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月17日文章 题:美中峰会,过去和现状(作者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中国政策研究项目主任沈大伟)
本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判断此次胡锦涛访美前景的办法之一是将它放到此前中美峰会的历史背景下来看。
中美峰会的六种模式
首先是能被称为“改变世界”的峰会。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一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轰动世界的事件——和1979年邓小平访美会见卡特总统均是如此。这些峰会使中美两国达成共同的战略目标,重画了冷战棋盘,从而改变整个国际政治格局。
另一种峰会模式是旨在“让双边关系制度化”。这些峰会达成大批协议,促使两国政府机构就科技、教育、法律、军事、环境、能源等各种问题进行接触。1979年邓小平访美就是一个例子。另外还有 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和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
还有“保持接触型”峰会,这类峰会一般是旨在保持接触、稳定两国关系。 1975年福特总统会见毛泽东就是如此。
然后是“庆祝性”峰会,一般发生在两国关系友好时期。1989年老布什访华、1998年克林顿的8天中国行以及2006年胡锦涛主席与小布什总统在华盛顿举行的峰会均是如此。此类峰会一般在两国关系没有太多摩擦、气氛非常积极和谐、两国政府认为双方“同大于异”的情况下举行。
还有“危机管理型”峰会。1993年克林顿在西雅图会见江泽民,1997年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均属于此类峰会。2001年10月小布什在上海会见江泽民。2002年小布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也带有类似的目的,旨在缓解紧张气氛、稳定两国关系。
最后一类峰会或许可以描述为“期望落空型”峰会。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就是一个例子。当时美方代表团带着很高的期望来到北京。
或是三种模式的混合
鉴于过去中美峰会呈现的多样化模式,我们对此次胡锦涛访美有什么预期呢?
我认为在上述6种峰会模式下,此次中美峰会很可能是“保持接触型”、“危机管理型”和“期望落空型”峰会的混合物。
它会是一次旨在“保持接触”的峰会,因为两国政局都处于过渡期。双方都感到在政府换届到来之前有必要保持一些连贯性。
这将是一次危机管理的首脑会议,因为过去一年来两国关系中酝酿一些累积性的危机。
最后一点,首脑会议之后美国可能将再次对中国抛弃幻想。
在上周几次高姿态的演讲中,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商务部长和财政部长均就美国期待中国未来在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中要做到什么提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目标。这些可能是一些合理的期待,但是北京不大可能会达到,全部达到肯定是不可能的。
中国过于专注于国内事务,以至于无法达到华盛顿对它所要找的世界伙伴的要求,而且中国在任何情况下都对美国的动机抱以深深的怀疑。美国的其他要求也违背了北京在政治考虑上的先后顺序。
由于北京无法以及不愿意达到和满足华盛顿的期待,美国因此而失望是确实可能的。
所以,这次首脑会议可能会带来某种必要的稳定,但另一种结果也可能是美国的失望以及中美可能建立不起来真正的伙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