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国农业遭异常气候考验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4日18:4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张辛欣)新年伊始,接踵而至的暴雪和冻雨将我国西南化为银装素裹的世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时此刻,千里之外的华北、黄淮等粮食主产区正陷入干旱缺水的局面。

  异常天气引发的冰火两重天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敲响警钟:如何采取得力措施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一场抗灾保丰收的战役正在打响。

  南方雨雪北方干旱 异常气候考验中国

  近日,贵州再次遭遇雨雪冰冻灾害,不少路面都结上了一层冰。和天气一同坠入冰点的,还有人们的心情。“6个大棚严重损毁,10多亩蔬菜70%受灾。里外损失超过3万元。”看着一夜“冻僵”的蔬菜,铜仁地区万山特区龙江村村民刘洪水忧心忡忡。大范围的低温冻雨天气盘踞西南地区。本应山花烂漫的地方,如今风雨飘摇。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我国南方降水日数普遍在8-10天,其中贵州西部、重庆西部、湖南东南部等地有10-12天。

  就在南方白雪皑皑之际,北方的初雪已经“迟到”了很久。1951年至今,北京初雪平均日期出现在11月26日。但直到今日,北京依然没有下雪的迹象。“只刮风不下雪,这滋味太难受了!”北京市海淀区居民肖丽丽一脸无奈。

  在河南省杞县阳堌镇西铁岗村,自打麦播以来已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成片的麦田泛着枯黄。

  这样的场景在华北和黄淮地区随处可见。

  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和安徽六省区,去年10月以来的平均降水量仅40.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3%,降水减少使得这些粮食主产区冬小麦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

  “这是1961年以来的历史同期第二少局面,是气候异常在作祟。”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张培群解释说。

  去年11月中下旬,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明显调整,导致冷空气更为频繁猛烈。这时,西南暖湿气流为南方输送了充沛的水汽,冷暖交汇形成大范围雨雪天气。而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华北、黄淮等地无法形成有效降水。“就好比一块干毛巾,无论你使多大劲,都拧不出水来。”张培群说。

  国家气候中心综合分析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大气环流异常仍不能根本改变,这意味着目前我国南方的低温冻雨和华北黄淮无降水局面仍将维持。

  旱魔肆虐粮食主产区 农业生产面临灾害挑战

  低温冰冻给南方蔬菜生产带来大范围影响,在不少地方,蔬菜价格出现了明显波动。

  在北方几个粮食主产区,持续的旱灾更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农业生产增加了不确定性。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039万亩,其中重旱898万亩。

  将这些数字还原到中国版图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全国受旱区域全部集中在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等粮食主产区!

  这是什么概念?

  以冬小麦为主的夏粮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约四分之一,仅河南一个省的冬小麦产量就占全国逾四分之一。发生在粮食主产区的干旱如果波及冬小麦生长,将为全国农业生产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这意味着什么?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特殊产品,是国家管理好通胀预期、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历史经验证明,一旦粮食大幅减产和投资需求膨胀“双碰头”,我国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波澜”。

  有专家认为,在目前国内粮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当前的旱情和雨雪天气将增强市场对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看涨的预期。

  尽管目前冬小麦没有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期,苗情基础较好,但若干旱持续下去,小麦能否增产丰收将面临严峻考验。

  柴油价格上涨,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增长等实际问题将给抗旱带来很大挑战,抗旱促春管任务十分艰巨。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说。

  在山东临沂,百年一遇的严重旱灾正在横行,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黄。“天太干了,水位下降了2米多,不好抽水。”临沂市庞居村村民张华正为今年能否有个好收成而揪心。

  在河南,捉摸不透的旱情正成为这个农业大省全力应对的头等大事。“如果过年后气温回升到日均3摄氏度以上,可以利用返乡的劳力进行耕种,否则真是够呛。”河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汤其林如是说。

  中央地方同心协力 抗灾战役全面打响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华北、黄淮等地区的旱情发展情况,做好抗旱的各项工作,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采取有力措施抗击南方部分地区雨雪冰冻灾害,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高度重视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及早安排、周密部署,事关今年粮食稳定增产,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紧要关头,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群众,各地区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同心协力,一场科学抗灾、确保生产的战役迅速打响。

  农业部制定抗旱的技术路线和应对措施,并派出20个工作组,分赴主产区调查灾情,指导农民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水利部要求,各地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进行摸底排查,加大抗旱投入力度,开展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切实提高抗旱水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气象局则通过加强干旱、低温雨雪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灾害分析,确保联动机制落到实处。

  受影响省份动员力量和资源,投入到抗灾当中。

  河南已投入抗旱资金2.6亿元,抗旱设备万台套。“我们要为春天抗旱做好充分准备!”鄄城县抗旱服务队队长郑茂杰说。

  山东开工建设一批抗旱应急水利工程,预计新增灌溉面积690万亩。在山东菏泽市鄄城县,抗旱服务队已进驻打井。

  在河北,在安徽,类似的场景随处可见。

  在贵州,在湖南,在重庆,抢收成熟待收蔬菜,及时清除积雪,成为各地的攻坚战。

  “科学谋划,及早部署,将使我们处于抗灾救灾的有利位置。”于振文说。

  灾害频发敲响农业警钟 长效防灾机制亟待完善

  “我种了一辈子地,近十年是越来越旱。”60岁的黑龙江省肇东市东升村农民于林堂认为,和过去的风调雨顺不同,现如今,干旱反倒成了一种“常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显示,今后,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更加频繁的出现。

  灾害频发正逐步成为常态,粮食生产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

  来自农业部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气象灾害损失粮食1000亿斤左右,每年因生物灾害损失粮食500亿斤左右。

  “这些自然灾害足以为我们敲响警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稳定,农业基础薄弱在今后较长时间都无法根本改变,在这个前提下,更应理性看待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考验,我国粮食产量从2000亿斤连续迈上8个台阶,达到1万亿斤以上的水平。

  实践表明,粮食生产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要巩固现有生产能力,又要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才能实现产量的新突破。在我国粮食生产来之不易的“七连增”基础上,还需要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确保粮食安全、农民增收。

  “要把过去作为危机应对的意识和措施常态化!”程国强说。

  近年来,成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粮食增收,我们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2009年冬天以来小麦主产区持续低温,中央财政特别安排5.3亿元对冬小麦主产区的5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施肥补助;2010年春,西南发生历史罕见干旱,国务院迅速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西南旱区玉米覆膜种植等给予补助……这些政策和资金犹如及时雨一般,对当年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然而,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要未雨绸缪。建立长效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有益于维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将保护农民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不仅体现在丰产的时候通过调整最低收购价保持合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在减产时,采取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抗旱保生产。

  ——确保粮食市场稳定,需要我们站在现有耕地和水资源紧缺的当下,进一步研究主要农产品调控机制,通过多渠道确保市场供应稳定。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利设施建设有益于提升农田产出能力。

  “这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我们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旱涝保收。当灾害来临时,不至于束手无策。”程国强说。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我国 农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