九坚持对绿营“拿香跟拜”的政策, 绿营不讲,国民党就不讲,绿营反弹,国民党就反弹。国民党如果不能在“反攻大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政策失败后拿 出一套新的理论应对台湾“民主割据”的现实情况和未来前途,很难在根本上与本土诞生的民进党长期抗衡,这是我们需要认 真思考的深层次问题。

  马英九没有用行政资源辅选并有探底国民党这块牌子到底值多少选票的考量,台中市胡志强孤军奋战,而且地方派系 整合没有完全成功,加之胡志强担任台中市长的时间过长,选民有换人做做看的心理等因素作祟。因此,台中市的选票和选票 总体对比不能从根本上反映该市蓝绿板块的变迁。

  当然,此次选举中还有其他更复杂的原因。如“蓝”、“绿”的定义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而有了新的部分质变,蓝绿 对比并非以前的统“独”对比;台湾的派阀政治已经形成等。

  这些新特点表明了什么?对蓝绿阵营有怎样的影响?对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有何影响?尤其是民进党将会采取 怎样的大陆政策?我们将如何应对呢?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