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4日召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3日16:40  中国政府网

  勇立潮头向未来

  ——迎接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综述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电(记者 余晓洁)5年,对于科技发展的漫漫长路,只是短暂一瞬。然而,中国科技却在过去5年留下了永不落幕的精彩。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第一个五年。坚持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界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涌现出一批勇立潮头向未来的科技才俊。

  深化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回首过去5年,通过深化改革,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企业“挑大梁”“唱主角”,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近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三分之二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

  “十一五”期间,更多的科研院所,走出院校‘围墙”,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脊梁。

  早在30年前,为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状况,我国拉开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基本方针。

  “上世纪末开始实施转制的各部门院所,现在很多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头羊。”科技部部长万钢说。

  华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由华中科大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改制而成;湖南博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脱胎于中南工业大学粉末冶金研究所;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

  自1999年以来,全国1300多家科研院所陆续完成企业化改制。科研院所数量大幅减少,从体制上缓解了产业类院所游离于经济主战场之外的困境。

  改制中诞生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佳的“明星”企业。红土地的创新脊梁正经历精彩嬗变,在引领、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迸发出蓬勃生机。

  重大专项:“大兵团作战”催生更多“中国创造”

  12英寸65纳米刻蚀机在5个亚洲客户芯片生产线投入使用。

  在TD-SCDMA基础上,研发出TD-LTE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技术标准提案入选国际电信联盟后选标准。

  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16种重大新药获得新药证书,血脂康等多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获准在欧美国家开展临床试验。

  ……

  过去5年,作为“新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强大引擎”的我国科技重大专项,结出了累累硕果。

  无疑,覆盖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在下一个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将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

  “2010年下半年,所有四大板块16个重大专项经受了专家组最严格的监督评估。专家和部门、企业负责人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在产学研‘大兵团作战’中,构建上中下游贯通的创新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整体自主创新的‘系统动能’,是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然选择。”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说。

  比如,“集成电路装备专项”聚集了产学研各类承担单位130多家,涵盖电子、通信、机械、化工多个行业,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等18个省份。

  “长电科技成功研发全球体积最小容量最大的USB存储模块并进入量产,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单位成立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到目前为止,已获授权专利59项,发明专利24项……”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燮康说起企业的自主创新时如数家珍。

  5年间,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科技创新在服务国家重点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2009年,56个国家高新区工业增加值1.54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10%;国家高新区万元GDP能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5%。

  惠农惠民:科技从“象牙塔”走进百姓的生活

  惠及百姓,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近年来,科技丢掉面纱,融入百姓生活。

  粮食安全,全球关注,尤其是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在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张、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条件下,是什么支撑了我国粮食的丰产?

  “是农业科技进步!”年近五旬的江西南昌农民李钱水说。

  2004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以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为主攻方向,覆盖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12省的粮食主产区。

  7年来,建设丰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6.83亿亩,共计增产粮食4009万吨,每亩每年节本增效100元左右,增加经济效益589亿元。

  科技,正在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不久前,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取得了新药证书。这是世界上首个获准上市的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为了这一天,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邹全明和他领衔的科研团队整整奋斗了15年。

  “我国是胃病大国,胃病的治疗手段存在很多不足,效果也不理想。”邹全明说,研制幽门螺杆菌疫苗,将实现从源头上防控病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医疗社会价值。

  科技,正在为人民的生命保驾护航。

  今冬,专为C919国产大飞机准备的试飞跑道正在施工。

  C919,中国首架自行研制的大型民航客机,将于2014年首飞。用不了多久,这一中国机型将和空客、波音一样为人熟知。

  当下,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抓紧建设,2012年前建成通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正研制时速500公里以上的真空高速列车,预计10年后投入运营。

  即将开启的“十二五”,“中国速度”还将继续升级,载着国民驶入“大交通时代”。未来,中国的高铁奇迹还将带给世界更多的惊叹。

  科技,正让百姓脚下的路四通八达。

  人才为本:“第一资源”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栋梁

  尊重人才,尊重创新,是祖国对优秀儿女的庄严承诺。

  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是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上,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中流砥柱。

  近年,我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现部分领域由“跟随”到“领跑”的跨越。

  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仓活动技术的国家;嫦娥一号、二号相继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成功完成载人潜水器3000米海上试验,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领域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据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中青年人才成为科技人才队伍主体力量,依托国家重点科技计划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人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2009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由2005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至2009年第9位。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8万件,比2005年增长142%。

  新世纪是科学技术的春天,也是科技工作者的春天。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平台上,我国连续重奖在科技前沿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卓越建树的专家学者和科研项目。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10年来共有16位科学家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十二五”规划建议写道。

  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再次迎来科技界的朋友,为这些国家的栋梁之才颁奖,勉励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上,再出发——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科技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