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音乐与天宇同构 人类与音乐同行——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德隆教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2日15:50  云南网

  作为人类唯一共同语言的音乐,往往以重大历史事件、人类爱情、大自然的风云变幻为题材,歌颂人类的真善美,鞭打假恶丑,揭示人生哲理。在音乐的流动过程中与天地同灵,与人心同鸣。音乐常常使人心旷神怡,那天籁之声当与天宇同构,与大地同息。于是,天、地、人、神四位一体,这是其它艺术或学科无法达到的境界。

  

音乐与天宇同构人类与音乐同行——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德隆教授

  与音乐同行无比快乐,与音乐人对话坦然率真。李德隆,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总是“以乐为乐,以乐取乐”。作为教授,不断的进取精神赢得了四川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的称号;作为作曲家,当以作品的推陈出新、频频发表、上演为追求;作为教育家,“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是他的理想,不断的教学研究是他努力的方向;作为研究生导师,不断探索音乐学科的更高领域。在其主要从事的作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方面已硕果累累。现任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高校理论作曲协会理事,中国音乐美学学会会员。

  音乐情缘 与之同行

  李德隆老师自小受音乐的熏陶,父亲是业余戏曲演员,两个哥哥都能演奏多种民族乐器,特别是其二哥懂得乐理知识,逢年过节,父子几个就在家里开起了“音乐会”,尽管观众只是母亲和姐妹们,但这样的家庭音乐氛围使他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天赋。恢复高考后,本来准备考数学专业的他,选择了音乐这个行业。

  与音乐结缘,他把音乐当做学习的对象,当做朋友,当做抒发灵感的渠道。与其说他选择了音乐,倒不如说,音乐选择了他,选择他与音乐一路同行。

  

音乐与天宇同构人类与音乐同行——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德隆教授

  他精通多种乐器,有着天生良好的乐感。他热爱生活,喜爱创作。他总是汲取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灵感运用于与音乐创作,他的作品在历届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和福建东南卫视歌手擂台赛上被演唱,并在省市电台《每周一歌》中播出。1998年在兰州成功举办了个人首场作品音乐会,甘肃各大媒体或播放实况,或新闻播报,或专题介绍。他曾应邀做客各类音乐会和新闻媒体。在长期的音乐创作与教学事业中,他形成了独特的作品风格。在保留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之下,又与时代的发展紧紧契合。他的作品犹如他的人一样,朴实无华,同时又传达着人生最真挚的情感。就像碧螺春一般,清香淡雅,回味无穷。

  李老师的声乐、器乐作品以民族风格居多。

  无论是会演奏的乐器还是不会演奏的不同乐器都给了他不同的心灵感受,更赋予他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中小型器乐作品有民乐三重奏《太湖音韵》(二胡、琵琶、古筝),大型民乐合奏《河姆渡印象》,钢琴大提琴与人声《塞上曲》,笛子、二胡、手风琴、钢琴独奏曲10余部,都是以我国民族音乐为素材。不仅有历史的探寻,还有地方风韵的点描;不仅采用传统作曲技法表现作品的内容,而结合现代作曲手法,为作品内容以更高的意境。如《河姆渡印象》取材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是三次采风的深刻感悟,作品已上演多次。

  

音乐与天宇同构人类与音乐同行——记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德隆教授

  他的的声乐作品融汇了西北、江南、西南民族音乐的精华。他曾任教于甘肃、浙江、四川的三所高校,无论在那里,他把采集、学习当地民族音乐作为第一任务,为自己的创作增添丰富的民族音乐营养,无数次的深入民间采风。多年来,他的作品不仅见刊于《歌曲》、《青年歌声》、《祁连歌声》、《音乐周报》、《音乐教育与创作》、《音乐天地》等国内知名音乐刊物,而且上演于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省级声乐大赛和省市“每周一歌”、“广播新歌”。有些作品成了音乐院校声乐课的保留曲目,如独唱曲《妹子你别走西部有奔头》、《啊黄河》、《怀念才是深情的酒》、《中华大地美》、《我的家园》、《背影》,合唱《中国放飞你的辉煌》、《紫荆花》、《中国西部》等等。获得过多次国家级歌曲作品比赛二等奖3次、省级比赛一等奖5次,二等奖10余次,三等奖若干。可谓是盛放在乐坛上的一朵奇葩。

  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他将灵感与才华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传达出他对时代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应邀为许多企业、学校、金融部门写过行业歌曲。

  心系教育 著作等身

  在这个喧嚣烦躁,追名逐利的社会中,面对杰出的成就,他从不居功自傲,依旧恪守己道,勤勤恳恳地从事着他所热爱的音乐教育事业。

  见过李德隆老师的人在第一次接触时就会被他的平易近人所感染,他和蔼亲切,严谨认真。面对记者的采访,他都细心聆听,并认真全面地回答每一个问题。或许正是这样的处事态度,对他人的爱,对生活的热忱,成就了他的音乐事业。他努力地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他的人格魅力同他的作品一样,绽放异彩。

  除了创作之外,李老师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如何把音乐与艺术的精髓教给学生之上。他对待学生总是严格要求与和蔼可亲结合,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教学研究博众家之长,走在学术前沿。他用他的博爱感染学生,他用他的智慧引导学生。学生们将他比喻成芭蕉树:将自身的营养输送给小芭蕉。李老师无怨无悔的做着这棵芭蕉树。

  作为一名教师,他热爱那三尺讲台,他享受为学生讲授传统文化课程、排忧解难的过程。他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工作的方式和目标。他不赞成传统灌输性质的教学,因为那样就破坏了音乐本身的美和魅力。所以他反对如今的学生将考级作为学习乐器的目的。音乐是一门艺术,是一个需要用心去感知的世界,如果把学习音乐作为追名逐利的敲门砖,不仅对音乐本身不公平,也是对自身品位的降低。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多年来如一日,兢兢业业,不断创作研究,为我国音乐理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力量。

  为了更广泛的传达他的教育理念,为使我国在音乐等传统文化理论教育方面更加完善,多年来已出版了专著《实用歌曲创作理论》、《师音乐教育学概论》、《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文化解读》3部专著,他《李德隆艺术歌曲精选》不日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音乐学》《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探索》《音乐表演》等核心刊物发表《和声学及和声教学的文化解读》等学术论文30余篇。其论著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20余项。另有数篇散文见刊。他的个人成就入编所有音乐人视为殊荣的《中国音乐家辞典》。他还曾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多次评为“教学科研骨干”,2010年9月他当选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为艺体类学科争得一个席位。

  对这些荣誉,李德隆老师没有看得太重,他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同样得到了等价的回报。在荣誉的光环下,他将继续保持一贯的低调作风,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将自己的满腔热忱奉献给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

  立足科研 不断挑战

  李老师在音乐与教育方面可以用硕果累累来形容,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诠释对音乐教育事业的热爱,他将生命的意义与他的音乐联系在一起,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音乐。

  为了更多的开拓我国音乐的角度与视野,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2项,校级课题多项,在研省部级课题1项,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其研究成果对我国音乐行业发展乃至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项目也获得了多项厅、市级科研奖励。围绕他有一个较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他抱着勤奋踏实,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的态度,面对他的生活,他的音乐创作,他的教学生涯。他用他的才华为大家奉献了脍炙人口的歌曲,用他的孜孜不倦创作了价值不菲的论文与项目,用他的点滴心血铺开了学生的成长之路。他穿行于线谱与音符之间,与它们对话;他站立在圣洁的讲台之上,为学生无私奉献;他行走在音乐与生活的道路上,将那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四溢。然而他始终乐在其中,无论付出多少汗水与韶光,他都坚持与音乐同行,音乐带给他力量,音乐带给他快乐与幸福。

  让我们走进这位音乐的同行者,分享他与音乐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对话李德隆

  记者:李老师您好,您的才华在您的作品中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今您的项目获得了多项大奖,您个人也被评为四川师范大学第二届校级教学名师。面对这些荣誉,您怎么看呢?

  李老师:过奖了,其实这些荣誉都只是对我的工作成果的一个肯定,我不是为了这些荣誉而创作那么多作品,但是荣誉可以激励我更加努力的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当然面对荣誉是要有警惕心的,得意忘形,失去基本的人品,那便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

  记者:现在是商业化社会,音乐也是逐渐地大众化商业化,传统文化流失越发严重,有的音乐甚至失去了本质,对此现象您怎么看呢?

  李老师:时代在发展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音乐自然也会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某些恰当的商业化运作时可以对音乐起到正面的宣传作用的,传统与现代是可以完美地结合的,但是在此过程中要保持住音乐的精华,就像我们很多致力于传统文化教学的老师一样,我们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保留住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希望它能永远传承下去。至于音乐的本质,我想音乐本身都是好的,关键是欣赏音乐的心是否干净,我相信只要用心欣赏,都能体会到音乐所传达境界的。

  记者:说说您为什么坚定的选择与音乐同行呢?它就没有给您造成过困扰吗?

  李老师:我一开始选择了音乐,就要坚持到底呀,做任何事都是一样的。我从音乐中得到很多乐趣,它是我抒发情怀与灵感的一条渠道,它让我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让我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困扰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创作不出好的作品、繁杂的琐事、莫名的委屈…….等等,都会造成困扰,当然也是音乐教会我用豁达的态度来面对这些困扰。听听音乐,特别是欧洲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就会将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这两个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几乎人人都有苦难的不凡人生,是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我,是他们的作品激励着我。所以我始终与音乐同行。“以乐为乐,以乐取乐”。

  记者:您说您的作品以民族风格的居多,在文化多元的时代,您是如何取舍的?

  李老师:第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个民族一味的模仿他人的文化,自己的文化会被同化,甚至被取代。当这个民族的文化被别的文化取代,那意味着这个民族要被取代直至灭亡。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和人为的原因,在传承方面出现了危机。作为一个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最大限定度的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作曲家,应该身体力行的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第二,为了作曲,我无数次的到民族采风。通过采风,我深入的懂得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使我更加熟悉中国民族音乐,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是文艺创作的规律。所以,不仅我的作品以民族风格的居多,而且在民族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不亚于作曲方面的成果。我很欣慰,本科阶段,我的主课老师卜锡文先生领我走上了民族音乐创作之路,后得到了江明惇、黄白、杜亚雄等先生的指导,作曲方面得到了赵晓生先生的指导。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遇到好的老师!

  要说明的是,我的创作范围较广,民族风格的创作是我的重点。

  他坚定的选择音乐,做它的同行者,他心无旁骛,一路付出,一路收获。同时他将自己从中体会的美好,用他的作品传达给大家。携着音乐赐予他的豁达的人生观,他用自己的心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奉献,并带领着更多人,与音乐一路同行!<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