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交官剖析中美未来十年战略关系:合作是主流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6日10:08  南方日报
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 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

  物简介:鲁世巍,安徽无为人,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1989年进入外交部,曾在政策研究室、政策研究司(现政策规划司)、中国驻泰国使馆、外交部驻香港公署工作,主要从事经济和外交政策研究。现为外交部新闻司参赞。

  ●中美关系的新定位突出了伙伴内涵,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可以超越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为什么别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都没有人说他们强硬?这说明国际上对所谓的“硬”还是“软”,还是有着双重标准。

  ●中美在人民币问题上有分歧,要完全解决分歧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缩小分歧,扩大共识,还人民币汇率问题一个公道。

  ●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分歧和问题难点,但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1月18———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两国元首会晤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将引导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就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天,在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在六块电子显示屏开始同时滚动播出。

  “十二五”时期处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承前启后的一年,也是中国外交大发展之年。

  日前,外交部新闻司参赞鲁世巍就胡锦涛主席访美之行和中国外交新形势等问题接受了南方日报专访。

  鲁世巍表示,中美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分歧和敏感问题,但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合作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这次胡主席访美是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进行的重要访问,确立了中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定位,指明了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

  胡锦涛访美开启中美关系新十年新局面

  南方日报:胡主席此次访美,外交部的筹备工作想必历时已久,请问幕后有没有什么故事可以透露?

  鲁世巍:胡主席这次访美对中美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奥巴马总统在胡主席访问前就曾表示,确保这次访问成功是美中关系和美国外交的头等大事。中美双方都高度重视此次访问,准备工作很深入细致,不仅仅外交部参与,其他各有关单位部门也要参与。为确保此次访问取得丰富成果,中美双方就广泛领域,包括双边、地区、全球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和协商。

  外交部长杨洁篪应邀于1月3日至7日访问美国,就是为胡主席访美做准备。去年12月中旬,王岐山副总理率团到美国参加中美商贸联委会第二十一届会议,就有关经济问题进行协商,实际上也起到了为胡主席访美做准备的作用。去年12月,中断一年的中美军事交流恢复,解放军马晓天副总长访美;今年1月9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访华,也都为胡主席访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南方日报:历史上中美关系往往是通过高层互访推动。外界的声音说,这次胡主席访美是中美关系新十年的定调之旅,将为新形势下中美关系发展“定位、定向、定议程”,对此您怎么看?

  鲁世巍:这次胡主席访美是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伊始进行的,双方都希望通过这次访问为未来关系的发展指明方向。《中美联合声明》明确提出中美共同致力于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定位,是对积极合作全面中美关系定位的深化和发展。“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合作伙伴”这几个关键词的意义非常重要和深刻。相互尊重,表明双方应尊重对方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对方主权、安全、发展的利益。互利共赢也有多层内涵,不只是经济方面的。合作伙伴,表明双方不是对手。总的看,中美关系的新定位突出了伙伴内涵,表明中美两国关系可以超越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成为新时期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中国威胁论不能把维护国家利益视为强硬

  南方日报:回顾以往,中美在台湾、涉藏、半岛局势、人民币汇率、经贸、人权等问题上有分歧,2010年可以说是中美关系陷入低谷的一年吗?

  鲁世巍:2010年,由于美对台军售、奥巴马会见达赖、经贸摩擦等事件,中美关系一度出现困难,但对中美关系还是要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在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发展道路等方面存在差异,出现分歧和摩擦是难免的。但随着双方共同利益在扩大,共同责任在增加,中美关系多年来总是在调整中不断向新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发展。回首过去,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但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合作是主流,两国关系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南方日报:去年发生的一些外交摩擦,比如美国对台军售、中日钓鱼岛争端等问题,中国政府对这些问题做出的外交对策,使得外界认为中国政府反应“强硬”,该怎么理解外界这种声音?

  鲁世巍: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问题上,中国政府从来都是坚持原则的,从不让步、从不含糊。认为今天中国强硬的人可能没有好好读过新中国外交史,因此对中国外交政策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为什么别的国家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发动侵略战争,都没有人说他们强硬?这说明国际上对所谓的“硬”还是“软”,还是有着双重标准。

  总的来说,在国家根本利益上坚持原则立场与是否强硬是两码事,国与国之间打交道,关键看是不是占理。不能把一个国家维护本国根本利益和尊严的行为视为强硬。

  南方日报:一些国家因为中国经济实力提升而产生质疑或不良心理,甚至“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怎样才能改变他们对我国的看法?我们对待“中国威胁论”是一种什么态度?

  鲁世巍:“中国威胁论”炒作已久,花样百出,其基本论调是,认为中国发展强大,会对其他国家发展带来冲击,对其他国家构成军事和安全上的威胁,对现有国际体系带来挑战。最近,西方一些人说“国强必霸”,实际上也是在渲染“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伴随着中国崛起进程,短期难以消除。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事实说话,坚定不移地践行“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的理念,全方位地发展与各国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事务,以行动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政策宣示,扩大交流和沟通,进一步树立中国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

  双方汇率纠纷还人民币汇率问题一个公道

  南方日报: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美国指责中国的一个问题,您认为未来中美间的汇率问题还会存在吗?我们该如何应对?

  鲁世巍:中美在人民币问题上有分歧,要完全解决分歧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中美在汇率问题上存在商讨空间,双方应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对话和磋商,寻求问题的解决。

  南方日报:中国的公共外交在处理汇率认识矛盾这类问题上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鲁世巍:公共外交主要面对国内外公众,主要通过传播和交流的形式,专家学者、智库、企业和媒体都是重要对象。可以通过多举办双边或多边的专家研讨,增进国内外各界对汇率和经济平衡等问题的认识,缩小分歧,扩大共识,还人民币汇率问题一个公道。

  中美关系走势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南方日报:国家形象宣传片和胡锦涛主席的访美都是一种公共外交的方式吗?

  鲁世巍:国家形象宣传片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方式。作为首脑外交,胡主席访美对国家总体外交,包括公共外交,发挥了引领作用。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公共外交作为总体外交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

  这次胡主席访美,除了和奥巴马总统等美方领导人会晤会面外,还同美国社会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包括访问前接受美国主流媒体联合采访,访问期间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访问芝加哥市和专程走访了佩顿中学等,这些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南方日报:2011年中美关系的走势将是怎样的?

  鲁世巍:2011年,中美两国关系总体有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胡主席访美,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期待胡主席和奥巴马今年还将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和G20峰会期间会面。《中美联合声明》提到中方欢迎拜登副总统于2011年访华,美方欢迎习近平副主席此后访美,中美将举行第三次战略与经济对话。

  中美经济关系将进一步深化。中美两国之间虽然存在一些分歧和问题难点,但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合作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南方日报: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鲁世巍:“十二五”时期处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011年是中国战略机遇期承前启后的一年。

  大国外交方面,稳定发展与各大国的关系,继续构筑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合作共赢的关系框架。胡主席访美不仅对中美关系,对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也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周边外交方面,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0周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20周年以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为契机,深化睦邻友好、推进地区合作和机制建设,巩固有利的周边环境。

  发展中国家外交方面,深化传统友谊和务实互利合作,推进“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基础地位。

  多边外交方面,推进G20等多边合作,巩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成果,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领域外交方面,加强经济外交,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好;大力开展公共外交、安全外交,努力提高海外利益保护能力。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

> 相关专题: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更多关于 中美关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