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散步履维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4日04:35  京华时报
鼓楼东大街92号院狭窄的巷子内堆积了大量居民的杂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鼓楼东大街92号院狭窄的巷子内堆积了大量居民的杂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未来5年,中心城区人口疏散再度被提到重要位置。根据规划,到2020年前,本市中心城区平均每年要疏散约4万人。

  人口疏散已历数年,但步履维艰。十一五期间,这一任务并未完成。新的5年,能否实现目标?对此,政府希冀通过大规模建设定向安置用房的方式,解决这一难题。

  “故土”难离

  搬迁的话是买还是租?买,怕买不起;租,怕租金贵。

  通过只能容一人进出的过道,刘兵走进十几平米的家。1月的北京,分外冷。

  刘兵住在东城区鼓楼东大街92号院。院子里的30间房子住着29户人,每户平均只有16.8平米。儿子成家后,刘兵在房顶加盖了一间房,有七八平米。

  几年来,这个地方要搬迁整治的消息多次传出,但一直没有付诸实施。

  尽管居住条件差,刘兵对搬迁仍很不情愿。

  在这里住了30多年,在这个皇城根儿下,“内心的感觉都不一样”。这种感觉,在别的地方找不到,离旧城越远越找不到了。住的时间长了,感觉这里像“故土”,很难离开。

  这种感觉,诸多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有。出门就有老邻居,遛弯儿聊天都很熟悉,出门也不怕丢东西,总有人照应。

  另外的好处,比如附近有医院、好学校,都是他们很在乎的。

  刘兵的孙子一岁半了。他说,现在能在一个好的学区太重要了。

  还有一条很重要,现在这里的房子属于房管所,一年的租金才200来块钱,搬迁的话是买还是租?买,怕买不起;租,怕租金贵。

  开发商不愿投资

  普通的开发项目进不去,因为这些区域的房子不能再建高,最多建两层,开发商无利可图。

  “故土”难离的心情在西城区白塔寺地区的老人中也广泛存在。安平巷的王治说,“老母亲肯定不愿意走,住了一辈子,而且这里离医院也近,看病方便”。

  这里,曾在2010年非常接近搬迁。

  在赵登禹路上,安平巷看上去比一般想象的胡同更整洁宽敞,胡同外观已经在近两年的修缮中翻新。

  50多岁的王治和80多岁的老母亲在这里住了50多年。这个普通四合院有10多间房,住着10户人。

  “就是冷,你看这空调老开着,没办法,电暖气带不起来,我妈那屋得一天天开着空调。”在这个冬天里,寒冷是王母最深的感受。

  对于将被拆迁疏散的消息,居民早有耳闻。消息内容丰富,“听说一平米补10多万元。”王治说,他还是想看到具体补偿政策再说高。补偿听起来挺高,可能还是买不了城区房。

  事实上,白塔寺地区改造确曾列入政府计划。

  西城区住建委负责人透露,去年曾计划启动白塔寺地区的旧城改造。考虑到该区域人口密度大、环境差,希望改善居民生活状态,已进行了测量等工作。此后,因开发商不愿意去、政策难制定,计划搁置了。

  该负责人表示,像这样的区域,普通的开发项目进不去,因为这些区域的房子不能再建高,最多建两层,开发商无利可图。“我们正在等市里的政策,土地怎么开发,房子产权怎么过户,很复杂。政策下来了,我们再去跟居民谈”。

  长期关注人口疏散问题的民进东城区委委员俞金尧说,旧城(主要是现二环内范围),特别是旧城内的文保区,人口疏散难度最大。因为,受文物保护的要求,原地不能进行大规模建设,难以吸引市场资金。而人口疏散安置的巨大资金要求,对政府的考验太大。

  失去的几年

  过去几年,对人口疏散工作而言已经失去,接下来的5年,必须要有更灵活的创新,才能完成任务。

  俞金尧说,人口疏散的关键还是在补偿。2010年之前,人口疏散的任务主要是各区负责,区财力难以承担补偿安置费用,导致目标难以完成。

  以东城区为例,根据原规划,2020年需外迁人口至少15万,平均一年疏散1万人。2004年,东城区旧城内的户籍人口为48.17万,到2005年减至46.03万人,疏散2.14万人,这与当时大规模的拆迁有关。

  此后,旧城人口外迁工作步履维艰。到2007年,东城区旧城的人口降至44.53万人,每年大约减少7500人,已不足每年外迁1万人的平均数了。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人口疏散工作已变得十分困难。奥运前半年时间,东城区改造居民房屋多达2200多户,但疏散搬迁居民仅150户,远低于疏散四分之一(约500户)的目标。

  2009年,东城区提出以南锣鼓巷文保地区为试点,提供更大的政策优惠,鼓励外迁。根据计划,2009年应疏散搬迁居民大约700户。以一户3人计算,就算如期落实计划,外迁人口也只有2100人,远达不到年均外迁1万人的数量。由此可见,到目前为止,东城区旧城人口疏散工作的实际进度与规划目标相差甚远。

  东城区只是全市人口疏散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08年,城四区疏散了2800户,2009年疏散2004户。以每户3人计算,过去两年疏散的居民不足1.5万人。而根据规划,同期疏散人口应为8万。可见,人口疏散工作进展缓慢是全市性的状态。另一方面,部分旧城区域内新增人口数量超过外迁数量,部分抵销了外迁人口的成果。

  俞金尧说,过去几年,对人口疏散工作而言已经失去,接下来的5年,必须要有更灵活的创新,才能完成任务。

  政策房诱惑

  买政策房的机会很难得,好位置的政策房会越来越稀缺。作为人口疏散能定向获得安置房,如果排队等摇号“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实际上,创造条件,让居民愿意搬迁的尝试已经进行,比如东城区在朝阳建设安置房——弘善家园,用作天坛、前门、金鱼池等地的人口疏散。吸引居民搬迁的,是这里良好的位置和购买政策房的难得机会。

  1月11日,李强在小区外等候送家具的。等书房的家具齐全后,他在弘善家园的新家就算装修告成了。

  尽管在寒风中等候,他依然掩饰不住兴奋。这个新家,着实让他满意。

  首先是位于东南二环和三环之间的位置相当好,出行很方便;其次是医院和学校,包括商业配套很齐全,生活很便利。最大的改变是,新房有80多平米,比他原来的住房足足大了60多平米。

  李强原来住在天坛东侧一栋两层简易楼内,一家3口挤在一间18平米的房间内。2008年前后,也谈过搬迁,说按货币补偿,可以补偿四五十万元。当时考虑,这些钱听着不少,可在城里很难买得起商品房,就想再等等。去年,终于得以和前门、金鱼池等地的居民一起搬迁到弘善家园。

  李强得到的是二居室,按照4900元/平米的价格购买。“只要家里拿得出钱的,基本上都愿意搬迁”,李强说,主要是买政策房的机会很难得,好位置的政策房会越来越稀缺。作为人口疏散能定向获得安置房,如果排队等摇号“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

  刘兵担心的问题,在李强的搬迁中基本得到了解决,就连当初的老邻居都搬迁到附近的楼盘,“串门也没啥问题”,李强对这点特满意。

  “筑巢引凤”

  疏散人口不是政府下个死命令,都谁谁谁搬,而是政府要盖好房、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吸引市民愿意搬迁,达到既保护历史名城,又改善市民生活的目的。

  俞金尧说,由区县主导进行人口疏散,各自为战,力量不足。近年来,市政府已经关注到人口疏散进展缓慢的情况,统筹力量加大。从去年开始,开始一轮大规模的建设对接安置房,以期“筑巢引凤”。

  俞金尧介绍,根据市住保办在2010年与原城四区重新核实的数据,该地区需外迁总人口为13.4万户。为确保旧城保护等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拟按照800万平米的总建筑规模安排定向安置用房。在此前已安排200万平米定向安置房的基础上,按照就近安置、交通便利的原则,2010年相关区县再为中心城区安排定向安置房建筑规模600万平米,其中朝阳120万平米、昌平100万平米、丰台40万平米、大兴100万平米、通州80万平米、顺义80万平米、房山50万平米、石景山区30万平米。

  目前,新东城、新西城人口疏散定向对接安置房多数已经开工或即将开工。根据计划,这些安置房多数将在2013年完工。届时,大规模的人口疏散有望展开。

  对于新的人口疏散目标,东城区常务副区长徐熙强调,“疏散人口不是政府下个死命令,都谁谁谁搬”,而是政府要盖好房、创造环境、提供服务,吸引市民愿意搬迁,达到既保护历史名城,又改善市民生活的目的。

  根据规划,在未来5年中,有序疏解核心区人口将成为重要任务,主要是通过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严格控制核心城区教育、医疗、行政办公设施的新建和扩建,严格控制中心城新增大型商业设施和大面积住宅。通过兼并、重组、出售等市场运作方式,推进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转移。实施旧城有机更新,继续加强文保区搬迁腾退力度,制定鼓励中心城人口外迁的优惠政策,引导人口向外转移。

  事实上,在一系列对接安置房确定建设的同时,东城、西城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向外配套的安排也在协调之中,新城兴业也在同步安排之中。此轮“筑巢”之后,诸多“凤凰”飞临或可期。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居民均为化名)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易靖 文静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