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明朝建文帝失踪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5日09:22  新安传媒网

  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的失踪,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它与和氏璧的失传、武则天无字碑以及宋太祖的去世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年之后,近年来突然出现了好几种说法,都说“破解”了这个历史之谜。然而,仔细看来,他的下落是个谜,他的身世也充满传奇。

  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他在位时,太子朱标就去世了。朱标有五个儿子,长子朱雄英也先于父亲夭折。按照封建礼法的规定,大明朝的皇位应该由太子的二儿子朱允炆接替,但朱元璋赏识的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朱棣聪颖,而且英武有谋略,文武双全,曾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战功卓著。朱元璋认为这些儿子中,只有朱棣是最像自己的,因此,他内心里更希望立朱棣为继承人,但他又担心以“立能”代替“立法”,会引起大臣们的反对,于是就郑重其事地将这个问题提交大家讨论。有的大臣怕得罪太祖,就缄口不语;有的大臣觉得这是太祖心中有鬼,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问题当作“问题”提了出来,有损体统,便干脆质问太祖:“如果立燕王朱棣为储,那么,陛下的其他儿子就不会有想法?陛下又准备置他们于何地呢?”

  朱元璋没办法,只好立长子的次子——朱允炆为皇位继承人。这本来是应该的,但朱元璋的这番折腾,无疑点燃了朱棣心中篡夺皇位的欲火,为日后宫廷事变埋下了祸根。

  伍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在明朝历史一章,其中有“郑和下西洋”一节。郑和下西洋的事,就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时代。历史教科书上称,郑和下西洋到过亚洲、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带去瓷器、丝绸,换回香料、珠宝,加强了中国与所到各国的友好关系。其实,明朝正史上明确记载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惠帝,就是建文帝。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逃亡海外了,于是派遣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的踪迹。

  建文帝是否葬身火海,这在当时就引起过人们的怀疑。《明史》中就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即有人说建文帝从地道中逃走了,并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正统五年(1440)——建文帝“失踪”才39年,有一个年已九十的和尚从云南到了广西,称自己就是建文帝。当地知府听了吓坏了,赶紧向朝廷汇报。朝廷派人查出这个和尚并不是建文帝,年龄也不相符。结果,这个和尚坐牢了。

  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细节——朝廷派人调查,使人感到蹊跷:如果建文帝当年已经被火烧死,现在还用得着什么调查?下令知府抓住这个“假冒伪劣”便是了。之所以还派人调查,显然朱棣还想“看个究竟”,而这一念头的产生,只能说明他当年对安葬的“焦尸”身份存有怀疑。

  《明史纪事本末》中又有这样的记载,建文帝流浪三十九年,在明英宗正统二年(1438)被人认出,朝廷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宫中有个老太监,名叫吴亮,过去曾侍奉过建文帝,叫他来辨认。建文帝一见,就问:“你是吴亮?”吴亮回答说:“我不是。”建文帝说:“过去在御便殿,有一次我吃饭时,掉了一块肉在地上,你趴在地上把它吃掉了。你忘了?”太监吴亮闻言大哭。建文帝从此入居宫中,寿终正寝。

  还有个现象,也使人容易想起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被烧死,即有明一朝,一直没有皇家子弟祭拜建文帝陵墓。建文帝本来有兄弟五人,除了早年夭折的老大之外,还有三个弟弟,如果燕王朱棣安葬的真是建文帝夫妇,那么,应该有朱氏子弟上坟祭拜,但时至今日,连建文帝的坟墓在哪儿都没有人知道,哪还谈得上祭拜呢?

  郑和西洋找允炆

  建文帝像

  贰

  山雨欲来风满楼

  朱元璋去世时,除了留下立储朱允炆的遗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交代:分封各地的儿子们,在三年之内不要回京奔丧!这显然考虑到燕王对孙儿皇位的威胁。事实果真如朱元璋所料:他去世的消息刚刚传出,燕王朱棣立马南下奔丧。当他到达现在的江苏淮安时,被兵部尚书齐泰派人侦察发现,立即以太祖遗诏的名义,责令朱棣回北京。

  毕竟是亲父亲去世,连遗容最后都不能看一眼,燕王朱棣实在悲恨不已,他与其他兄弟们一样,只好含泪走回自己的封地,但他内心里对这个侄儿的愤恨,已经不言而喻了。想除掉这个侄儿取而代之?谈何容易!有父王的那道遗诏在,兄弟们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是,机会还是由这个侄儿送来了:侄儿的“削藩”,不正为他“清君侧”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吗?

  谋臣姚广孝为燕王起兵做了两件事:一是铸造钱币,为朱棣提供充足的财源;二是在燕王府地下挖了一个巨大的兵工厂——造剑。为了掩盖铸剑的声音,姚广孝在地面上挖了一个很大的池塘,养了成群的鹅鸭。叽叽嘎嘎的鹅鸭叫声,将锻铁铸剑的动静全部混淆了。

  有了经济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朱棣开始“清君侧”。但是,大明江山经过朱元璋几十年的治理,燕王想一举“靖难”,确非易事。从洪武三十一年起,前后经过两年时间,燕王这边攻下一块,那边又丢失一片,进进退退,虽然也曾打到长江北岸,但很快又要回兵护城。这样的拉锯战,消耗了燕王的实力,也磨灭了他进取南京的激情,他准备回北京,继续安心地当他的“燕王”。

  见此情景,姚广孝给了他一剂强心针——燕王,你征战两年,是争皇位,还是要地盘?燕王说:“不要地盘,要皇位。”姚广孝说:“这就对了!陛下可以领轻兵,直取南京,何必回顾地盘?”

  朱棣闻言豁然开朗。

  叁

  建文帝不知所终

  燕王带领的精锐之师驾船擂鼓,从江北南下。朝廷守军在江南一看这阵势,纷纷逃溃。建文帝派人过江议和,愿意划江为界,叔侄各占一边,但胜券在握的朱棣哪里舍得放下唾手可得的皇位——他断然拒绝了侄儿的请求。1402年六月初三,燕王的部队攻占南京皇宫。当燕王进入皇宫时,皇宫正烈火熊熊,建文帝已不见踪影,皇后以及7岁的皇太子文奎都不知去向。

  燕王朱棣下令清宫三日,只找到了建文帝的第二个儿子——2岁的文圭。几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之谜就出现在这里。

  正史记载称,燕王朱棣进宫找了三天后,“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即宫中人从火堆中扒出了两具尸体,说是皇帝和皇后的。由于尸体是已经被烧焦了的,因此难以认清到底是不是“帝后之尸”,但史书中依旧记载称,朱棣见了被烧焦的尸体后,抚尸痛哭,称:“我是来帮助您整治朝廷的,您为什么要这么干呢?”随后,朱棣下令以帝后之礼仪、隆重安葬了这两具焦尸——既然建文帝死了,那么,他也就安然地走上金銮宝殿,成为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也即明成祖。

  建文帝在宫中葬身火海,这是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即《明史纪事本末》中的“出家为僧说”。该说认为,朱棣破城时,建文帝知道这个叔叔一向手段毒辣,决定“自决”——携宫妃们纵身火海,一了百了。这时,一位老太监出来制止说:“陛下,您爷爷临死时,给您留下了一只铁箱子,让我在您大难临头时,把箱子转交给您,这个箱子现藏在奉先殿内。”宫人立即从奉先殿抬出这只箱子,打开一看,里面有三张度牒——僧尼身份证;三套僧衣,一把剃刀,还有一封遗书,称“建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这样,建文帝等三人立即剃头、换衣,带着九个人,来到位于太平门内的一扇小门——鬼门。小门仅能容一个人出入,九个人弯着腰,从这个狭窄的通道出去,外面是水道。水面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僧人。僧人招呼建文帝等上船,并叩首呼“万岁”。

  建文帝问僧人:“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僧人答道:“我昨夜做了个梦,梦见你爷爷。他也是个出家人,叫我今天在这儿等你,接你入观为僧。”

  从此以后,建文帝出家为僧了。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建文帝出家为僧一说很难成立,原因是燕王朱棣派兵已将皇宫层层包围,建文帝想出逃是不可能的;再说,后人在南京明皇宫四周并没有找到所谓的“鬼门”“御沟”等暗道。可也有人认为,大火之后,除了皇帝和皇后不见了之外,建文帝的大儿子、7岁的朱文奎也不见了,也没有记载说找到过儿童的尸体,也就是说,朱文奎可能跑了——既然7岁的孩子可能出逃了,那么,建文帝为什么就不能逃命出去呢?

  燕王找到建文帝2岁的小儿子之后,将这棵幼苗囚禁起来,直到这个侄孙57岁才被放出来。史书记载,57岁的朱文圭被放出来时,除了会大小便和要吃的之外,什么都不知道,连牛马都不认识。

  郑和下西洋起锚地:刘家港

  肆

  两种说法

  陆

  新说迭出

  关于建文帝出逃为僧的下落,除了上述的回宫老死之外,近年来又出现了五种新说法。

  福建宁德说。几年前,福建宁德蕉城区上贝村发现两座古墓,当地学人提出怀疑,说是建文帝夫妇的墓。然后,又有人根据这些怀疑而编成了一个有关建文帝逃亡至此的完整故事。

  此外,还有湖北洪山宝通寺说,江苏吴县说,四川望京寺说,湖南新田武当山说,青海瞿昙寺说,贵州“红崖天书”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是“后起之秀”,用毛佩琦先生的话说,关于建文帝下落之谜的探讨,目前已经“几乎无路可走”,这些“新说”虽然对探究建文帝下落之谜有益,但谁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说服世人,至少从目前看来,它仍将是个谜。

  □ 本报记者 丰吉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