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日本电影,包括 《罗生门》、《地狱门》、《千与千寻》、《入殓师》
本届奥斯卡亚洲覆没 近年来走进冲奖低谷 印度宝莱坞逐渐崛起 韩国未突破“零”提名
亚洲冲奥日本跻身“最强方阵”
日本电影《告白》曾一度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奖呼声最高的影片,但1月25日公布的金像奖提名名单让这一切都成了泡影——《告白》连入围资格都没获得。
这不仅意味着日本电影就此止步本届奥斯卡,还意味着亚洲电影这一次冲奥之战全军覆没。难怪有人唏嘘,除了日本在2009年凭借《入殓师》斩获最佳外语片奖,近几年,亚洲电影在奥斯卡鲜有露面。
是不是亚洲电影集体陷入了奥斯卡的魔咒?亚洲电影要怎样才能走出低谷?本报记者总结影业现状发现,亚洲电影要冲进奥斯卡,日本和中国将是关键。
亚洲电影·现状
冲奥之路艰难 日本走得最快
亚洲电影中,离奥斯卡最近的要算日本电影了,2009年,日本凭借《入殓师》斩获最佳外语片,人们不禁唏嘘,日本电影再次回归奥斯卡也已过五十多年了。
自1952年导演黑泽明凭借《罗生门》拿下首个最佳外语片奖,近六十年来,日本共在奥斯卡红地毯摘得14个奖项,诸如最佳服装、最佳音乐、最佳女配角,甚至导演黑泽明还摘得了“终身成就”奖,但唯独没有涉及奥斯卡的核心最佳影片奖。
再来看中国,虽然数次被提名,但从没真正染指奥斯卡,不过,业内对中国电影的看法是,如果从内容层面上谋求创新,那么冲击奥斯卡大有希望(详见A21版)。
拥有堪比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印度电影,近年来虽然“温度不减”,但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奥斯卡的成功,也不过再次印证了“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难怪印媒说,这部影片尽管以印度为题材,但创作班底却完全来自英美等国。
而冲击奥斯卡结局最惨的莫过于韩国,他们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就连“提个名”也是“相当的不容易”,韩国媒体自嘲为:“韩国电影每年都是热忱忱地去报名,但是每次都是灰溜溜地空手而归”。
用国内一位影评人的话说,亚洲电影的奥斯卡之路,走得确实不容易。
亚洲电影·日本
影坛元老出手日影走上红地毯
上世纪50年代,老一代日本电影大师曾为日本创造过辉煌:1951年黑泽明执导的《罗生门》、1954年衣笠贞之助执导的《地狱门》和1955年稻垣浩执导的《宫本武藏》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在那个时代,日本电影不仅是精细制作的典范,一些电影语言也被后来人写进了教科书。
有人说《入殓师》的获奖,是日本电影时隔54年的一次“回归”。而事实上,酝酿这次“回归”的,是《入殓师》身后庞大的日本电影的“集体复苏”。
2006年开始,日本影坛的元老纷纷动手,重振日本电影产业。当年,90岁高龄的市川昆重拍自己的代表作《犬神家族》,这部由石坂浩二和松岛菜菜子主演的影片,成为2年后市川昆去世时留给世界影坛的遗作。
2007年,山田洋次将他的新作《武士的一分》带给全世界,并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举办“山田洋次作品展”。2008年,山田洋次在开年拿出了新作《母亲》;他还将重拍《弟弟》,以纪念逝世的市川昆。
此外,宫崎骏的《悬崖上的金鱼姬》,押井守的《空中杀手》,96岁的新藤兼人执导的《石内寻常高等小学》,90岁的剧作家桥本忍则重新改写自己50年前的作品《我想成为贝壳》,让人感到日本电影扑面而来的“攻势”。
在重量级电影人拿出“艺术作品”的同时,日本电影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本土电影票房的突破——日本国产影片票房超过进口影片,这是近20年来的第二次。
一年不过有800部影片上映的日本银幕,终于还是在 日本电影人的努力下,以400部本土电影的亮相,迎来了票房上对进口电影的胜利。
亚洲电影·展望
亚洲冲奥日本是“种子选手”
走出国门亟待生活化思辨
在79届颁奖典礼上,中国剧本改编的《无间道》被“莫名其妙”地说成了“日本电影”。人们不禁感慨,日本电影在奥斯卡“刻下的烙印”更深。
距离奥斯卡,日本电影要比中国电影近。
从1986年至1991年,日本进入泡沫经济时
代。同一时期,日本的流行影像文化也在其经济力量的支持下开始大规模登陆美国,同日本人名下的房地产与日本汽车一样在瞬间遍布了美国各个地方。
如今,日本经济对美国的影响早已大不如前,但文化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大陆扎下了根,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有越来越受欢迎的趋势。
在2003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日本导演宫崎骏执导的动画片《千与千寻》一举摘得了最佳动画片奖的桂冠;2004年奥斯卡的最佳剧本奖获奖影片《迷失东京》虽然与日本人无关,但整个故事的舞台却是东京的大街小巷。
气功、筷子、刀剑,意味着神秘、新鲜、固执。符号化的东方文化,成为中、日电影人共同的难题,而日本人正以生活化的思辨方式找到了出路。
尽管高居日本电影票房的依旧有《口袋怪物》、《名侦探柯南》这样的幻想传奇,或者《花样男子最终章》、《嫌疑犯X的献身》这样脱胎于电视剧的电影。但是影评人已经从新电影《入殓师》、《弟弟》中,嗅出微妙的变化。
影评人称,尽管日本电影不会放弃商业至上,但是对于自己的当代文化和传统坚持,已经悄然融进了那些怀旧又有些尖锐的“商业电影”之中。生活化的思辨,正在成为世界观众通过电影看东方文化的一扇窗。
日本电影冲击奥斯卡历史
1952年(第24届)《罗生门》(导演:黑泽明)——最佳外语片
1955年(第27届)《地狱门》(导演:衣笠贞之助)——最佳外语片、和田三早(《地狱门》)——最佳服装
1956年(第28届)《宫本武藏》(导演:稻垣浩)——最佳外语片
1958年(第30届)梅木三吉(本名:梅木美代志,《再见》)——最佳女配角1976年(第48届)《德尔苏·乌扎拉》(导演:黑泽明)——最佳外语片(苏联电影)
1986年(第58届)和田惠美(《乱》)——最佳服装
1988年(第60届)坂本龙一(《末代皇帝》)——最佳音乐
1990年(第62届)黑泽明——终身成就1993年(第65届)石冈瑛子(《惊情四百年》)——最佳服装
1999年(第71届)《THEPERSONALS》(导演:伊比惠子)——最佳纪录短片2003年(第75届)《千与千寻》(导演:宫崎骏)——最佳动画长片
2009年(第81届)《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最佳外语片、
《回忆积木小屋》(导演:加藤久仁生)——最佳动画短片
亚洲电影·印度
借尸还魂外来和尚好念经迄今,印度人自己执导的影片冲奥的最佳成绩仍是最佳外语片提名,包括1957年的《印度之母》、1988年的《早安孟买》和2002年的《印度往事》。
而真正将印度电影拉近“奥斯卡殿堂”也许要算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由英国导演执导,讲述印度贫民窟男孩故事的影片,将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等8个奖项收入囊中。
不过,大部分印度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英国电影,在外国人的包装下,这部印度题材的电影“变了味”。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卢斯在评论印度电影时说:“印度主流电影看重的是演员的外表而非演技。女影星首先必须漂亮,然后应该舞跳得好。如果她们会表演,那自然锦上添花,但并不作为要求。”似乎在暗示,这样的印度电影似乎“奥斯卡理解不了”。
政府是后盾宝莱坞品牌有作为
尽管如此,印度电影的“海外发展之路”却不得不值得中国学习。政府的政策鼓励下,宝莱坞的制片路线以商业娱乐为主要导向。
近年来宝莱坞的歌舞片电影,甚至风行到美国好莱坞,北美、欧洲及澳大利亚等地也都流行看宝莱坞电影,学跳宝莱坞的舞蹈,成为印度最大的文化输出项目。
此外,21世纪以来,宝莱坞也积极改变了以国内观众为主的策略,开始了积极向海外发行之路。现在印度的电影出口已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英国和北美是印度最大的海外市场。
而印度电影在美国取得的收入也是美国电影在印度所取得收入的数倍。2010年,《风筝》在北美票房周末排行中冲入前十名,再一次证明了宝莱坞电影在北美开拓市场的勇气。
亚洲电影·韩国
屡战屡败 奥斯卡“零提名”
说到韩国电影,这也是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主力,《春香传》、《绿洲》、《王的男人》、《北逃》和《母亲》等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此前一次次地踏上“申奥”征途。但迄今为止,未有斩获。
海外媒体在谈论韩国送片到奥斯卡时,说了句“每次都自信满满的韩国依然保持零提名”。因此,韩国电影的“奥斯卡征程”似乎比其他亚洲国家要更加艰难一些。
韩国导演李润基在接受采访时坦言,政府支持少,以及经济原因,是韩国电影走下坡路的主要原因。
他表示,现在情况确实没有以前好,主要是电影创作的机会少了,而且能拍摄并制作完成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以前一年可以产出100多部,现在产量估计只有一半,主要是缺钱。
他还称,其实不是政府给的压力大,而是支持少。政府施加压力反而好一些,这至少表明它在乎你。以前政府会给独立电影制作一些经济支持,现在越来越少。这不得不成为中国电影的警示。
本版文/记者黎史翔